还课堂一方小小的天空

作者: 赵冬霞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上班路上,急急匆匆去打卡,瑟瑟凉风吹得我打寒战,路旁的白玉兰树被夜雨打落几片树叶,叶片坚挺地躺在地上,丝毫没被萧瑟打败。

到了教室,零星的几个学生坐在座位上,见我来到,立马装模作样拿出语文书读起课文,读得可真是应景——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多么明朗的天空……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稚嫩的声音让安静的校园有了生机和趣味。

随着“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您好”问好声,仪式感中开始了第一节语文课。应着课堂开始孩子们的朗读,课开始了,我让孩子们尽情地朗读,朗读的火热之景把秋天的凉意驱散。

今天的重点是教孩子们“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啊!多么明朗的天空。”“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明朗”“凌乱”是理解的重点。

我时时提醒自己,要透过零散的教学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能够把学法迁移到日常阅读和其他阅读。我问:“你怎么理解明朗一词?说说你的理由。”原想着是难点,教室里高高举起的小手掌让我感到意外,他们仿佛已经有自主学习能力了,没有丧失自学能力是他们的朝气与蓬勃,我要做的是尽可能提供肥沃的土壤,让他们的自学能力发挥到极致。落实到课堂,就是尽情让他们去说,让他们去听,让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去自我修正,循环往复就能抵达目的地。于是,我郑重其事地点了这些小手。

“老师,我觉得‘明朗’可以查字典来理解,字典是我们的好朋友,我昨天预习就查了字典,字典中解释‘光线充足明亮’。”“你很会学习,善于借助工具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老师,我是通过找近义词来理解的,‘晴朗’就是‘明朗’的近义词,这样我就知道了,‘明朗’就是天气晴了。”“不错,很会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老师,图片就告诉我们了,明朗的天空就是夜里下雨后,早晨天晴了。”“哦?还真是这样的。”我用欣赏的表情表扬着这个孩子。“老师,老师,他说的其实第二自然段就告诉我们了——‘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这句话就说了‘天放晴’。”另一只小手还等不及我点他起来就脱口而出。“还有,还有,第四自然段‘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也说了‘天就是明朗的’……”见我没有阻止上一只小手回答,又一只小手迫不及待地抢答了。“哇——你们怎么那么棒?这种方法就叫作‘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个词出现在第三自然段,结果它的前面和后面的段落就给我们提示,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阅读,你会很轻松。”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我故意拖长了声音。一只小手犹犹豫豫地举起来。一个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孩子说道:“老师,我是……我是刚刚看见窗外的天空就知道‘明朗’的意思……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方法……”他觉得自己上课看窗外就是“开小差”,思想走神了,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脸颊瞬间泛了红晕。“这是我今天听到的最接地气的回答,你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种方法——联系生活,生活这本大书是最有智慧的‘老师’,掌声送给他。”他一下露出了大白牙。“同学们,既然辉辉刚刚跟我们提到了他的重要发现,我们一起走出教室去看看他的精彩发现吧。”我欣喜地对着全班说道。“好,好,好!”班上不自觉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听得出这掌声是自发的,自由的,自在的。于是,我们走出了教室,站在走道上抬头仰望天空,这一方小小的天空让课堂变得开阔,让心情变得舒畅。

脑海中想起西南联大的先贤们,茅草屋里,雨声渐大,铁皮屋顶让雨声盖过了教授的声音,于是教授干脆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四字,和学生一同正襟危坐,聆听雨声,任由大雨冲刷。虽无法企及联大师生那样的高度,但看着孩子们此时此刻得意又惬意的表情,我也感受到课堂的美好。

孩子们无师自通,打开课文映入眼帘的图画已把理解置后,把视觉上的美诠释得淋漓尽致,美美地朗读之后,理解突然变得不那么重要。孩子们的发言,让我感受到想象的无边魅力,思维之美再次让我感受到,“美育”一词该是融入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基因,不能用生硬的方式死记硬背,强行灌入,那样会打破美感,与“美育”“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