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者: 张芸古诗词内涵丰富而深刻,语言精练而独特。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还能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联系生活,喜迎新春
春节是人们喜庆的节日,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新年,大人小孩的脸上充满了快乐的笑容。《元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主要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诗的开头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思是: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酵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诗的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着千门万户,家家的门上都换上新的桃符。除旧迎新,人们都对新的一年有着新的期盼。这首诗抓住“爆竹”“屠苏”“新桃”“旧符”,把万象更新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总把”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的生活的深深祝福和一往情深的期盼。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读通读顺诗句的基础上回忆自己过春节的情景,讲述自己过春节的经历,并结合诗句想象人们喜庆春节的情景:早晨,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彻云霄,人们送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家家户户的小孩儿穿着崭新的衣服,兴高采烈地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春天了,大人们把旧的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辟邪和祈求一年平平安安,大人们畅饮酵美的屠苏酒喜笑颜开,到处是欢歌笑语。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一个个包着压岁钱的红包拿给孩儿们。人们高兴地唱呀跳呀,尽情地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样教学,就让短短的四句古诗变成了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在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不但陶冶了情操,还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续写对话,感悟心情
借酒浇愁、借景抒情,是古诗词常见的方法,作者常常以此来表达自己强烈的哀伤之情或深厚的感情。如《清明》(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的感受和心情。诗的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是:清明的时候细雨绵绵,路上的那些上坟祭扫墓的人都充满了哀伤的心情。这两句诗点出了春雨绵绵的情景和气氛以及赶路人的伤感心境,那如何摆脱伤感的心境呢?诗的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是:请问哪儿有酒店呀?牧童指着远处,酒店在那杏花盛开的村庄。诗的前两句中的“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强烈的哀伤之情。诗的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句中的“遥”可以理解为“远远地就能看见”,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的地方就是酒店。笔者在教学《清明》一课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与作者的情感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根据下列提示续写杜牧与行人和牧童的对话:
清明的时候细雨绵绵,杜牧看见路上的那些上坟祭扫墓的人很哀伤,他问上坟祭扫墓的人:“你们为什么流泪伤心呢?”扫墓人悲伤地说:“家中的亲人去世了,我今天来给亲人扫墓,能不伤心吗?”杜牧也感动地说:“何不如到酒店去喝几杯酒来浇愁?”他指着牧童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着遥远的杏花村……
一个学生根据提示续写了杜牧与行人和牧童对话:
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的时候冒着细雨行走在泥泞的路上,他看见许多人走在路上,有的人撑着雨伞,有的人戴着斗笠,他们是为死去的亲人扫墓。杜牧连忙问:“你们上坟祭扫为什么这样悲伤?”其中,张男士流着泪说:“我的爸爸是为了保卫边疆而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我怎么能不伤心呢?”杜牧安慰地说:“你不要太悲伤啦!何不找一个酒店去喝几杯酒来浇愁,同时也可以歇歇脚,避避雨喽!”他随手指着骑牛的牧童,亲切地问道:“小牧童,这附近哪里有酒家?”牧童热情地说:“远远的林梢中,挂有酒旗招展的杏花村就是酒家喽!”杜牧和行人都对牧童表示了感谢。
这样教学,让学生结合诗意发挥想象,进行对话描述,不但让诗句的意思鲜活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把诗人的情感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诗句内容,也提高了习作能力。
三、角色体验,升华情感
古代有许多人离乡背井,或到他乡拜师求学,或做生意谋生,每当他们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就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忆”是想念的意思。重阳节那天,王维独自一人在外地,他非常思念家里的亲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诗,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孤独一人客居他乡,每逄佳节更把亲人思念怀想。诗的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家乡的父老兄弟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我一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啊!好像他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得一提,亲人们的遗憾更需要去关心。这种通过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更增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的首句用“独”字起头,扣人心弦。一个“独”字,凝聚了诗人客居他乡孤寂的心情,而接着两个“异”字,更加深了这种孤独感。“异乡”,注解了诗人的处境:流落他方,人地生疏。“异客”,反映出诗人的身份:长作他乡客,举目无亲。这两个“异”字,不仅交代了背景,也给“独”字做出了最好的注释。诗的后两句中的“登高”“插茱萸”表明:如今风俗依旧,但父老兄弟两分开,亲人难聚!而诗中偏说“遍插茱萸少一人”,则表达出诗人加倍思念亲人的情怀,真挚可见。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真实情感呢?笔者在教学时创设诗人与家乡亲人视频通话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强烈的思乡情感。
诗人王维(教师扮演):今天是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我登上高山站在山顶上遥望着远方的家乡,啊!秋风吹来,我独自一个人流落他乡,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每逄重阳佳节,我是多么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啊!我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我一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啊!
故乡亲人爸爸(学生扮演)(视频通话):哎呀!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家乡的全家人都戴着茱萸聚在一起过节,却发现还少了我的儿子一个人,真想他呀!儿子啊!你孤独一个人在外面要穿好衣裳,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健康啊!”
故乡亲人妈妈(女学生扮演)(视频通话):“亲爱的儿子呀!您独身一人在外,妈妈天天在想你!我千针万线缝好衣裳,做好结实的鞋,等你回家给你穿啦!”
王维流着泪水感动地说(视频通话):“爸爸妈妈,我在外天天想念你们,我一定抽时间回家看望你们,看看家乡的亲朋好友……”
师生合作表演,通过想象讲述,不但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加深了对古诗句意思的理解,感悟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表情达意,彰显品格
唐代诗人李白在《赠汪伦》一诗中以“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将自己和朋友深厚的感情比作“深千尺”还“不及”汪伦“送我情”。由此可见,友情是多么深厚啊!如《芙蓉楼送辛渐》(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得一首七言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诗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是写景,景中藏情。诗句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诗的首句从昨夜的冷雨写起,一个“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诗的笫二句中的“平明”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同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是: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冰心”指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指玉做成的,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在思考问题(①诗中“孤”字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的什么心情?②如果“洛阳亲友如同问”,诗人应该怎样回答?③“冰心”“玉壶”是什么意思?)与讨论交流中理解诗意,既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知道诗人的心如玉壶中的冰一般纯洁,真切地感悟到诗人光明磊落、清廉自守的情操与正直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