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从预习走向尝试

作者: 郑文庆

预习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课文,尝试则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解,试着用各种方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导学案可以成为联结预习和尝试的一条纽带。

一、出发点:导目标,从模糊走向清晰

在教学新课文之前,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预习,而课前借助导学案让学生尝试学习,学生则会有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这里的目标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段要求、教材特点、实际学情来制定的。如同样是识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三个学段的要求是:第一学段侧重音形义识记,第二学段侧重体会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侧重识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这三个要求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同时,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但由于课文文体特点不同,所以,导学案要有针对性目标。比如三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起始阶段,因此,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尝试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年级相同,由于课文文体不同,导学目标也就有所不同。(1)写人记事类课文的导学目标:尝试利用事情的六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写景状物类课文的导学目标: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说明悟理类课文的导学目标:学习用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取主舍次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孔子拜师》(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导学案:①读了课后的资料袋,我知道:孔子,名   ,字   ,是我国伟大的   和   。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我还了解到孔子是一个         的人。②我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字容易写错,比如:“尘”字的第一笔是    ,“迎”字共   笔,它的笔顺是       。③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渊博、敬重、纳闷、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等重点词语;品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话中表明路途之遥远的词语是     ,表明路途中生活艰苦的词语是    ,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语是    ,写出了孔子最终还是历尽艰辛来到洛阳的词语是    ,从这句话,我感受到了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意思相近的两组词语:“拜访——拜见”“迎候——等候”(“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多谢老师等候。”);我会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说话;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我会用“    ”画出文中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句旁写上自己的感受。④课文最后一段说“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我要仔细读一读课文,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佩服孔子和老子,人们敬重他们的什么品行,我要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⑤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人物是   ,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我会把“六要素”串联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我知道各个段落分别讲   ,会把每段的段意合并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我还会从课题《孔子拜师》入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⑥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如:     。⑦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制作一张“孔子书签”;编写一份“走近孔子”的手抄报。这样的导学案既有常规性目标,又有针对性目标;既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学习方法,不失时机地进行语用训练。有了导学案,学生的学习目标就做到了明晰化、具体化、层次化,具有可操作性,尝试学习就有了方向。

二、落脚点:导范围,从封闭走向开放

众所周知,传统的分课预习往往呈现着范围狭窄、零碎无序、盲目随意的状态,语文知识的联系往往遭到割裂,语文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往往缺乏系统性。而导学案则可以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甚至拓展学习时空来进行设计,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如《将相和》(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导学案可以这样设计:①读了单元导语,你知道了什么?②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原因让“将”“相”和好如初?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③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④《将相和》与本单元的其它三篇课文有何共同之处?本单元的课文与第七单元的课文又有什么不同?⑤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赵国,为何赵国最终还是被强秦所灭,你想知道原因吗?

这样设计导学案,突出的特点是:(1)导在单元训练处。本组教材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和《猴王出世》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都是从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通过学习单元导语,学生从整体上能感知本组教材内容,明确单元训练重点是感受人物形象。即《将相和》的选编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草船借箭》的选编目的是通过了解不同的故事情节,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景阳冈》的选编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猴王出世》的选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爱好。(2)导在重点难点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目标的主体,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要紧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教学重点是: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教学难点是:是什么原因让“将”“相”和好如初?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3)导在易混易错处。在反馈时,教师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先用课件出示廉颇的话,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说一说读了廉颇的话后自己对廉颇的第一印象,接着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然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语句,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人格特点,让学生主动关注易混易错处,提高学习的针对性。(4)导在拓展延伸处。①课内拓展。一是异中求同:一方面把一个单元的四篇课文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层次鲜明、主题突出、内容完整的人物个性鲜活的文学大舞台;另一方面是把这些人物放到一起比较,让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活,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真切、深刻的印象。二是同中求异:如果把本单元课文“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与第七单元课文“作家笔下的人”相比较,就不难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名著节选,同样是人物描写,只是侧重点、训练点不同,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个明确的认识,而第七单元课文则是对写作表达方法的一种学习和运用。②课外延伸。课末设置悬念: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赵国,为何赵国最终还是被强秦所灭,为什么?这道题目虽然难度很大,但却能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这样教学,让学生从一篇课文走向一组课文,且以篇章带名著,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篇篇课文,更是一本本名著,从而达成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由此及彼、以少驭多的目的,最终实现“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引领学生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亲近名著,去阅读名著。

三、支撑点:导内容,从表面走向本质

尝试学习是学生借助导学案从字词到句段再到篇章的全方位探究的过程,是从文字到情感再到表达的整体推进。如《秋天的雨》(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导学案:(1)你摘录了哪几类词语?你觉得哪个字的读音要提醒同学注意?(2)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尝试完成小诗《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   。

首先,初学字词,丰富内涵。课堂反馈时,教师出示三组词:一组是表示颜色的词语,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与自己课前学习的成果一一对应。如读了有关颜色的词语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概括颜色多的词语,学生对“五彩缤纷”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动词的分类中,有的学生发现“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中的“扇”是个多音字,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同样的字词性不同时,读音可能不同,“扇”表示动作时读第一声;表示事物名称时则读第四声。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活”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词语的方法。

其次,赏读句子,体味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出示相关句子,并有选择地进行语句赏析。如“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曾经被勾住吗?”引导学生想象身处瓜果飘香的果树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理解“勾”的意思,并将“勾”字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辨析,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假如你站在瓜地边、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会不会有种被勾住的感觉呢?这时,学生就会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着自己对秋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最后,理清文脉,创新语用。尝试完成小诗《秋天的雨》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原来这五句话分别藏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从每个自然段第一句来看,是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从篇章看,是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段落来说,属于“总分”结构;从开头和结尾来说,又有首尾照应的关系。这样,既理清文脉,又渗透写法,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啊!有了这些体验后,不妨让学生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仿写一首诗。这样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四、突破点:导形式,从单一走向整合

预习时,仅仅让学生读读课文,做做课后思考题的做法也很常见。这种预习形式单一,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不到彰显,语用能力得不到提升,个性潜能得不到发掘。而导学案可以围绕学习目标,创新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整合。如《花钟》(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课后第3道练习题是: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再体会体会。一方面,如果我们只是浮于表面,仅仅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填一填,再不着边际地体会一番,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感到抽象、乏味。另一方面,像这样把一些语句从语段中肢解出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文字运用”只能沦为“语言文字训练”。这样的预习无疑是低层次、机械僵化、缺乏思维含量的,更谈不上语用训练的到位。笔者认为,编写导学案时,倘若改变一下呈现策略,对其进行同题异构,把“语句复制”转化为“语用训练”,也许就能成为一道经典习题,成为一个丰盈学生语用意识的绝佳机会。

(1)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再体会体会与另外两处写法的不同。本题的设计意图有二:①从“异”到“同”,比较语言的表达方式:课文根据开花时间先后顺序的不同,一共描写了9种花,除了午时花、夜来香直接使用“开花”一词来描述外,其它花的表达方式完全一致,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②由“表”及“里”,比较鲜花的形象特征:同样是拟人,为什么不写成牵牛花“从梦中醒来”,睡莲“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通过置换对比,学生不难发现,拟人写法背后隐藏着的深层原因是对每一种花形象特征或某一特征的准确描摹。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是因为牵牛花的颜色多为紫色,花冠呈喇叭状;睡莲从梦中醒来,则是因为其名叫“睡莲”……所以,从表象看,形象、生动是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主要特点,就实质说,准确地写出花的某种特征才是关键所在。

(2)你还知道其它花的开放时间吗?你能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午时花、夜来香或其它花的开放吗?本题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让学生可以了解其它花的开放时间;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形象生动表达的写作方法。

(3)课文为什么不这样写午时花、夜来香呢?本题的设计意图则是瞻“前”顾“后”,比较语境的独特功能,让学生体会雅俗共赏、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富有乐感的文字节奏美。

(4)摘录课文中写鲜花开放时间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同样写鲜花开放的时间,为什么有的用“左右”,有的却不用呢?在9种花的写法中,前6种使用了一种句式“什么时候什么花开放”,后3种使用了另一种句式“什么花在什么时候开放”,为什么9种花不使用同一种句式?本题的设计意图则是避“轻”就“重”,比较行文的灵动与否:无论是否使用“左右”,还是两种不同句式,都是出于对行文的一种审美考量,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

如此改编,既有词语的辨析,又有句子的体会;既有课文习作方法的渗透,又有原文表达方式的运用;既有习题形式“量”的积累,又有思维含量“质”的提升。如此设计,力求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简约而不简单,让语用训练效果更突出。由此可见,导学案可以导在课前预习,可以导在课堂学习,也可以导在课末检测,还可以导在课后延伸,正可谓是“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落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1303)、2019年度德化县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小学写字教学育人功能的研究”(课题编号:DJYKT2019-24)的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