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范东萍
从数学的发展史来看,转化思想是众多数学思想的基础和灵魂,对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中渗透转化思想,能让学生以另一种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摆脱了冥思苦想而无所得的思维枷锁,让新问题与旧知识产生联系,从而获得解开新问题的钥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问题、把一个领域的问题转化为其他领域的问题。为此,笔者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转化思想的应用。
一、化数为形,加深理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由于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足,遇到计算问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导致在思考问题时走入死胡同,从而无法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当学生陷入计算的思维误区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化数为形,把数学计算问题和图形相结合,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更清晰地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拓宽解题思路,体会到数学的奥妙,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二、化新为旧,沟通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知的学习往往都要建立在旧知上。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毫无头绪时,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将新问题与旧问题或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也拓展了新知识,使学生对于这个新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很难,这时教师适时引导“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这时很多学生的头脑开始高速运转,努力地找与旧知识的联系,部分同学马上想到可以利用前一节课刚学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解决,还没反应过来的同学,教师继续引导,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由此基本上所有同学都有了思路,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接着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内角和学生都自然而然地运用转化思想来解决,要注意的是研究六边形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其分割成了两个四边形,这样当然也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但由于这种方法不具有普适性,所以应重点强调转化成三角形来计算,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化新为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新旧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网络。
三、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数学相对来讲较为复杂和烦琐,题型多样,千变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无从下手的复杂题目,直接解决难度很大。教师在讲解这类问题的时候可以运用转化思想,把复杂的题目简单化,为解决问题提供一条捷径,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六单元例题4:计算下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如图3),直接计算比较困难,可以将其分割通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后计算就变得很简单(如图4)。又如,计算32×25×125这样的算式,直接计算的话,计算过程繁杂还容易算错,可以将其转化成8×4×25×125,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既简单又不容易出错。通过这样的转化,使问题变得简单,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灵活了。
四、化曲为直,更加直观
在小学数学阶段,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属于难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否则容易导致知识消化不良,加深对数学课程的畏惧。因此教师应该借助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简单直观的方式来面对和解决这类问题。
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教师有意出示一些不规则图形,问学生怎么测量这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呢?让学生用绳子绕这些图形最外沿一周,通过化曲为直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又如,在教学“求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在计算侧面积的时候,可以将折纸做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变成长方形来计算,通过这样化曲为直的方式,使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更加直观,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数学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善用转化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应注重总结转化思想在不同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数学教育理论水平,为实现素质教育持续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