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作者: 张海萍
案例呈现:
习作教学,笔者一直倡导“以学定教,导评一体”的教学理念。为了验证该教学理念,笔者选择了习作《形形色色的人》(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在一个坝区学校的五年级两个班进行了教学观察。一班29人,采用“先写后导,导评一体”的教学方式;二班28人,采用“先教后写,写后修改”的教学方式,然后对两个班的习作进行了评分(满分30分),结果如下表: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关注学生学情,采用“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班级,优良率远比采用“先教后写,写后修改”的班级高,且不及格率也远远低于“先教后写,写后修改”的班级。
那么,这两个班的语文教师是如何上习作课的呢?
一班语文教师的教学环节:
课前布置学生“预写”,教师批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认真审题明要求。引导学生审题,明确本次习作是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一个人的特点。
教学环节二:“预写”分析知症结。分别从“选材、结构、表达”分析学生“预写”情况。
(1)出示学生选材统计,题材多样(14种),材料来自生活中的人,真实、鲜活。
(2)从结构和表达上看:能抓住人物的特点选取事例来写,且结构完整的有29人。其中,事例不典型的有2人;详略不当的有1人;有典型事例,但事例写得不详细的有20人。
(3)学生发现并找出本次习作的症结:典型事例没有写具体。
教学环节三:巧借例文学方法。解决问题“典型事例没有写具体”,下位习作方法。
(1)用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臭美狂》作例文,以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把典型事例写具体。(相机插入本单元课文片段,与学生找出的习作方法相对应)
(2)小结把典型事例写具体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增加细节,放大细节”,“巧加修饰语”,“运用形象的比喻”。
(3)展示学生优秀习作片段,学习习作方法。出示本班学生优秀习作片段,分别发现方法:侧面描写,“动作+想象+神态+语言”,“对比+比喻”。
(4)运用以上习作方法修改习作。
(5)展示修改的习作,全班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议。
二班语文教师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回顾课文晓人物。出示课文中的人物:技艺高超的刷子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极度吝啬的严监生、钢铁意志的刘伯承、率性纯真的贾宝玉、机灵的小嘎子。引出课题。
教学环节二:找特点,选事例。
(1)出示“习作图纸”,学生根据人物特点填写。人物特点:(什么样的)的(谁)
如:贪吃的妹妹、胆小鬼同桌、“剧作家”娇娇……
(2)引导学生审题。
(3)再次补充“习作图纸”,引导学生选取事例。
(4)出示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选取典型事例。
(5)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事例和写作方法。
教学环节三:习作例文学方法。
(1)出示习作例文《我们班的体育健将》,引导学生找出方法:开头:通过外貌描写,引出我们班的“体育健将”。中间:事例一,大硕在运动会跑步比赛时成功反超,夺得第一。中间:事例二,大硕在篮球比赛时轻松进球。结尾: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2)小结方法。①选取典型事例;②多种方法齐上阵;③把“我”置身其中。
教学环节四:课堂练笔。
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写一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
教学环节四:习作展示。展示习作,全班对照评价标准评议。评价标准:事例典型,描写具体,置身其中。
反思:
从两个习作教学案例来看,二班语文教师的教学紧扣本单元习作的教学重点来教。因为从教材上来看,“交流平台”中总结的方法是“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的特点;也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单元习作教材中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此外,该教师还充分利用了本单元的教学资源,通过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总结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为什么教学效果反而没有一班的好呢?原因如下:
从二班语文教师的教学来看:一是教师只关注了教材在编排上关于此次习作的“规定性”,即该次习作在写人这个序列中的能力训练点,忽视了学生具体的学情。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时,没有教“下位”的知识,教的是笼统模糊的“上位”知识,如其中的“多种方法齐上阵”就很笼统,缺乏操作性。
从一班语文教师的教学来看,一是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情。该班教师通过“预写”的方式准确把握了学生学习本次习作的难点是“典型事例写不具体”,并根据该难点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二是教师针对本班学生习作的症结教了“下位”的习作方法,如“增加细节,放大细节”,学生学得来,用得上,并能用这些方法切切实实地解决习作中的困难。三是教师充分利用本班学生的习作作为例文来教学生,学生易于迁移方法。
在统编语文教材的习作教学中,每个习作的能力训练点都是教科书环环相扣的体系结构中的一环。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勾连上下”,明确这个能力点与前面教材相关的能力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要“环顾左右”,把握好这个能力点和本册其他能力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论上是这样,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教材编排的该习作训练的能力点往往不是“这一班”学生学习该次习作的难点,甚至该习作能力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运用,如在上面的案例中,教材规定本次习作要训练的点“选取典型事例”是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此时,习作教学是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学情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当学情与教材在编排中的“规定”内容上有偏差时,教师要怎样教呢?
1.依规据情两兼顾。
语文教材在编写时,每一类型的内容都有其序列性,如写人类的习作,从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开始,《猜猜他是谁》就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人,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则要求学生尝试写出特点;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要求学生写出一个人印象最深的地方,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则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漫画”老师》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他 了》则要求学生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形形色色的人》要求学生选取典型事例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整个序列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当学生超越或低于教材中该习作能力训练中的某个点时,如果教师能两者(教材与学情)兼顾,就能做到将教材能力训练点与学情相结合来教。如在上面的案例中,一班语文教师就是既根据学生的学情,又结合了本次习作的训练点“通过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点”,重点教把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例写具体的方法,这与本次习作的目标“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是相符合的。
2.有舍有得据学情。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这个观点在习作教学中依然适用。教师们在习作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面对某一次习作,要解决的习作症结很多,需要教的方法很多,要学习的内容也很多,既有教材在编排上要求的能力训练点的策略,又有在完成本次习作中学生欠缺的习作知识。我们到底要怎样取舍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学情。如在本县的山区学校中教学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活动》时,学生连基本的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都写不清楚,教师就要根据学情,先教学生写清楚事情,然后等学生学会了把事情写清楚后,再另找时间教“点面结合”的方法,做到把习作写具体。如果教师不依据学情,而在有限的时间内直接教教材规定的内容:“把‘点面结合’写具体”,这无异于是建空中楼阁,学生不仅无法在原来的基础上“生长”,还会泯灭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是达不成教学的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