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课堂导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施保兰
课堂导入是每位数学教师必备的课堂教学技能,是学科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种引入性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数学问题的重要环节。这几年我到学校听课,看到了许多教师在课前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情境导入并没有激起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引起探究活动。如何利用导入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利用好课本情境图导入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线索。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在课标的指引下,利用好教材上的情境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这样既尊重了教材,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连加、连减”教学时,A教师这样导入来让学生发现问题。
1.找出信息。
师:小林到乡下奶奶家玩,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出示课件),看,是什么小动物?数一数,你得出了什么信息?
生:有5只小鸡在吃米。
师: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出示课件)
生:又来了2只小鸡。
师:再看,又发生了什么?(出示课件)
生:又来了1只小鸡。
师:这个“又”字用得好,说明小鸡不是一起来的,怎么表示出小鸡们来的顺序呢?
生:原来.....先来.....又来了.....
练说图意(举手说、男生说、女生说、同桌互说等)学生边说边配动态图。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几只小鸡?(板书:求一共有几只小鸡?)
师:你能将找到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一起说一说吗?(再练说图意和问题)
这样依据教材主题图设计导入,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主题图蕴藏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问题,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抽象能力等,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二、根据课时内容设计导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小学数学根据不同时段划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的知识既相互联系又有不同,导入要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
如,下面的两个课例: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师是这样导入。
【再现旧知,激活经验】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复习有关除法的知识。(板书:除法)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小学里是从几年级开始学习除法的?
生:(齐)二年级。
师:那你知道除法是什么?生:平均分。
师:是的,除法跟平均分有关。我们在计算除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得出来的商不能写错位置。
师:有道理!还有谁有补充?
生:余数不能大于除数。
师:这个很重要,要写下来。(板书:余数小于除数)那是简单的除法,这学期我们学习的除法中除数是几位数的?
生:(齐)两位数。
师:(在“除法”前板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师的导入。
【复习旧知,设疑引思】
电脑显示:一把直尺。
提问:看到它你能想到哪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呢?
交流,可能得到的信息:画线段时要用到直尺;测量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或米;厘米用字母cm表示,米用字母m表示;例举、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1米=100厘米。
适时引导,重点比画、体验1厘米和1米的长度。
过渡:小朋友们对已学的知识掌握得非常棒,现在老师想进行一个小小的抢答赛,比一比谁的脑子最灵、反应最快,你有信心吗?
从两个课例导入可以看出,内容不同,导入设计的思路不同,策略不同,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要激起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设计导入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导入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出发,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能感知、能否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导入。
【复习导入】
1.请把下列各数变成整数。
0.4 7.65 12.903
2.口算。
3.5÷5= 1.2÷4=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这张表,请你观察一下这张表。
被除数 15 150 1500
除数 5 50 500
商 3 3 3
你发现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老师将继续给大家带来三峡的有关介绍,并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出示情境图)三峡永久船闸的闸门共有24扇,其中最大的一扇闸门高38.5米、宽20.2米,面积接近两个篮球场大,被称为“天下第一门”。我家门高2.2米。
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导入要遵循孩子的原有认知,孩子在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的知识点后,让他们探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四、结合本土文化设计导入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全国通用,有些情境图,山区孩子是陌生的。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6页、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6页、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6页,这些情境图,山区大部分孩子是陌生的。教师要创新地利用教材,使我们的导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如,下面的两个案例: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导入。
【情境导入】
(1)师创设情境:老师家的餐桌需要买一块桌布,但不知道需要买多大,请同学们帮忙想一想要知道什么才能买到合适的桌布。(课件出示长方形餐桌图片)
生:要知道桌面的大小。(面积)
(2)师问:桌子表面的大小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作面积)?怎样求面积呢?(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的导入。
【话题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东川区正在创建卫生城市,我们每个公民都要为建设文明、卫生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我们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这些垃圾到处堆放会危害我们的环境,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回收利用把它变废为宝。(出示情境图)依据情境图,教师问:
①这幅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以上两个课例的导入,紧扣本地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设计课堂提问有层次性,遵循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规律,根据各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导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