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说课

作者: 武敏

《手指》说课0

教材分析:

《手指》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本组教材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本文通过朴实又富有风趣的语言与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本文写作极有特点,作者把自己独特的感觉、知觉和在独特境遇生发的所思、所感,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巧妙融入了作者的人生经验,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让人忍俊不禁,而且能生发深深的感悟。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感悟带来的启发,让学生初步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以及揣摩文章表情达意的能力。但在重点词句以及写作手法上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讲述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手指》这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五根手指的特点,点拨描写手指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特色,一是把品味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拟人化”“大量单音节连接词的使用”“淡淡的文言味”和“丰富的短句表达”几个方面去认知、感悟并吸收作者精妙的语言,进而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二是把每一层次的语言体会都放在全文的层面推开,给学生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为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和语言特色,提高阅读思辨能力提供广阔平台。如此,读、品、悟、思和表达、积累就能融为一体,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发生。

教学目标:

1.会读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弦”“揿”“窈窕”“秽”“轧”“拧”“憎”的读音,关注“貌”“庸”的写法,理解“窈窕”等词语的意思。

2.感受本文独特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拟人化的语言风格和风趣幽默的精妙所在。

3.体会文中蕴含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感受本文独特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拟人化的语言风格和风趣幽默的精妙所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学

1.读课文。

2.读生字。

3.读词语。

二、学习活动一:欣赏幽默素材,讨论幽默特点

1.出示一幅幅丰子恺的漫画,大家一起讨论,漫画幽默在哪里。(如弄巧成拙,却让人的心里涌出感动等)

2.学生出示自己找到的幽默漫画或者笑话,再次讨论幽默在哪里。

上初中时,老师对一贪睡的孩子说:你是来读书的,不是来睡觉的。小孩果断回了一句:你是来教书的,不是来催眠的。(出其不意,却引人深思。)

3.出示名句:生活中没有哲学或许能过得去,如果没有幽默则只有愚蠢的人才能生活。——普利兹文

4.介绍丰子恺。

三、学习活动二:反馈课前预习,指导学习字词

1.反馈预习读书的情况。

2.分层布置作业。

3.把学生读不准的词语整理出来,在课堂上练习。

4.学字词。出示: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要点:读词,对应自己的手指,与文中的各个主人公打个招呼。

出示:按弦 揿门铃 搔痒 窈窕 秽物 轧伤  拧螺丝 解纽扣 周仓 薄弱 附庸 爱憎

要点:关注 薄弱 薄荷 薄厚

读准字音,尤其要关注“弦”“窈窕”“轧”“憎”的读音。

5.教学生字:“庸”“骚”“貌”

理解“附庸”和“窈窕”的意思。

6.出示:拉胡琴、翻书页、揿电铃、打电话、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掏耳朵、抹鼻涕

“打”字表示很多意思:打(砍伐)柴、打(通)电话、打(买)酒、打(计算)算、打(捕)鱼、打(编织)毛衣、打(撑)伞……

7.反馈听写情况。

8.关注易错字音和易错字形,着重分类讲解,并结合视频、动画讲解笔顺、字源和词义。

四、学习活动三:梳理结构,了解手指特点、作用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并画出全文的关键句——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2.课文第2自然段至第5自然是如何围绕这句话具体写的?(先写外形、再写特点、最后写作用)

3.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大拇指的?(形体、作用两方面)

4.作者说大拇指是最能吃苦的,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

五、学习活动四:系统梳理,体会人生哲理

1.在作者笔下,中指好像作用不太大,是不是可以去掉?为什么?

2.学生讨论。

3.作者在告诉我们什么呢?(人要团结在一起做事,团结起来力量大)

4.丰子恺先生用五根手指给我们讲了一个重要的生存、工作的哲理。

六、学习活动五:师生互读,发现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一:体会拟人的写作方法

1.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充满趣味性,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这种语言的魅力吧。

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在这一部分描写中,作者对大拇指的称呼是什么?(他)

3.可见,作者是把手指当作人来写的。那么写其他几根手指的句子也是这样吗?读课文,发现共同点。

4.这种拟人化的语言还表现在其他地方。师生配合读课文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

5.在这些句子中,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了“人”的亲切?学生交流。

6.完成练习。根据预习朗读和学生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附作业单

语言特色二:正话反说,十分有趣

1.讨论。你认为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幽默吗?幽默在哪里呢?好处是什么?(将手指进行了角色化想象。比如,将大拇指比作既吃苦又吃亏的人;将食指比作劳动的主力;将中指比作养尊处优、假出力却讨巧的家伙;把无名指和小智比作可爱却力薄的绣花枕头。将五指合起来比作人群的全体。这样的比拟,令人感到出其不意,却又看到了作者对五根手指的喜爱)

2.出示小组学习要求。(1)每个小组研究课文第2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找出本小组认为幽默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幽默。(2)能够把这些句子用幽默的语气读出来。

3.示例:“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瘙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一个令人替他感到委屈的大拇指。这一句幽默的是因为:①前文大量渲染了大拇指的辛苦,而后文则告诉读者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风光。②这一句里“轮不上”“呆呆”“感谢的是其他四指”调侃了大拇指的卑微。③但是我们的心中却涌出了对大拇指的敬意)

4.小组汇报。(1)对于幽默的感受分析,其他小组可以点评,也可以补充。(2)对于朗读,则可以表扬优点,指出缺点。

语言特色三:大词小用,张力反差,让人忍俊不禁

七、学习活动六:进行角色表演,表现文字幽默

1.学生用手做一件事情,看看每根手指到底是什么作用,再回味一下课文文字的幽默。

2.集体讨论。五根手指分别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默默奉献的人,精明强干的人……)

3.小组合作表演。好好研究一下本小组选择分析的课文自然段,如果让本小组合作表演这根手指,该怎么做?

4.小组合作表演后,再来读课文,你觉得本小组研究的课文自然段里还有哪些语词用得好。

5.讨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总结:这是作者幽默之后的思考,目的是给读者更深刻的整体上的启迪)

八、学习活动七:想象五官角色,学写幽默语段

1.集体讨论,给人的五官赋予角色。

2.每个人选择人的五官中的一个,仿照丰子恺的语言特色,写一段幽默的话。

3.请同学幽默地读自己的作品,大家一起点评。

上一篇: “推理”教学设计
下一篇: 读破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