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说“不”

作者: 邱艳

“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会给你朋友哪一个?”这是电影《热辣滚烫》中,贾玲饰演的乐莹问父亲的一个问题。父亲说:“我给大的。”乐莹笑了笑,说:“如果是以前,我会两个都给。”影片中,乐莹总是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习惯性地迎合他人,不管别人提出的要求是多么不合情理,她有多么不乐意接受,都不敢质疑,不懂拒绝,不予争辩……有人说,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且不论是否准确,但乐莹的表现起码符合讨好型人格的部分特征。

说到这里,“乐莹只是不忍心看到别人失望的样子,这是她善良的表现”“她就是那种‘老好人’”“都是亲戚,见不得他们着急,能帮就帮”,诸如此类的质疑会不断涌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太宰治的遗作《人间失格》被认为是接近作者本人的真实自传。作品中主人公叶藏从小就胆小懦弱,为了讨好父母和老师,取悦兄弟姐妹和同学,叶藏宁可扮成小丑,只为博人一笑。但叶藏却说:“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蒋方舟曾在一档节目中说过,她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她坦言,其实讨好别人,无非是隐藏了真实的自己。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提道:关于讨好有一种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在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性的总和,是指一种人一定不变的和他人相辨别的特有品质。构成人基本的健康人格的要素中就有一点:具有主体意识,不依附于他人或单位。讨好型人格就是一味地讨好别人,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但也并非人格障碍。它表现为察言观色,迎合他人;害怕拒绝,不愿针锋相对;高敏感、低自尊。如乐莹一样,她不争不抢,好说话。在面对亲妹妹要房产,闺蜜抢自己男友还要求她当伴娘,远房表妹为了转正而让她录制会恶意剪接的电视节目,被中意的拳击馆教练始乱终弃等种种打击时,她甚至想到了死亡,可是却始终不曾质疑、争辩、拒绝与反抗,根本没有人知道她的内心有多憋屈、多受伤。

有心理学家认为,社会文化、个人经历、人际关系都是导致讨好型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不良的家庭环境或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需要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认可和自信心;在交往中,有些人通过讨好往往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久而久之,自卑到了底,讨好过了度,伪装上了瘾,讨好而来的合群错觉,致使构建了错误的关系模式,恶性循环、消耗自我,最终伪装成习惯,根深蒂固难以摆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庭、学校教育的引导。科学的家校教育能有效避免讨好型人格的形成。首先,必须关注与尊重孩子感受。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强的情绪释放需求,家长和老师要多关注他们的感受,引导他们将情绪释放出来,获得安全感。其次,多采用“鼓励式”的教育。在教育上,一味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并不可取。家长和老师应该尽量采用“鼓励式”的教育,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肯定自我价值,否则当孩子习惯于处在一个自卑的状态时,就很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再次,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家长和老师不能过分要求孩子一味奉献与退让,如在亲戚家小朋友来拜访时,家长不要一味要求自己的孩子拿出心爱的东西分享,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老师还应鼓励孩子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厚此薄彼。最后,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赫尔曼黑塞说:“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做真正的自己,家长和老师就要给他们无条件的爱,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因为自己表现得出色、取得了某些成绩才有人爱。

“那现在呢,你给哪个?”父亲又问。乐莹坦言,现在——看心情!乐莹的觉醒不是源于打拳减重重拾的自信,那句“打成那样还能拥抱在一起”或许才是她打拳之后走出讨好型人格的泥沼,与过去和解的真正原因。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模式:相互付出、相互理解和包容。生而为人,不要遗憾,勇敢说“不”吧,做最真实的自己,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