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就好

作者: 罗霞

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德宏州开启的“诗经里的中国”诵唱活动,由傣家小伙伴与勐巴娜西网红组合共同演绎的《诗经·国风·关雎》,将古风经典植入民间文化元素,养眼悦耳易于传播。

无独有偶,在今年初央视元宵晚会上,玉溪师生们吟唱的《诗经·小雅·鹿鸣》更是走红出圈。悠悠古韵与童声朗诵交叠,唱和之间,犹如师生课堂互动。有网友感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师生们快乐自信,还能上央视,向云端,成为另辟蹊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尝试。

近年来,用美育搭台,为中小学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校园活动,如雨后春笋,百花争艳。藏族弦子、阿细跳月等民族舞蹈,因地制宜舞动校园大课间;刺绣蜡染、泥塑制陶等民间技艺纳入校本课程传习推广,可谓是强身健体、非遗传承两不误。许多学校搭建的合唱平台,用歌声赋能,让学生唱出快乐自信,畅想美好未来。玉溪教育部门还顺势而为,组建教师合唱团,甪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让聂耳故乡的校园歌声飞扬。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以美育拓潜能、培心智,如一束束微光,照见山乡学子追逐梦想的远方。其中,保山支教老师创新执教的“四季诗歌”课堂,带着留守儿童们听风观雨、写诗抒怀。几年间,上千所边远地区学校的“小诗人”们思绪飞扬、彼此激励。北京舞蹈学院伉俪实施7年的“彩云计划”,让乡村女孩追逐梦想的芭蕾舞步,从田野跳到京城大舞台,近百名孩子舞出大山看世界。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创办乡野艺校,逐步实施的“1000个美育计划”,润物无声,滋养童心。

“寓教于乐、化教于心”,将美育引入课堂、激活教学,有心的教师也在探索。据报道,被誉为“粉笔马良”的语文老师,独创绘本式版书设计,粉笔书写的古代诗词混搭栩栩如生的古风人物,国风叠加国漫的沉浸式教学,让学生惊叹不已,“古诗文好记好背,连黑板都不舍得擦”。顺应数字时代潮流,杭州大学教师自创的“数字咔画”,让沉迷手游的城乡孩子变身数字影像小达人,亲手拍摄制作的身边美景,屡获少儿数字影像赛事奖项,被唤醒的创作灵感如大海的波涛澎湃激荡。

把枯燥、抽象的物理学知识,展示为肉眼可见的神奇瞬间,则是网红“魔法教师”夏振东的拿手绝活。“讲者枯燥无味,听者昏昏欲睡”,曾让初上讲台的这位90后教师屡遭挫败。他不甘现状,琢磨出“雷霆法杖”“隔空易物”等“酷炫”似“仙术”的物理小实验,并代入相关知识点教学。抽象无形的电流和风,居然可视可感可触,曾经的“瞌睡虫”双眼发亮了,小身板挺直了,有趣的物理课不时爆发欢声笑语。

多年前,但凡有机会走出国门考察学校的访客,都不约而同质疑过国外天马行空的课堂教学,并为国内同龄学生能写会算,在国际学科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而津津乐道。时至今日,面对全球日趋激烈、快速迭代的科技创新博弈,亮眼的应试成绩单,未必能转化为创新思维、原创成果。用“拉磨一生,终将无缘于千里马”,借喻应试教育忽略因材施教及个性化成长空间,或许有助于释疑。置身于“得AI者得天下”的时代,传统教育将面对的变革和挑战不言而喻。

不妨设想,学生无论走进校园或置身课堂,都能被唤醒内心的快乐或好奇。原来,校园是缤纷的,知识是有用的,学习也不完全是枯燥的,兴许还能发现潜藏的天资禀赋,与有趣的学科碰撞出奇思妙想的火花。这样的学校,学生想必趋之若鹜。正如夏振东老师将“炫酷”的实验融入严谨的物理教学,激活了部分学生探求未知的梦想。从亲手摸到“闪电”那一刻,一位学生仿佛感觉到“人生微妙的变化。”

知识是打开心灵的窗户,做好“开窗人”“造梦者”,需要更多人用心用情。当学校有了磁铁般的吸引力,学生的求知欲转化为奇妙的动力;当“只重育分”变为“综合育人”,更多学生感受到知识光芒,快乐学习、向阳生长,从“应学尽学”到“乐学会学”,再到“学有所成”,也许才是教育最大的赋能和终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