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本课堂”下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探索
作者: 李黎明学本课堂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老师最早提出并在全国推广的一种教育理念。这是从传统的“教师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向“问题导学课堂”,乃至“自我导学课堂”转变的一种课堂改革。近年来,在山东、深圳、北京等地获得了成功的探究和实践。目前,这一实践主要还集中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推广比较多。笔者认为,学本课堂理念在高三年级复习备考的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并且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据此,笔者以高三的一堂复习课为例,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一、问题导学、先学后导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发生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学本课堂秉持知识问题化理念,以问题来串起整堂课。教学的起点是发现问题,并且应该是学习者(包括老师和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这与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迥然不同。我们经常见到,部分老师对学情了解不够,甚至一无所知,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来设计学习任务。还有很多老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深入研究。备课就是翻看教参,直接照搬照抄教参上的教学设计。讲评习题前,自己也从不独立做题,而是直接看参考答案。这样一来,教师自己没有发现问题,又怎么能设计出真正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呢?
而学本课堂倡导的是,所有的学习参与者主动发现问题。其实,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自然带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高三复习课本来就相对枯燥乏味,如果完全按照“教师讲授课堂”模式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不高,教学效果也不佳。所以,笔者鼓励学生主动、大胆提问。在进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时,很多学生都觉得2023年新课标I卷的第9题很难解答,不知如何下手。选文是上海作家陈村的《给儿子》,题干如下: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一开始,笔者并未进行任何指导,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作答。结果显示,有80%的学生不理解什么是“文学短评”“短评思路”,有65%左右的学生不明白如何结合题干所给的关键词作答。只有大约10%的学生基本能按题干要求作答。学生们纷纷感叹:“这道题太难了!”“完全不会!”这时,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二、体验建构、自主探究
学生已经找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按照学本课堂的理念,教学的第一步骤已经成功完成了。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在体验中完成知识建构。
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是提前安排好的,更主要的是在师生共同学习中现场生成的。笔者提前做了一定的教学设计,准备了导学案。依据导学案,教学过程按照以下四个环节有序进行。
1.回顾教材,学习教材《必修上册》关于“学写文学短评”的相关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在小组内交流。
带着浓厚的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马上展开了探究。他们翻阅课本,查找资料,热烈地讨论。很快,各小组就绘制好了“什么是文学短评”“怎样写文学短评”的思维导图。
2.在模仿中揣摩命题特点。在教材中选择一篇小说,仿照这道高考题命制一道文学短评题,提供答案和分值。
完成上一步骤后,学生们本来兴致勃勃,但一看这个任务,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教材中关于文学短评的介绍似乎并不能用来解答这道高考题。看着学生们又陷入了苦恼,笔者高兴地鼓励学生:“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于是,师生一起来探讨,这道题与教材有何关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最后,学生欣喜地发现,原来教材所提供的,是关于“文学短评”的一般写作方法,包括明确中心、选取切入点、叙议结合等。而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这道写文学短评题,已经提供了明确的点评中心和切入点(也就是题干所给的关键词)。考生要做的是结合原文来印证这些关键词而已。
学生们对命题者的意图豁然开朗。趁热打铁,笔者接着引导学生自主命题,从做题人变成出题人,学生顿时觉得很新鲜,也很兴奋。每个小组自选教材中的一篇小说,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第一小组选择《促织》,提供了“现实、想象、批判”和“异化”两组关键词。第二小组选择《百合花》,提供了“战争、人性、友爱”和“百合花”这两组关键词。第三小组选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提供了“天灾、人祸、出路”和“风雪”这两组关键词。第四小组选择《复活》,提供了“善良、堕落、人性”和“苦役”这两组关键词。每个小组逐一上台展示了精彩的答案及解析,台下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3.在练习中摸索答题方法。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上提供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追我魂魄(节选)》(作者云杉)。题干如下: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会谈·记忆·追寻;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女记者黄君珏。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4.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并绘制思维导图。
结合本堂课所学所思,小组与小组合作探究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并绘制思维导图。
三、智慧学习、共同发展
在这堂课中,笔者始终以一个“大同学”的身份出现,分别和四个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如何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写文学短评,这个问题也是笔者一直感到困惑的教学盲点。所以,笔者始终和其他同学一起,互相学习,共同探究。
当然,作为老师,笔者也没有忘记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一直在留心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如何,二是关注所有学生,尤其是“差生”学习表现如何。然后,再据此给予规范、科学、有效的指导。
应该说,学本课堂真正做到了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主动学习。这一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笔者也获得了教学及专业素养上的成长。整堂课上,师生都感觉很快乐,很充实,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最后亦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堂,谁能不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