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 王晓燕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堂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其功能一方面是巩固课内所学,迁移运用到课外,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和认知水平提升”。课后作业目标既要以核心素养立意,又要与教学目标一致,同时还要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
一、课后作业设计应建构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情境
所谓真实情境,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真实情境未必真发生过,但必须是符合学生心理、符合生活真实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经验场景,能让学生觉得语言文字是鲜活的生活和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和探索语言文字奥秘的好奇心。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教师应统筹兼顾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客观现实条件、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考虑学生熟悉的经验世界和生活着的现实世界,以问题或任务为载体,提供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深化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短文两篇》之一《陋室铭》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刘禹锡写完《陋室铭》之后,请柳公权书碑,立在门前,假如立碑后,刘禹锡拍照发了朋友圈,你是他的好友,你会如何评论?柳公权、柳宗元、白居易和韦应物又会如何评论呢?请你依据《陋室铭》和对刘禹锡的认知,合理想象,为他设计这一条微信朋友圈。(图片可自创,亦可选用)
设计刘禹锡的朋友圈这个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能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在自主探究中发展素养。首先,设计刘禹锡的朋友圈,不拘泥于课本,将作业与生动、新奇的情境联系起来,有了这样的联系,学生不再是简单背诵或机械练习有关语文的知识,作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会增加,为有效学习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
其次,设计刘禹锡的朋友圈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碎片知识的单一训练。朋友圈这个情境是鲜活、动态和复杂的,完成这项作业除了读懂《陋室铭》,还需要深入了解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及他的朋友们:柳公权、柳宗元、白居易和韦应物等。也需要绘图、排版的各种知识,更需要提升语文表达能力,这就使知识整合与综合学习成为可能,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它使纯粹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综合实践活动,使学习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回归。这样的作业引发的学习更真实、更有深度,也更有用。
二、课后作业设计应以学生言语实践为主,增加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方面(还可能有其他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地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由此,作业设计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初中语文课后作业应是以初中语文学科内容为主体展开的学习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着眼于课内外联系、跨学科学习,把有利于多元解读、有利于比较分析、有利于激发讨论、有利于多角度思考的内容科学地组织起来,倡导体验、反思、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等多种学习方式。
例如,笔者在执教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和《核舟记》之后,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学情,设计了课后作业——寻美“记”: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已是世人理想中美好世界的代表。柳宗元文里的一汪清潭,早已让人心驰神往。魏学伊介绍的小巧精妙的核舟,总是让人叹为观止。学完这三篇文章后,小云想把这些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于是,他和同学们讨论交流,策划开展以下活动。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活动,来展现你心中的桃花源或小石潭或核舟。
活动一:景区门票,除了是一种有价票证,更融合了文字排版、图案创意和色彩搭配艺术,是我们生活中一张富有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情感记忆的小小纸张。假如桃花源要开门营业了,我们一起设计一张图文并茂的门票。
活动二: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爆款层出,引发大江南北文创热潮。苏州博物馆的毛绒“胖剑”,依据镇馆之宝“吴王夫差剑”而设计。云南昆明的蓝花楹雪糕,将初夏时节如梦似幻的校场路蓝花楹花海化为舌尖甜蜜记忆。2024年春季,星巴克与四位云南农民画家联袂打造春季系列纸杯,以画绘春,将云南春光与咖啡制造一场美丽的邂逅。由此可见,文创产品,主要依靠设计者的创意和技能,以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文化物品为基础(如地方文化、历史文化、非遗特色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理念等,进行转化和创造。
为了提升小石潭旅游区的附加值,我们一起为小石潭打造一批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文创物品?请口头(录音)或书面阐述设计理由,突出创意点。可绘图、可制作小样、可用文字描述……形式不限,创意无限。
活动三: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巧夺天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假如近期台北故宫博物院要进行以此以核舟为代表的微雕艺术品展览活动,请你为之设计一张海报或一个宣传视频,并简要口头(录音)或书面阐释你的设计依据和设计亮点。
这份课后作业设计,首先,体现语文作业的根本特点,即为“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即言语实践活动,特指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是一个学语言、用语言的过程。作业中设计门票、文创产品、海报或视频,均是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的深度揣摩与运用,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深度理解与建构相关知识,并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其次,体现语文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设计门票、文创产品、海报或视频,涉及文本理解、门票、文创产品、绘画、字体、色彩、手工、海报或视频的相关知识及制作技能等等相关内容。这改变了以往作业中知识碎片化的现象,不再是孤立死板地学习文言文,而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与广阔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三篇文章所学习的核心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
另外,体现语文作业的探究性。这项作业为学生创设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强调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反思和理解的过程。以门票、文创产品、海报或视频这些生活中真实鲜活的任务为载体,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三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审美价值和情感意蕴,组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探究方式(如观察、思辨、调查、文献搜集等)在行动中学习,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对知识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还有,体现语文作业的开放性。“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活动,来展现你心中的桃花源或小石潭或核舟”,可见这项作业的数量和作业内容是开放性的。设计门票、文创产品或海报任选,文创产品可以是可绘图、可制作小样、可用文字描述,阐述设计依据和理念,可口头表达,可书面表达,可见这项作业的形式是开放性的。设计门票、文创产品或海报,都是个性化的展现,可见这项作业的结果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三、课后作业设计应提供学习支架,强调学习指导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做作业时自主学习真实而顺利的发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通过各种途径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
立足语文学科特点和学习支架的功能,语文作业中提供的学习支架,既可以是提供知识的学习资源支架,也可以是提供方法和思维的学习策略支架。一方面,工具书、阅读材料、学习提示、日常生活事件、图片、音视频、网站等均可作为学习资源支架。例如,笔者设计的“寻美记”作业的活动二提供网红的文创产品和文创产品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文创物品观察、思考、分析、理解文创产品设计的灵魂是文化,也让学生明白完成此项学习任务需要运用哪些知识,开展哪些活动,形成哪些成果,从而深度把握小石潭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为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提供操作层面的策略支持,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社戏》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了让学生高质量完成这道课后练习题,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笔者为这道题提供了支架:
支架1:《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四集《时间的味道》展示完朝鲜族泡菜、香港腊味、苗族腌鱼、金华火腿、闽东紫菜和台湾乌鱼子后,讲述到“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这里用“这是……也是”的句式,由表及里说出不同的味道,描述出味道背后的情怀;“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化用诗句,清新脱俗,节奏鲜明,意境深邃。整个文案,既总结了美食的制作和地域特色,又深入追述了味道背后的情感和信念。充满温度,富有文化,深入读者灵魂。
支架2: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经典句式描述百草园的美景趣事。这个句式,既能让你的描写如广角镜头拍摄,由面到点,高低俯仰,动静结合,五觉开动,丰富多彩而层次井然,也能促使你从多个维度开掘组合,笔下的文字自然纵横捭阖而气度非凡。
支架3: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第八段用“难道……难道……难道……难道……”这一组反问句组成的排比句,层层追问,引发读者的思维不断深入跟进;由树及人,由表及里,通过表象的呈现与分析,带领读者探触事物的本质与内核:白杨树→北方的农民→哨兵→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选择经典片段作为支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自己积累的文学知识、文本阅读经验、典型表现手法,以及优质语言材料等要素,呈现和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描述和表达中进一步思索其更加深刻的哲理和艺术意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