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评价体系视角下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探究
作者: 朱晓岭 李莲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重要的地理思维方式和能力的体现,也是高考评价体系中学科素养“思维方法”指标的地理学科表达。高考评价体系视角下的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用地理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地理问题,更强调学科素养的外在表现。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中必须将高考评价体系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相融合,本文将从高考评价体系的视角出发,以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为例,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开展系统性分析,以探究符合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综合思维培养路径。
一、高考评价体系与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将学科素养划分为学习掌握、实践探索和思维方法三个一级指标,地理学科将核心素养归纳为基本价值观念、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三个基本功能,前三者与后三者呈现对应关系,而其中思维方法与基本思想方法最为贴合,所以地理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两大核心素养可视为高考评价体系中学科素养“思维方法”指标的地理学科表达。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显著特点,其所对应的综合思维素养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它要求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综合性也是“四翼”的组成之一,它要求学习者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地组织、调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与能力,高质量地应对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中的复杂问题情境。地理学科综合思维既承接着“四层”中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同时也是“四翼”考查要求的学科表现。因此,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视角探究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从单学科来看,培养学生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地理学科理解能力、学习水平,形成综合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并能迁移运用到具体的情境当中解决实际问题;从多维度来看,地理综合思维可以内化为学生理论逻辑框架,协助学生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实现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思维进阶。
二、高考评价体系视角下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视角培养地理综合思维,需要遵循一定的学科逻辑,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一定是以必备知识为前提的。因此,首先要帮助学生搭建完整且结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渗入真实情境完成知识的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将必备知识转化为关键能力,从而完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科核心素养外显化,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概括来说,即将“考”作为核心点,延展到“学”“教”“评”层面,为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高中地理素养体系。
(一)以考促学,依据评价标准创设学习情境
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时,可以从以考促学的角度,依据评价标准创设学习情境,即从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取“四层”中的“学科素养”与“四翼”中的“基础性”,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达成综合思维的培养。需注意的是教师需要确保所创设的学习情境符合学生学习水平,要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效率与质量、提升学生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性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综合思维素养,为后续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打好基础。比如在《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人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新鲜空气、水、食物;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需要燃油保证机械设备的运行,需要混凝土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教师可以从这种场景中,提炼“空气”“燃油”等重要关键词,让学生思考这些关键词代表的物质在自然界产生的过程与存在的形式。例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氧气与其他气体共同组成空气;地壳变迁将地表的植物带到地层下,通过长时间的压力作用,植物形式发生变化,形成燃油这种化合物。通过联想方式,可以让学生理解稳定供给自然资源是保障人类正常活动的重要基础,由此便完成学习情境的基础塑造。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无法独自进行,需要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满足整个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从以往仅关注人类活动或自然资源的单一视角,转移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大范围循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宏观视角,以动态发展的角度,审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以升级开发的角度,分析稳定开展社会活动的基础保障。同时,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学习情境,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层次,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水资源的角度,细化学习情境的创设内容,让学生对于生产生活的水资源利用与自然资源水循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高中地理综合思维。
(二)以考促教,参考评价内容设计单元教学
在培养学生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过程中,需要从以考促教的角度,参考评价内容,设计更完善的单元教学内容,即从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取“四层”中的“关键能力”与“四翼”中的“综合性”,依托评价内容,整合知识体系,以大单元重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搭建符合学科逻辑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思维。需注意的是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学生理解认知水平的单元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吸收新理论知识,并和已学习的旧理论知识形成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完善理论知识框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从综合性的视角,对单元理论知识做合理解构与输出。比如在《石油与国家安全》中,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内容时,就需要在课程导入阶段,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作为旧理论内容,引出石油资源也是自然资源的概念,再以国家安全的视角,分析石油资源的价值、开发利用、战略意义等。教师需要通过单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应用石油资源的场景,包括车辆运行、路面铺设、工业生产等,让学生设想石油资源产量减少80%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对石油与国家安全产生深刻认识。这种从抽象逻辑思考延伸到现实生活,并推测未来若干可能性的思考能力,就是对应地理综合思维的关键能力,即联想与应用能力。教师需要在单元教学内容中,增加现实存在的事物,整理理论上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从多种可能中,以综合性的角度分析每一种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单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溯问题,即从可能出现的情况,回溯引起该情况的原因,了解与该原因相关的事物现状,思考采用何种方式规避该事物演变成该现状。通过综合性分析,让学生明白合理选择与处理措施对事物产生的影响,通过科学的石油管理措施、可持续石油开发模式,对国家安全提供保障,规避因石油资源供应问题引起国家安全风险,为我国生产生活提供可靠保障。
(三)以考促评,渗透学科关键能力优化评价
在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体系中,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是基础性内容,教师需要将以考促评作为收尾工作,渗透学科关键能力,对现有评价模式进行合理优化,即需要从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取“四层”中的“必备知识”与“四翼”中的“应用性”。许多教师在高中地理学科评价中,将学生的期中、期末考核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尽管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评价效率,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指引方向,但是期中、期末仅以卷面成绩为评价参照,且时间跨度过大,难以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无法给学生提供更为细致的学习指导。针对该问题,教师需要将评价回归到本质内容,科学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综合思维素养水平。比如在《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中,在教学结构中承接《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石油与国家安全》,在理论知识体系中拥有一定独立性。教师在开展评价活动时,需要站在学生是否可以灵活应用高中地理学科理论知识,是否具备关键能力的角度,进行科学评价。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耕地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明确我国耕地资源特点,即耕地总面积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明确现阶段耕地开发现状、未来发展方向等。以上内容均为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提问方式,确认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在评价过程中,确认学生必备知识掌握水平不足,则要通过对必备知识进行解构讲解、迁移转化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必备知识的理解深度。在必备知识的应用性方面,教师需要通过日常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课堂提问等形式,对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了解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效率,以优化学习情境、升级单元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效果,科学解决现实问题。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学习情境、单元教学、优化评价三项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提升地理学科素养,科学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三、结论
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思维时,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视角,通过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评三条路径,对学习情境、单元教学、学生评价等进行细化处理,并对部分内容进行合理优化,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理解水平,提升学生必备知识吸收消化效率,引导学生将综合思维应用于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学习当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