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 李蓉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0

“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完成必修课程外,还要根据学生个人发展与升学考试要求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同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学校及教师要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根据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实际,设计体现学校和区域办学特色的化学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及其价值的理解与认识,开阔化学视野,帮助学生在中学阶段构建更完备的化学知识体系。作为一线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高度重视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并积极探索。

一、“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意义

新高考科目设置从过去的“文史”“理工”类变成了“3+3”或“3+1+2”模式,考试内容由“必考+选考”构成,高校招生录取办法由只依据高考分数逐步过渡到依据高考成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多元录取。高校会把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学校只有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提升学生被理想大学录取的核心竞争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学生毕业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仅能满足学生升学需要,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一步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会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和课程理论,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在了解、掌握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校情、学情,积极探索与实践,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开设化学校本课程,教师能充分理解化学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价值,有利于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

二、化学校本课程介绍

我所在学校一直在不断开发与实践化学校本课程,目前开设“化学竞赛”与“生活中的化学”两门。

(一)“化学竞赛”课程

1.开设对象

对化学有浓厚兴趣,化学成绩突出,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有志于高中通过“竞赛”“强基计划”升入大学将来从事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生。

2.教学依据

依据新课标、《化学竞赛考试大纲》及历年全国化学竞赛试题、最新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强基计划”综合能力测试要求等,我们整合高中化学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及大学知识中《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的部分内容。

3.课程具体实施情况及其安排(如表1)

4.意义和价值

“化学竞赛”课程的开设能让有天赋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接触化学前沿、了解化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及社会发展的意义、学习化学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好和创造精神。“化学竞赛”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帮助有化学学科潜质及特长的优秀学生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为他们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创造了条件,鼓励他们勇于突破、不断进取、不设标准上限,还能积极促进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思想与新方法的交流,推动大学与中学的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化学教育教学水平,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二)“生活中的化学”课程

1.开设对象

对化学有浓厚兴趣,将来大学所学专业与化学相关且选考科目为化学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

2.教学依据

依据新课标,以及高中化学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从“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健康”三个角度选取化学与生活相关的内容,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3.课程具体实施情况及其安排(如表2)

4.意义和价值

“生活中的化学”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化学对衣、食、住、行产生的影响。在环境保护、提供生活材料和促进人类健康等方面化学功不可没,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化学。教材中“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围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进行简要介绍,但是由于课时原因,很难让学生深入了解。利用“生活中的化学”这门校本课程进行补充,教师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特有价值,了解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的科学观念,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校本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学生掌握了查阅资料、实验、交流汇报、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问题意识,能提出和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高了自学能力及在复杂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三新”背景下开设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一)国家课程标准与学校办学实际相结合

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学情、校情开设,以校为本,但它必须在国家课程政策和标准指导下进行,不能与党的教育方针相悖。开好校本课程,要求教师了解、熟悉国家政策和课程标准,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方案明确指出:校本课程不能少于14学分,其中,在高中化学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设计的提高类课程和学科拓展之外的课程不能少于8学分。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从高中化学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研究与实践”,以及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发展中的化学科学”“实验化学”“化学与生活”三个系列中选择部分内容。具体选择开设哪些内容,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情况、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

(二)学生自愿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校本课程是面向部分学生开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去选择。但高中生各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调动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在校本课程开设前,教师要把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要求等向学生进行介绍,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提高他们的生涯规划能力及自主发展能力。我校2022届学生王远在高中学习期间,理科成绩特别突出,尤其对化学表现出浓厚兴趣。教师鼓励他业余时间学习“化学竞赛”课程,挑战难度较高的问题。2021年王远参加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省级赛以初赛第一的好成绩入选云南省代表队,代表云南省参加第35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最终获得铜牌。高中毕业后王远通过“强基计划”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继续学习他心仪的化学专业。

(三)实践与改进相结合

校本课程要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步伐,遵循学生认知和培养规律,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实时改进与调整,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无论是“化学竞赛”还是“生活中的化学”,我们都要在开设中不断改进完善,将“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的每个环节做实,循环往复,努力提升课程品质,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我校开设的“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前身是社团活动。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开展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银镜、水果电池、测定食盐中的碘含量、酿造米酒等。同时我们关注到小学、初中也会开展类似的相关活动。这种现象促使我们意识到,类似的活动可以在不同学段开展,但活动的内容要求及教学目标应该不同。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要基于高中化学的国家课程标准,从“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健康”三个角度选取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于是,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重新确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完成了从活动到课程的转变。从2010年的社团活动到今天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这门课我们坚持了14年,至今仍在不断实践、改进、完善。

(四)兴趣爱好与专业相结合

开设校本课程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但开设的校本课程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还要关注国家战略与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再基于课程标准建构。如果课程只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弱化了高中化学的具体教学目标,就不能算一门好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要体现该学段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

“生活中的化学”中的实践类活动,来自高中化学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与实践”这部分内容教学耗时较长,没办法面向全体学生一一开展,于是我们把教科书上的“研究与实践”内容进行重构。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将相关内容融合在“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健康”三个主题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提升化学学科理解力,培养学生依据科学研究的路径和方法,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设能给学生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校本课程的开设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确保国家课程有效实施。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所言:“为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为了学校的特色形成与价值实现,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不开发校本课程。”但是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如课时难以保障、经费不足、缺乏团队合作、课程评价难等问题,但只要我们坚持开设,不断完善,循序渐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开好校本课程,走上校本课程数量由少量到精品,品质由粗放到专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