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范玉华合作探究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及合作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合作探究教学法,设计探究问题或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合作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合作探究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求解数学问题时,学生除了要独立思考外,还要和同伴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合作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多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自我.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集思广益,以获得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交流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又锻炼了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对其今后学业发展有长期的促进作用.
(二)提升数学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教师将合作探究教学法运用于中学数学教学,能使学生数学学习更深入,拓宽学习领域和知识视野.在合作探究氛围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各种方法,确保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寻知识.另外,组内的讨论与沟通也可以让学生触及自主学习时忽略的观点与看法,这样就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既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又能开阔思路,为日后求解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着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而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必须自己制定学习目标与途径.这种教学模式,既要求学生担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又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科学设置小组,确保有效合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保证合作探究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教师能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是关键.合理分组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其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性格特征,确保组内学生可以能力互补,从而促进有能力的学生在帮助其他同伴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也可以让能力稍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必要的支持与启发.此外,教师要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且合理分工,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一定的职责,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之前,我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能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分组完成后,我为每个小组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即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而后,我为每个小组分配具体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表示方法、坐标变换的规律,以及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为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合作探究,我会关注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让组员基于其不同的能力特长和学习层次分别负责查阅资料、记录整理、汇报展示等任务.任务的差异化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学有所得,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如此,我便能针对不同学生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合作学习活动中.
(二)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深度合作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合作探究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深度的合作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要时常赞扬、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在课堂上应公开地表扬能主动提出自己观点的学生,并且鼓励其再接再厉.同时,教师要对教室布置进行优化,让学生在教室里围坐,让他们可以更方便地与同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一课时,为了发挥合作探究教学法的作用,我为学生安排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能够以此为基准进行合作探究.设置任务如下:请学生思考并总结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为其他同学讲解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或判定条件来解决问题。在为学生布置完任务后,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地进行讨论和探究。此过程中,我让每小组学生将四张课桌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桌子,小组成员围坐.在组内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会选择绘制三角形来展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的学生会选择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出发,探究其判定条件;还有学生会结合课本内容,整理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条件,并尝试为其他同学讲解.而围坐则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便利,展示的成果更直观.在此过程中,我认真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了解学生合作探究的具体情况,并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时,我也及时给予肯定.如此,我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使得学生在深入合作的同时,高效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三)注重动手操作,创新合作形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探究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能直观地体会到数学观念的运用,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生动、高效.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了动手操作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究勾股定理的奥秘.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这些小木棒搭建直角三角形.在搭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每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并观察三边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次的搭建和记录,学生会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特殊关系,即勾股定理的表述.接下来,我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和应用,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直观的学习经验.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实践合作探究教学法,通过科学分组和设置明确目标、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注重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端正数学学习态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