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考衔接,落实立德树人
作者: 马雪峰2024年高考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3套高考语文试卷。
一、试卷特点
(一)综合性
三套试卷都体现综合性,选取的阅读材料涉及范围广,有理论性材料,有科学性材料还有文学性材料。全国甲卷《海洋命运共同体建构与新的海洋文明》选自学术论文;全国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材料一节选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也是理论性的,所蕴含的战略思维、所昭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新课标I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围绕“探月”主题展开。材料一摘编自科普绘图作品《登月》,介绍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材料二摘译自英国知名科普网站2015年9月22日的新闻通讯稿《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以纪实性语言传递了中国登上月球背面的计划、“玉兔一号”探测取得的全新成果以及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等信息;材料三摘编自院士吴伟仁为《月背征途:中国探月国家队记录人类首次登陆月背全过程》一书所作的推荐序言,以平实而饱含深情的话语介绍了嫦娥四号在探月史上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三套试卷的第一篇阅读和文言文选取材料是多文段,从不同角度阐述,不再是单一地陈述,新课标II卷文言文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史述、史论相融合,前后相承,体现综合性。
立意也是多角度的,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梳理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综合逻辑能力。文本中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有记叙性的有说理性的,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打破学科壁垒,注重根类只是的融会贯通,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开放性
试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反套路、机械式学习记忆。新课标Ⅰ卷第9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是否做到了文中所说“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新课标Ⅰ卷第22题要求学生分析“恢复疲劳”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参考答案都给出了两种参考,并特别说明,学生还可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三道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不设置门槛,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不同的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
(三)时代性
三套全国卷多处体现时代性,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值得关注,课标Ⅱ卷的信息类文本“探月”紧扣时代,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
作文新课标Ⅰ卷“答案与问题”聚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课标Ⅱ卷“抵达未知之境”将太空探索融入题目、全国甲卷的“坦诚交流”是信息时代的热点,反映最新科技,关注人才培养中个人的成长,时代性强。
(四)人文性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三套全国卷充分体现了人文性,重视人文和科技的关系,人文素养推动科技进步。人类的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最终目的,科技是手段。试题阅读材料选材彰显科技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青少年增强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作文题来看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和新课标Ⅱ卷,命题简洁,审题立意明了,不在形式上限制学生,是一种人文关怀,作文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树立理性健康的成长观。
(五)学科性
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文字、文本、文化是学习的对象和内容,是学科性的关键,语文课程还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高考语文考查的正是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特点、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全国卷试题具有其他特性但也没忽视语文的学科性,语文不等于文学也不是各科的大杂烩,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全国卷考题中阅读交流,写作表达体现了学科性,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也有所体现:考察句式变换、语句赏析、情境表达、病句修改、语意连贯等都是学科知识。
二、试卷与新课程标准的联系
(一)注重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三套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和作文题体现了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考察;第一个阅读,无论是信息类还是一般论述类或是实用类文本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考察,也是对梳理探究能力的考察;文学类文本阅读无论新课标Ⅰ卷和甲卷的散文还是新课标Ⅱ卷的小说都体现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考察。当然试题对学生的考察是综合型的,不是单一的,但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注重情境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全国卷试题中情境化较前几年有强化,从默写背诵题来看,前几年的情境主要围绕背诵文本设题,近三年的第3小题围绕开放式真实情境设题,今年三个小题都向真实情境倾斜,以课标Ⅱ卷为例,第1.2小题“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 , 。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 , 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真实情境与文本内容的结合,要求学生对背诵文本的理解更加灵活,减少机械记忆。第3小题“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 , 就是如此。”开放式真实情境,又有隐含信息需要关注,不局限于某个篇目,对学生综合能力考察,也是对默写背诵篇目的整体把握。
全国卷的3道作文试题指向课标中的典型情境,学生审题没有问题,都是他们已经思考或者应该思考的,做题过程中也会唤起生活经验,有话可说。语言运用题也体现情境,新课标Ⅱ卷第19题反问句考察,提问中体现情境,引导学生到问句中体会,而不是生硬地回顾反问句效果。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第21题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患者—医生”的交际情境,考查特定语境下识别和提取必要信息并根据需求和对象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注重学习任务群
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着眼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关注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课程标准在高考命题建议中也强调,要“设计典型任务”,要“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在全国卷中,阅读材料多文本正是这种典型任务的体现,作文题中也有任务驱动。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从全国高考卷中我们看到试卷注重落实课程标准、衔接国家统编教材,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重在有国家意识、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操,试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德育、强调德育。立德树人还落实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成长观,培养学生有眼光、有格局、有时代意识和探索精神。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在这方面都有体现。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包括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能力考察引导一线教学注重语言实践活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使用好国家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
(一)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
1.“听话听音”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话听音”的能力,这是听懂意思,明确方向,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审慎、洞察力的养成。无论单篇的选文阅读教学还是大单元教学,首先培养学生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这是基础性的把握,在基础性的把握上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解读,这个过程是洞察力的训练,审慎品质的养成。全国卷中对学生这种能力的考察有多处体现。新课标Ⅱ卷第4题“《〈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考察的角度是序言对理解书的作用,很多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很容易答成整本书的意义和价值。还有情境默写第3小题很多同学忽视“上下两句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的情境,容易写成单方面表达离别情感的句子。另外作文题两段材料需要综合思辨审题,从第一个材料中明确“探索”、“创新”、“好奇心”等品质,还需联系第二则材料中的“未知之境”,很多同学忽视了两者联系,只从一面立意,显然不是最佳立意。
平时教学中审题不清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会听、听懂,还要注意细节。
2.鼓励表达
从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创新点,这是反套路、反机械化学习的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表达,在表达中提升学习能力。学生需要表达,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学习,表达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课堂中要杜绝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多给学生口头表达机会,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有宽容心、多元化,耐心引导,鼓励新视角。鼓励学生书面表达,在大单元教学中就某个相关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写作交流。可以是对文本中的某个技巧或者某个形象引发的思考。教师要允许“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多元化评价,可以互动式、交流式、分享式……
3.知识基础上要有新视角
鼓励表达、创新不是杂乱无章,不是轻浮黄腔,是在知识基础之上,对文本知识、人物关系、情感理解等基础上的赏析。这需要教师雄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平时教学中慢慢积累能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高考卷中的开放性不是天马行空地胡乱吹嘘,是能力基础的运用。新课标Ⅰ卷第9题“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虽可以从两个角度作答,但也有教材的链接点——鲁迅《朝花夕拾》式回忆性散文评价,但学生首先得对《朝花夕拾》的评价有把握才能答出要点,答出深度,就自己的思考作答,深度肯定有所欠缺。
(二)关注教材,减少机械刷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朱于国说:“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强调整合,提出群文阅读的理念,这在今年的试题中体现更为充分。”确实,甲卷的“偷梁换柱”与教材《中国建筑特征》有所关联;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选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与教材中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衔接,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的要求。
文言文中的实虚词考察直接对应教材,诗歌中的“斥鷃”“蜉蝣”“鲲鹏”等典故,也直接与教材有关联。
在教学中关注教材,对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要细致,还要注意平时的复习巩固;对任务群教学要把握核心,注重单元主题的内涵外延。教考衔接紧密之下,机械刷题也许有一定效果,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作答的深度、广度是有所限制的。只有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才能真正考出好成绩。
(三)打开视角,突破学科局限
人民日报点评今年高考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精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考查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学会沟通、善于表达。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都多少有所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打开视角,吃透课程标准,研究任务群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做到取舍、拓展,突破学科局限,提高效率,达到提质增效。
三套全国卷的第一个阅读涉及科技、理论、学术、图文等方面的知识,这需要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这方面课文的把握,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欣赏课,学科突破对于语文老师是个挑战,但不能避重就轻,该落实拓展需要落实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