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孩子养育的“八要”和“四不要”

作者: 邱学柱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全国有9500万人患抑郁症,其中50%的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30%为18岁以下的学生,抑郁已经成为学校中的常见现象。

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抑郁了,心态如何?我在多年的咨询工作中发现,还真的有很多家长遇上这样的问题时,不知所措,乱了阵脚,还有的家长直接崩溃了,焦虑地质问孩子:“你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到底还要折磨爹娘多久?真是气死人呐!”这一番束手无策的发泄后,家长内心也许会舒服一些,但孩子却更可怜了。

其实,要想帮孩子走出抑郁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循的,家长越是焦虑越无招,还得要从长计议,规规矩矩,一步一步地慢慢打开孩子的心门才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要想更好地认识和克服抑郁,我们最好做到以下“八要”和“四不要”。

一、坦然接受,做到“八要”

(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现实中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的抑郁跟某件小事挂钩,以为抑郁的症结就在这件小事上,把这件小事解决了,孩子的抑郁就痊愈了。比如,孩子在学校与某位同学发生争执,产生矛盾,家长就会误认为,就是怪这位同学故意伤害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才会抑郁的。其实,这件小事只不过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它可能只是一个触发点,家长要解决的是这个爆发点的背后的问题——家庭的养育。

(二)要学会改变自己

要改变往昔错误的教养模式,首先是改变家庭的核心关系——伴侣关系,因为只有夫妻关系和睦、恩爱,才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温暖、和谐、平衡的养育环境。其次是改变亲子关系,为人父母者就应该共同建构良好的家庭氛围,拥有良好的“三观”,绝不要把父母的遗憾强加给孩子,要无条件地爱孩子,做好孩子的榜样和正向引领。在有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一定得言听计从,其实,我们家长都错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基础之上的,这才是智慧有爱的亲子关系。

(三)要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气氛就像是肥沃的土壤,能真诚接纳、理解、支持和关爱孩子,让孩子这棵小树苗茁壮成长。一方面,父母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脸红脖子粗地争吵不休,可以选择在孩子睡了以后,再一起讨论教养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看法随时都要保持一致,这一点相当重要。另外,对于离异、单亲家庭来说,家长要学会能为离(逝)者祝福,在孩子的身上找到离(逝)者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孩子共同培养自信,共铸家庭的快乐感、幸福感、归属感。

(四)要接受孩子现在的样子

没有什么比爱能更好治愈孩子的了。但有的家长总是在说:“现在的孩子啊,他要补习,我让他补习,他要买东西,我给他钱,每个月、每个礼拜我都给他几百元,难道说我还不爱他吗?”也有很多的家长总以为,爱孩子,就是为了孩子以后能出人头地,所以使劲地管着他、约束他。其实这不是爱。爱是“我感受到当下你的感受”,就是当下的一个拥抱,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现在的样子,是陪伴。

(五)要允许孩子发泄负面的情绪

抑郁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是长期压抑的情绪、长期经历某种心理伤害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要允许孩子将心理长期压抑形成的负性情绪宣泄出来。

首先,要允许孩子哭,引导孩子哭。哭是最直接的宣泄方式,心理学家认为,哭是一种排毒的方式,孩子在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眼泪把体内情绪的传导物质(毒素)排出体外。家长不要看到孩子哭就劝其要坚强,让孩子继续压抑自己,这非常糟糕。

其次,要允许孩子表达不满,允许孩子“翻旧账”。有些抑郁的孩子会指责父母,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父母造成的,这也是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此时,家长不要给自己找托词,也不要总是解释“当时是因为……,所以就……”。家长也不必急于口头认错,造成反差太大,这样容易使孩子认为家长虚情假意,反倒增加对父母的怨恨。家长可以这样说:“爸爸(妈妈)已经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同时用实际行动来改正。

(六)要容许孩子躺平一段时间

每个抑郁孩子的问题都不可能是一两件事情瞬间造成的,90%以上都是不当的家庭教育教养模式长期的结果,埋怨孩子“你怎么那么没有出息”“真让爸妈操碎了心”,是不对的。家长们可能还不知道,抑郁孩子的最突出特征是,持续的乏力、郁闷、厌世、睡眠障碍、烦躁不安,要“躺平”是因为他已经无力应对现状了,他所采取的是一种缓冲,也是修复自己的一个过程。家长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接纳、包容、理解、有耐心地等待。比如,孩子想睡觉就让他好好睡觉,想吃美食就让他去吃,给孩子恢复的空间与时间,让他在享受中重新积蓄力量对抗抑郁。

(七)要引导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生命咖啡馆》的作者约翰·史崔勒基,原来也是一个在企业中担任主管的高薪人士。2001年,他觉得自己抑郁了,就和妻子背起书包开始自助环球旅行,用9个月时间横跨五大洲50余个国家。旅行中,他对生命有了新的体会。回到美国,他决定用故事的形式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写下来,只花了21天就写完了一本畅销书。书的主旨是,人生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应付别人要你做的事。

所以,家长应该引导抑郁的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通过养一个宠物(小狗、小猫等)来寻找快乐。快乐可以使孩子的情绪逐渐走向积极,尤其是做公益或善事,能让孩子充满成就感和获得感。

(八)要找心理老师帮忙

家长往往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混为一谈,父母自己无法区分也属正常,可以求助专业人士帮助。要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父母和孩子都要依靠专业的治疗与咨询,这样才能实现家长、孩子的共同成长,从而走出抑郁的泥潭。

二、管好自己,做到“四不要”

(一)不要催促、唠叨孩子

父母的唠叨只会增加亲子的冲突,失去孩子的信任。尤其抑郁的孩子敏感多疑,在家庭里最烦的就是父母的唠叨。比如,孩子因抑郁而躺平,家长会喋喋不休:读书有什么什么好处,你不读书怎么赶得上谁谁谁,你不读书将来在社会上怎么有立足之地,等等,越是唠叨,孩子的抑郁越易加重。

(二)不要过多地关注孩子的消极面

不要在孩子消极行为上添加错误的消极观念。比如,孩子不喜欢的活动,家长不要逼着孩子去参与;孩子不喜欢穿的衣物,不要硬逼着孩子去穿;等等。

(三)不要谈论家长一厢情愿的事情

比如学习、外出活动等,千万不要谈论,即使要谈论,也应该是孩子主动提起。

(四)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行为而攻击孩子的人格

孩子犯了错,父母不要去讽刺、打击,要冷静分析犯错的原因,循循善诱,加以引导,并适当地夸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