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常态
作者: 罗霞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常态化防疫的校园,再现往日的蓬勃生机。寂静的课堂、久违的同学,又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课。为同学们送上一粒种子,期待共同“播种希望、呵护成长”;排演情景剧,重温着非凡三年的坚守与感动。心理健康疏导、放缓教学进度、降低运动强度、丰富校园生活等。被媒体喻为“花式开学”的第一课,浓缩着学校为回归教学常态的精心考量,也为学生重返校园创设了温馨环境。
因疫情按下“暂停键”的线下教学重启,企盼已久的“小神兽”出笼,疲于兼职助教的家长来不及舒心,一连串的问号又添新堵。“孩子没阳过”,“乙管”后的校园是否安全?家校课桌频繁切换,如何调适孩子放飞的身心?因疫应变的教师也不淡定,为期不远的升学大考如何应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怎么施教?前所未有的开学焦虑,喜忧参半的家长、师生,今春开学非同寻常。
肆虐全球三年的新冠疫情来势凶猛、变化诡谲,扰乱了常态的社会运转秩序,也改变了莘莘学子的成长路径。“青春有几年,疫情占三年。学业有几年,网课上三年。”居家学习、线上教学,可以超越时空局限,也使常规教学一度成为易碎品。教室寂静,少却了往日的琅琅书声,校园空旷,难觅学子快乐的身影。疫情掠过,师生共同成长的美好记忆有些支离破碎。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分别超过数千万。仅疫疾流行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就大幅增加25%。“停课不停学”,不仅考验着师生们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智慧和适应力,升学内卷的焦虑,又多了一份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生命无常、世事无常,人类面对疫灾的渺小与弱势,难免在学子们心中投下阴影。
因网络教学、隔空交流,师生缺乏互动反馈和他律的时空环境,部分宅家学子生物节律失范,学业拖沓、沉迷游戏、情绪低落、不善交流,甚至不愿返校上课。有学者对疫情期间30多万国内中小学生开展的心理适应性调查显示,不少人正被“四无”困扰: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有言道,童年美好可治愈一生,不幸童年用一生治愈。三年时光在疫情中度过,青春少年所受影响显性直观甚至超越想象,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失控、自杀等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有学者曾推测,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显然,调整、纠偏类似的疫情后遗症,别指望风吹云散,一蹴而就。新学期,身归还需心归,调适疏导学生心理,对回归教学常态不可或缺。
回归常态,不妨心存希冀,沐光而行。纵观古今中外,疫疾曾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天敌,大疫肆虐,曾致生灵涂炭、文明衰落。拯救生命、与疾共存,人类与疫疾的博弈抗争也从未止步。仅三年抗疫间,疫苗迭代、精准防控、全民参战,终以悲壮不屈还岁月静好。“乙管”绝非“躺平”,只是因时因势、以变应变。新春开学,重温这部续写人类抗疫精神的现实版教科书,寻觅那束阴霾中最耀眼的光亮,更能感受凛冬散尽、星河长明的美好。
回归常态,为不辱青春使命。人类与疫疾较量逾千年,文明进步的动力也持续增长。“素心向暖,浅笑安然”令人向往,却无奈疫疾险恶、伺机博弈。抗疫三年,疫苗研发按下“快进键”、科学抗疫跑出“加速度”,靠知识赋能驱散阴霾,经历者都感同身受。面对这场无法设置终点的抗疫接力赛,每个学子都是代际接力的预备选手,都将为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引领他们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担当使命,也是教书育人应有的内涵。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