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学平:教育情怀的坚守者
作者: 符茜
【人物简介】何学平,1963年8月生,1983年7月参加工作,曾在宣威县十四中、宣威市四中、宣威市一中、宣威市八中、宣威市六中工作,任教过物理、数学、地理、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历任班主任、年级主任、政教处主任、副校长、校长、党总支书记。任高完中校长和书记累计20余年,带领宣威六中完成了晋升省一级一等高完中的工作。为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写作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共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云南省一级高完中评估专家组成员,曲靖市教育科研学术技术带头人,曲靖市名校长。擅长教学研究,曾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6篇,与他人合编出版教学专著6部。
2022年5月20日,对宣威市第六中学的师生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天,接过“云南省一级一等高完中”牌匾的校长何学平更是难掩激动。担任宣威六中校长十年,何学平带领学校完成了从一级二等高完中到一级一等高完中的历史性跨越。
跨越背后,当家人何学平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一路的脚踏实地,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思想引领者、一位规划设计师、一位首席服务官、一位素质教育践行者、一位教育效益追寻者的足迹。”一位学校老师这样评价何学平。但无论哪一种身份,都体现了何学平身上未曾褪色的教育情怀。
思想引领者
2011年9月,在宣威六中足球场上,全校师生汇聚于此举行开学典礼。这一年,何学平初到该校任党总支书记、校长。此时的宣威六中属于宣威市教育的第二梯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校园环境杂乱不堪,成绩的取得以“学生苦干、教师蛮干”为代价。
在开学典礼上,何学平说了这样一段话:“广大师生要转变观念,要摒弃过时的、落后的、保守的、消极的思想观念,要更新和树立积极的、上进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观念。因为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和观念引导目的,目的演变为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思想源于科研,何学平一直带头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他共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6篇,如1989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在教育评估中确立效率效益观》,2000年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发表《课堂教学测评探讨》,2003年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教育该不该实行量化管理》等。另外,他还发表文学作品6篇,与他人合编出版教学读物6部,完成省级“十一五”教育研究课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如何引领教师思想?何学平提出了“以研究为工作方式,以工作为研究内容”的教研思想。自2011年以来,何学平带着宣威六中教师“走出去”,先后到河北、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先进学校学习。同时也“请进来”,邀请国内一批知名教育专家来到学校,帮助老师们拓宽视野、启迪思维。为全力建设教师队伍,何学平采用多种方式:“青蓝工程”助力青年教师跨越式成长;课题研究引导深思博学;“名师工程”打造骨干队伍;集体备课保障教学质量;“三种课型”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如何引领学生学习?何学平提出“三境界”学习法:一境秩序性,强调教室这个学习环境的安静有序;二境主动性,强调每个学生在教室的每个时段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三境效率性,强调每个学生通过自我总结和学习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规划设计师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校长的理想、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都会渗透到学校的各方面,一所学校教育理念的提出,体现着一所学校和校长文化“魂”的力量。何学平为宣威六中规划了发展蓝图,提出“勤勇善智、德学坚卓”的校训,确定了“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双为”行政理念,形成了“精细管理、服务育人、文化立校”的办学特色。
2022年10月13日早上8点,何学平来到“双为楼”下,按惯例打开位于一楼楼梯口的校长信箱查看学生信件,之后走向自己在三楼的办公室。办公室外挂着“何学平劳模工作室”牌匾。这天下午要召开2023届高三年级复习备考动员会,这样的动员会每一届高三都有,每一届何学平都会参加,从高考规划、学习方法、个人发展等给予学生指导。在学生学习上,何学平组织规划设计了高中三年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包括课程安排、复习进度等;在教师科研上,规划设计了学校教研思路;在学校管理上,构建了科学合理、体系完备的规章制度。
除了教育管理上的规划,何学平着力打造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学校按照“道路整洁化,绿化园林化,环境教育化,装饰艺术化”的原则,对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棵花草、每一处空间都做了精心的“雕琢”。党政办公楼“双为楼”蕴含“为全体教职工服务,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思想理念,引领全校师生大步向前。冠以尚学、启智、格物之名的教学楼静静地矗立着,看着莘莘学子的求学身影。四幢寝室楼各含深意:宁致楼宁静致远、德载楼厚德载物、方志楼方正有志、圆馨楼德昭馨香。学校的主干道——昌昕路、魁武路、文沁路、惠和道纵横交错。芷兰苑里睿明山小巧典雅,惠和道旁求知亭书声琅琅……种种校园环境,都暗合“勤勇善智,德学坚卓”的精神。每一条路、每一座雕塑、每一栋楼都蕴含着深意,可谓一路一楼寓深意,字字润物细无声。
宣威六中以“一报一刊”为代表,打造了自己的校园文化阵地:校报《春苑》和校刊《宛流》,是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启迪生活、促进工作、展现文采的阵地。此外,“两列展板”用于各学科教研组展示本学科特色;“校园之星”是学生榜样力量的展现地;“校园之声”由学生自编自播,成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深度关注校内外动态、展示自我的青春舞台……
首席服务官
“学校班子成员既要谋大事,又要顾小节,要为全体学生服务,为全体教师服务。”在学校教职工大会上,何学平这样解释“双为”的含义。
2017年11月3日,天色微蒙,何学平带着教师、食堂管理人员80余人来到宣威市一处生态养殖基地。基地里放养的生态猪正在林间觅食,旁边的熟食加工间正有工人在烹煮菜叶、萝卜等供生态猪食用。这是何学平下村入户,多方考察后决定的合作方,由他们为学校食堂提供全程无饲料、熟食喂养的生态猪肉,确保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2018年6月的一天,一张图片在朋友圈刷屏:穿着高筒水鞋的何学平在齐胯深的积水中缓慢前行,一个身着校服的男生趴在校长的背上,双手紧搂着校长的脖子。这一天暴雨突袭宣威城,地势低洼的宣威六中积水严重,何学平早晨六点多来到学校,遇到一个看病返校的学生正站在路旁被水淹着的花台上打冷战。为使学生安全到达教室,何学平蹚水将学生背到教学楼。这一幕刚好被楼上的老师用手机拍了下来,才有了后话。
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宣威六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设有多个心理功能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放松室、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放松室,还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建立特殊学生的心理个案。在“双为楼”一楼设立校长信箱,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发现解决问题。
为方便教师电动车充电,学校搭建了电动车公共充电处;努力办好学校食堂,改善教师伙食;对突发意外或疾病的教师,组织爱心捐款;举办教职工篮球赛、乒乓球赛、书画展等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办到了教师心坎儿上,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幸福指数。
素质教育践行者
“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应该更具有挑战精神,在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时始终能够把握方向。”在接受央视网采访时,何学平曾这样说。
素质教育在宣威六中不是一句口号。2021年5月,宣威六中劳动基地迎来收获季,灿烂的阳光下,飞扬的是汗水和笑意,在专门的劳动教师和市农业局农技人员指导下,学生在劳动基地里采摘包心菜、西蓝花、白菜、辣椒等蔬菜,忙得不亦乐乎。平整土地、开沟垒墒、挖坑、施底肥、栽种、覆膜、浇水……在宣威六中,劳动教育实践课已经成了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除了劳动课,宣威六中的素质教育舞台形式多样:格物楼里传来朝气蓬勃的大合唱,书法室里学生正端坐悬笔书写自己的人生,运动场上已拉开了足球比赛的序幕,绿茵场空地上闪过各种高难度动作的武术练习者……足球队、啦啦操队、合唱队、书法兴趣小组、武术兴趣小组等20余个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宣威六中现在是“全国青少年三维创意设计示范校”“云南省体育特色学校”“云南省中小学校乐团建设示范学校”“国家级足球特色示范学校”“云南省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学生包继翔获得“美德少年”“云南好人”荣誉称号;宋国浇获得云南省书法比赛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陆大臣、魏俊杰获得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B)2019年世界锦标赛高中组普及赛二等奖;陈俊铭、刘全良进入省队参加国赛,分别获得2021年、2022年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生物竞赛铜牌。“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教育不仅仅存在于教室内、课堂上,一言一谈、一举一动,教育都蕴含在其中。”何学平说。
教育效益追寻者
“教育的效率效益具有现实体现性的一面,又有滞后体现性的一面,滞后体现可能要学生毕业十年后、二十年后才显现出来”,因“教育的效率效益具有现实体现性的一面,所以学生在校时的活动、表现和成绩可以统计起来作为评估的一个重要参数”。这是何学平1989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在教育评估中确立效率效益观》中的一段话。
何学平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内部的竞争应引向教育效率和效益的竞争,而不应该导向升学率的竞争,要正视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全面发展情况、能力增强情况和个性品质发展情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教育理念,致力于追求教育效率和效益,何学平在宣威六中举办成人节、科技节、“五四”文化艺术节,开设心理课、劳动课等。宣威六中的学生寒暑假有固定的四项作业:常规学科作业、社会实践作业、读书笔记、小制作小发明。这些举措在宣威市都具有开创性。
近年来,学校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高考成绩也节节攀升:2019年至2022年高考,清华北大录取16人,600分以上人数平均每年286.5人,一本率平均达到73.8%,本科率平均达到98.3%。其中,2019年林万东同学以实考713分进入全省前20名,为当年曲靖市应届理科第一名,并作为贫困学子的励志典型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还在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上受到邱勇校长点名表扬。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