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曾怒敏

与小学、初中阶段的课程教学相比,高中语文的知识维度具有更大的知识跨幅,宏观层面的学习要求也呈现出从低阶的“记忆+复刻”到高阶的“理解+创新”之类型的升维,同时对学生立体知识框架的构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与这种变化并不相符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的高中生在身心发育方面处在“进行时”,还没有真正生成足够成熟的综合资讯摄入、处理素养,所以时常会在语文学习当中感到“压力山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高中语文教师便要在课程教学中立足“大单元教学”理念,突出对“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研究和应用,围绕差别化、自主化、实践化的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方案,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成长速度与高度。

一、落实分层教学思维

正所谓“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高效率的课程教学一定要建立在认知、尊重并妥善应用学生的差异化情况的基础上,否则定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学生抗拒情绪的迅速滋生。立足于这一认识,高中语文教师在推行“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过程中,应率先引入对分层教学理念的落实,借助多样方法掌握学生的个性化情况,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如此方可为之后各个环节的工作开展打好基础。

1. 完善学情信息的采集内容和路径

从宏观概念上来讲,“学情”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不仅囊括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知识认知能力和关联资讯储备,还涉及学生们的认知思维、思考习惯以及趣味取向、脾气秉性等多元项目。这些项目对学生整体学习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均能起到巨大的作用。教师应在学生学情的搜集渠道方面作积极拓展,不仅要保留、优化传统的课堂观察以及试卷分析手段,还应当借助日常交流以及家校合作等载体搜集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以此来使自己所掌握的资讯更为真实、可靠、完整。

比如,教师不妨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提问范围,让处于不同挡位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师生互动当中,同时依托于对学生作答状态的观察和对其回答内容的质量、维度分析来推断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总体情况;下课之后,教师也应积极和学生开展多方面的日常交流,在对话过程中了解学生平日里的兴趣爱好和社交性格,并对他们的语文素质基础形成相对精准的了解。

2. 为学生划定不同的学习层级

在完成了学生学情档案的构建工作之后,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结合已掌握的资讯内容,结合学生们宏观的语文学习状态和水平来把他们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档位,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针对处于不同挡位的学生设计、执行差异性的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便可获得更契合于个人现阶段学习状态的教学引导,一方面不会因过高的学习要求而感到过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获得最为强力的认知牵引。

例如,在进行“病句”专题的教学计划设计时,面对在这一领域“底子”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成分缺失”“语义重复”“歧义表达”等比较基础的病句类型当作核心教学项目,同时将“准确判断病句类别并正确修改”当作最基础的生本学习目标;而对于这一方面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教师便可把教学的重点放到“结构杂糅”“成分错位”等具有更大理解和辨识难度的病句种类上,并鼓励学生尽量构思出不同的修改方案。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立足于“大单元教学”基础,“教学做合一”理念最为核心的特点就是强化学生的能动认知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形成和强化必然要以学生在更高维度上参与课堂互动为主要前提。基于这一认识,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个体之间得以开展更高维度的沟通,推进每个学生以更为自主的模式去思考问题、探索答案、内化认知,进而达成“还课于生”的课堂建设目标。

1.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出于“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的考虑,习惯于在教学当中一讲到底,把每一项知识项目都拆解到“原子”级别;但是必须要看到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帮扶产生极强的依赖心理,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权利。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原则。课前预留一部分具有较大思考价值的问题充当小组讨论的话题。课前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表格填写”“学习任务单”,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展示相应成果,分享交流。

例如,在讲解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5课《我与地坛》时,教师要立足于“单元主题—自然情怀”这一背景,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阅读《我与地坛》全文,完成表格,表格以课文第一部分为例,填写以下几方面内容:找出文中三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选取的意象及特点;“我”在地坛的情感变化及人生哲思。

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最后升华到自然给予人类的灵魂升华、精神栖居,扣合“自然情怀”的大单元主题。

2. 优化学生结组指导工作

选择合适的伙伴是提高合作探究活动质量的一大关键。必须要承认的是,高中生的思维逻辑仍残留着突出的“一元”属性,对事情的考虑尚不够周全,所以在挑选搭档时需要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据此,教师在协助学生挑选搭档时,一来要确保各个小组中有来自不同挡位的成员,以此来保证学生之间认知资源的有效流动;二来也应顾及每个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弱项和长处的互相补充;同时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社交关系给予必要的考量。

比如在进行作文主题训练时,教师便可把学生规划为若干个四人小组,同时按照“1∶1∶2”的比例来分配各个小组中在作文方面位于高、中、低挡位的成员,从而确保学生们能够获得作文撰写思维养分的流通的保障;此外还应考虑到每个学生在素材积累、表达技法应用以及词句选炼等方面的水平,令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分别进行某一方面的主动思考,以此来取得理想的成效。

三、设计实践学习活动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促使个人从更深层面出发去摄入知识、消化技能。据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持续优化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趣味取向,积极设计、组织更多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也能“用”好语文,同时促进学生在实践当中形成更富特色的发展成果。

1. 开展场景还原性实践活动

生活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师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获取语文滋养。立足于这一客观事实,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设计、组织更多具有情境还原生活效果的活动,引导学生把生活的场景引入到教室环境里,一来使学生得以拥有更加逼真的认知条件,二来也让学生通过这一模式对饱含在目标情境中的资讯、情怀形成更有“温度”的体会,并且能够从更深层面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心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时,笔者在国庆假期布罝学生分组完成“家乡文化”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制作手抄报和PPT。学生收假后用晚自习时间分组展示PPT,孩子们展示了如下主题内容:朱提文化千古长,昭鲁前程万丈光;烟雨牛街;镇雄印象;盐津风光;大关如画风光;我们的昭通。

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亲自参与制作、分工协作,既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爱乡情怀,进而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2. 利用语文游戏强化教学效力

尽管临近或已经成年,但是大多数的高中生依然保有爱玩、活泼、好动的天性,十分乐意参加一些有意思的游戏,同时经常会在游戏中焕发出更为可观的思维能力和灵感悟性。出于对这一事实的积极利用,教师应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有意识地融入更多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游戏元素,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游戏的带给自己的快乐,并在客观上强化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寓教于乐”的理念切实落到实处。

例如,在进行以古诗词吟诵和理解为主题训练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开展一场“演诗竞猜”的活动: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各组每次派出两名代表;代表中的一人背对黑板站立,另一人则面对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学生们在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句子,面对黑板的人需要在不说话的情况下单纯利用肢体动作引导伙伴说出黑板上的句子,看看哪一组的代表能在规定时间内猜对更多。

四、优化活动作业设计

作业是巩固学生知识记忆、扩大学生理解成果的关键载体,所以对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落实必须要同步拓展到对作业的优化设计工作上来。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工作中,不仅要保留并优化传统的书面作业,还理当结合课程主题、方向以及学生的普遍情况,融入更多实践性的任务作业,促进学生运用既有学习成果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以此来强化作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提升力度。

1. 在作业中加入合作性社会实践

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应当把小组课堂合作模式有机迁移到这一项工作中来,安排学生通过结组的形式运用课下时间去完成相应的任务。依托于这样的方法,学生得以进一步感受到小组合作的趣味和价值,同时促进学生个体之间认知意识、实践能力的有效交流、共促,并且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更高维度出发完成知识资讯的吸收。

比如,在结束了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的教学后,教师便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成几个活动小组,根据学习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的特征》所得,走访附近的一些古典建筑古迹或专门研究中国建筑的科研机构、文物保护机构,了解相应古典建筑的历史、对应建筑风格的起源以及与之有关的古典传说和名人逸事,而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讯撰写一份详细的活动报告和活动心得一起作为作业上交。学生调查走访后,交上了对昭通相应古建筑的调查文章:“清官亭”历史起源与典故;望海公园“恩波亭”的考证;“龙氏家祠”研究。

2. 利用亲子活动布置课后作业

即便是对于“准成年人”的高中生而言,父母在他们眼中仍然具有独特的地位,学生们从心底里是渴望和父母一起参与更多活动的。出于对这一普遍心理的认识和利用,教师可以在设计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亲子成分,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与协助之下参与活动、完成任务,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变得更加顺利,也能够让学生得到和父母共同相处、彼此交流的宝贵机会,同时还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思维灵感的深度激活,可谓是“一举三得”。

例如,在设计必修下册第七单元“不朽的红楼”整本书阅读前,教师便可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和孩子一起读《红楼梦》。分阶段读完,高一上学期读上册,寒假时间读中册,高一下学期读下册。阅读时圈点勾画,并有意向性地选择小课题进行研究。

在阅读赏析时,有家长带着孩子还拟了如下小课题进行研讨:《〈红楼梦〉中谁的情商最高》《林黛玉的处境和才情》《泪人的光芒——林黛玉形象探究》。

亲子阅读赏析,不仅拉近了父女(母女、父子、母子)间的关系,还从深度赏析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收获别样的效果。

语文的世界是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一个“照猫画虎”“拾人牙慧”的过程,而理应呈现出更多的趣味、形式——这才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还课堂给学生”。教师要深刻认识并大力践行这一认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研究整合“大单元教学”理念、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科学教育理念,围绕分层思维的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实践活动的引入、活动性作业的布置以及创新能力的塑造等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开展路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更契合于自身的语文学习方法,带领学生从更高维度出发去学会语文、用好语文、爱上语文,并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核心素养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