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作者: 王琦写作是一种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技能。一个人在学校十几年的求学经历离不开它,步入社会工作生活离不开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交流传递更不能没有它,可问题是许多人不善于或不会写作。“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症结何在?
一、现状:“行有不得”
1. 学生之难
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一个中学生六年学习中应该完成70余篇大作文的写作,外加日记、周记、片段作文等,大概留下10多万字的习作。按理说,经过了这个漫长的实践过程,最后要写几篇像样的文章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尴尬的现实远不及理论的推断,不少高三学生不会写申请、启事、证明等实用文体;绝大多数学生思想苍白,见解平庸,既没有系统的写作知识,也没有过硬的语言表达功底……社会很生气,问题很严重。
想想学生的行为,初中学生对作文有着极浓厚的兴趣,高一学生对作文也还有一定的热情,高二学生的作文热情已明显消退,高三学生已不大写作文。究其原因,就是一个“怕”字。当堂作文时,我们会发现学生们要么仰头发呆,要么一脸茫然;不是搜肠刮肚挤牙膏,便是左思右想下笔迟。总之,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令人满意的篇幅。如果是课后作文,则主动完成的时候不会太多,更不会利用手中资料或互联网去拓展思路,往往是凭自己仅有的那点储备空谈一气,甚至你会看到不少似曾相识的老面孔,让人厌恶不已。
既然学生写不出作文,又不用心去做,只会在一种自欺欺人中应付了事,结果一无所获。
2. 教师之困
我相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坚守神圣的职业道德,出于责任、追求、压力等因素,对作文教学不会掉以轻心,每次作文从选题到批改必然少不了一番苦心。从工作量上讲,一个语文教师担任两个班的教学工作,每次批改100本左右的作文,平均20分钟一本,需要近两个周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次作文的批改。而当我们辛辛苦苦地勾画、圈点、批注、品评之后,会发现自己“江郎才尽”,不知从哪下手写评语。当作文发到学生手里时,心里想着付出总该有回报,本指望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后会有“触目惊心”之感,至少会认真对待,纠正错误,“痛改前非”。然而,学生们早已熟悉了我们的套路,除分数外,其余则视而不见,何况教师的评语多让他们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假如不是我们逼着学生当堂进行“整改”的话,下次收作文时,你会发现错误依旧。如此教学,收效究竟几何?似乎我们每一次讲评也都离不开作文的写作技巧,可学生仍然不会用。他们不屑于我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技法,依然我行我素。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便是“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二、变通之术:“反求诸己”
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唤醒生命激情
学生不想写、不愿写、不会写作文,其原因是兴趣丧失。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因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保持一股写作的热情。但如何让学生的热情找到宣泄口呢?那就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因为,写作的过程是心灵表达的过程,是生命的倾诉过程,也是心灵的发育过程、生命的成长过程。由稚嫩到圆熟,由单纯到丰富,不只是文笔的历练,也和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同步。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把积淀在他们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这种需要等待着教师去唤醒和激发。叶圣陶先生谓之“触发”:“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有时,学生无话可说,或者表达磕磕绊绊,那多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还在沉睡,激情还没有被唤醒。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精彩导语、情境创设、氛围营造等手段“触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 加大语言积淀力度
许多学生作文词汇贫乏,语言缺乏形象性,缺少生命力,读来索然寡味,作文语言“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李渔《闲情偶寄》)。造成如此境况,当然是学生语言积淀不足:一是学生进行体悟性阅读的时间太少,二是平时说话随便“粗俗”。既不用心体悟,又不有意识地使用,长此以往肯定只会平白如话。相反,那些善于作文的学生都是从大量阅读中感悟到语言的妙处的,加之在平时的作文中模仿借鉴,便会形成某种语言风格。曾经与几个作文功底不错的学生交谈过,他们的语言功夫正是从对大量词汇的积累和多读经典名著中得来的。这些学生对语言有一种独有的敏感性,也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所以,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诵读及背诵上(尽管现在的学生大多认为学习古文无用),让古汉语纯净、典雅、蕴藉的特点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语言库。当然,语言的积淀更要依赖于对现代文本的大量阅读。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读得越多,这种语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就越强,其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高。饱读诗书之人,其谈吐也不俗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不但是文学作品,哲学、艺术、历史等一切书籍作品也都具备这种价值。因为它们都记录了社会公认的语言规范,积淀了丰富的语言现象,所以你打开一本好书,就等于进入了语言信息库。正因为如此,阅读自然成为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然而中学生的阅读,主要来自教材,而教材所提供的阅读范本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仅靠通过阅读教材也就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 积累生活
城市学生生活节奏快,从周一到周六的时间里都是行色匆匆地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很少有精力顾及周围的一切,对社会生活缺少关注和思考,甚至连最起码的亲情也感受不到,心中自然不会留下生活和情感的痕迹,更不用说让他们对生活发表看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来自哪里?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就是“米”。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从生活这本大书中汲取作文的养料,不断充实个人的储备,并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思考感悟,做一个有心人,才会成为一个有话可说、看问题有深度、又热爱生活的人。其次,便是饱读诗书,尽情享受人类在各个领域长期探索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阅读可以为写作者提供间接生活素材,让我们领略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可以为写作者提供正确的思想观点;可以为写作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写作经验、技法和写作范例。如果学生没有广泛涉猎的好习惯,只是一味地作文的话,那可真像庄子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了。
4. 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写作修养
欲善教之,须善写之。目前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成果多从写作技巧、教学方法入手,很少从教师自身写作修养着眼。实际上,教师自身写作修养的形成与提高乃是写作教学策略突破的重要前提。教师用编制试卷、做试卷来替代读书,用系统讲解所谓的“写作知识”来掩盖不会写作的真相,而学校又习惯用“全批全改”来检查教师的工作。然而,事实上无论如何,不读书、不思考,就难以形成写作能力,就不能教会学生写作。缺少了创作的感悟,我们又何谈指导学生创作呢?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不会写作文的语文教师不算合格的教师。”那么,我们该怎样做?下水。只有亲自“下水”,才能感悟到作文的奥秘,才能将作文的规律感性地传达给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你所说的“道”,才能破解学生作文中遇到的困惑点、疑难点、关键点。
5. 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因为很多教师不具备作文的能力,不谙熟作文之道,教学便只可能是形而上的东西,在教学方法也很难出新,“出题—写作—评改”三段式是不少教师一直践行的教学程式。而这三个环节又存在不少问题。
(1)命题要审慎,切忌随意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或者因为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某文体感兴趣,也不管学生熟不熟悉,有没有兴趣,只管布置;或者紧跟时代大潮,瞄准时政大事,美其名曰“与时俱进”,实则将学生往政治漩涡里赶;或者在浩瀚无边的材料中遨游,今天选一个,明天选一个;或者应景出题,抓住重大节日、特色活动反复命题……总之,出题没有计划性,目的也不明确。我个人觉得,命题应遵循贴近学生、便于倾吐的原则,并且作文的最终目的要明确。
(2)写作过程要监控,切忌放任自由
题目一出,教师便没事了,不分析不指导,剩下的就是学生写的问题,任由学生各显神通。这种做法对教学极为不利。实际上,要达到作文的意图,在学生动手前,教师应点拨写作思路,介绍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最好是每一次同几个学生交流一下思路。
(3)评改方式要灵活,切忌机械呆板
据个人经验及周围同事的感受来说,评改作文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多是边改边怨,心情不爽,有一种极不情愿的感觉。因此,我们的工作往往缺少激情,甚至是有些反感,看学生作文的缺点格外清楚,却不轻易肯定其优点,并且喜欢程式化地把学生作文的审题、立意、取材、布局、语言、手法等一一审视,最后下一个机械呆板、缺乏个性、激情,缺少心灵对话,缺少表扬与鼓励的评语。讲评时一律先说命题意图,再说说优点与不足,最后念一两篇范文并稍加分析。一次作文就这样结束了,学生怎么会有收获?
我的做法是一改教师一人评改的模式,灵活地采用面批、学生互改、范文讲评、传阅、交流思路等方式进行评改。评语一般不用那些标签式的空话,也不求全,但一定要肯定其优点,以商榷的口吻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在每一次写作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6. 走出作文教学误区
作文教学从来就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所以不少教师奉行的是“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原则。如果可以抓到“老鼠”也罢,问题是有许多教师是在瞎抓,难免走进一个个误区。
第一,不明确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每学期订立计划的时候,我们都是把上课文的课时安得满满的,作文教学的课时既少又不确定,势必造成“事前无计划、当事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局面。第二,我们过于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把作文提到一个“技”的层面来处理,忽略了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积累语言的能力的好习惯。第三,我们往往注重作文的次数,而忽视讲评及深层次修改,虽然努力“广种”,却没有“薄收”之效。第四,用应试思想指导教学,急功近利,未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瓶颈。更为恶劣的是违背学生实际,强迫自己的学生作文向高考满分作文看齐,岂不滑稽可笑!第五,滥搞作文竞赛,“劳生伤财”,打乱教学秩序,得不偿失……无须再举例子,走入误区便谈不上好效果,更难逃“误人子弟”的骂名。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被人们形容为“半壁江山”,如何守住这江山,我们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在新课程理念之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作文教学一定会走出困境,步入新天地!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