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试题

作者: 龙德芳

新华书店准备向贫困地区学校捐赠一批图书,以充实学校图书配备,丰富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联系到一所村完小校长,他婉拒捐赠并给出如下回复:“有一位名师曾经说:阅读是最好的语文教学。但我根据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都是忙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所以,对教学有帮助的,比如《××教育》杂志上的习题等,我们很欢迎。其他劳民伤财但意义不大的事物,我不太感兴趣。如果能捐助一些试题类的,帮助我们提高成绩,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既对学生家长有交代,也能够提升我们完小的办学效益,大家都很欢迎。”把向学生捐赠课外读物定义为“劳民伤财但意义不大的事物”,而欢迎试题类捐助,有如此境界而头脑“清醒”的校长,他真是立足我们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现实而牵住了事业发展的牛鼻子?

几乎与此同时,我又看到一位家长给学校老师发的微信——

尊敬的彭老师、刘老师、李老师:

我的孩子因为自身原因和父母的管教不力,学习成绩一直较差,学习压力导致心理问题严重,已经出现厌学、沉默、焦虑、忧伤等状况,再这样下去很可怕。

我们自愿放弃做栋梁,愿做一名普通的市井小民。同时,也接受孩子的平庸。

强烈建议针对周××同学不布置或少布置校外作业,不再施加学习压力,不灌输心灵鸡汤。我不想孩子成为刷题和应付考试的机器,不成为分数和文凭的奴隶。

中国教育之失败,大家都是受害者,我也同情老师们在这种制度下没日没夜地辛勤工作。

我们放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机会,选择轻松愉悦的学习和成长,最终结果不好也不会质疑学校的师资水平。

我们不相信压力能转化为动力,压力只会转化成病历。真正的动力是源自于内心深处对于快乐和兴趣的追求。

中肯之言,没有褒贬。

祝周末愉快!

学生周××家长

2023年3月5日

这是中国家长的觉醒?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许不过是教育焦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但无论如何,放弃竞争完全躺平是不可能的,竞争是社会的本质,躺平一时爽,也许他要用一辈子去还。学习是孩子这个年龄段的“本职”,连本职都干不好,还能指望他干好什么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是强人所难,不是拔苗助长,还得用心用力,至少问心无愧。

确实,我们的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把孩子往高考的独木桥上赶。于是在我们的学校里,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几乎都在辛辛苦苦做三件事:记—练—考。而且,这里的记、练、考已不是其本来应该有的意思,所谓“记”,就是笔记和背诵;所谓“练”,就是通过练习掌握一堆审题和解题的技巧;所谓“考”,当然就是几乎被我们看成检验教育成败唯一标准的生死攸关的考试。

实际上,教育的成败最终要看它是否为社会培养出了各类优秀人才,特别要看它是否培养出了能在社会生产、文艺创作、科学探索和技术进步过程中表现出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考试历史的社会里,崇拜考试的文化几乎已经积淀成为集体无意识,因而考试本身也被人们当成了检验教育成败的试金石,学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莫不以分数为准绳。

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判一个好学生,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并不等于智慧,也难以直接转换成智慧。

面对这样的现实,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呼吁教育急需立即制止三件事:第一,超时学习,回家学、晚上学,这是在摧残孩子的智力,摧残孩子的身体;第二,题海战术,什么样的试题都在做,这样绝对不行;第三,攀比意识,很多排名按照高考成绩来,这也很成问题。所以,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因此,我们的孩子所在的学校,不但要有必要的试题,还得有他们喜欢的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所言:“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责任编辑 苟有恒◇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