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在天空散步的线

作者: 矣勇

一根在天空散步的线0

【人物简介】李竞飞,昆明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高中美术教材编委,云南省优秀艺术教师,云南省美术特色工作室主持人,云南省美术兼职教研员,昆明市“滇派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主持并完成省级教学成果1项,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规划课题5项,独立完成教育部“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2项,获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参编基础教育美术教材。开办国内外个人画展4次,联合展出26次。

第一次见到李竞飞,是在位于昆明市中心的抗战胜利纪念堂外,很远就听见她的笑声,而我也被她的率性所感染。本以为作为昆一中山海校区的书记,她会很严肃,但第一次相视而坐,完全没有陌生感,自信、阳光、洒脱,还不失亲和力,三言两语就似曾相识。

之后的熟识,让我更加觉得她就像一根在天空散步的线,自由、精彩地追逐着自己美的教育事业。

起于三尺讲台 美得百里之势

1999年7月,21岁的李竞飞骑着自行车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系出发,顺滇缅大道一路欢声笑语、充满期待地来到昆明市第一中学任教。“往事还历历在目,可掰着手指头一数,自己已经守着三尺讲台过了23年。”李竞飞笑着回忆道。在这个普通的三尺讲台上,李竞飞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古色之美、欧洲的古典之韵,激发起无数学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第一次当老师的李竞飞,承担美术教学的同时还担任班主任。那年的昆一中田径场是炭渣地,很古朴,台阶式的校园北面有一栋两层老式教学楼,地板是木质的,走起路来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踩着文化的鼓点,李竞飞树立了一个信念:我一定要用美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美术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他们感受生活中不一样的美。翻阅学校历史,发现画家袁晓岑也曾在昆一中任教,这更加让李竞飞对于教学不敢怠慢,“继承和发扬百年名校的精神”成为她对自己的要求。

在教学中,李竞飞将美术教材中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引导学生自主欣赏、自由创作,深度分析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内涵。为了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她结合美术教材作品,引导学生利用综合材料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正如她所说:“美术,不追求画的像不像,而是要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懂得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在了解艺术的同时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李竞飞独特的教学方式就在于将作业作品化、作品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她认为,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美术史的了解和创造能力的塑造,获得审美的技巧,并学会将技巧运用到生活中,让创作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会审美、会评论、会创造的艺术“种子”。在她的40分钟课堂中,那些不起眼的金属小配件成为当代装置艺术的媒介材料,学生们创造的作品成为具有意义的装置作品。从课程的名称中,我们便可以感受其美术课堂的魅力:散步的线、表达性艺术的扑克、小纸鸢的蓝色梦想、当两个非遗相遇、中国古色之美、气节竹语、金属的生命装置……走进李竞飞的综合材料美术工作室,作品的材料有羽毛、螺丝钉、订书钉等上百种不同的生活物件,同时还展示着学生们创作的通透的水彩画、厚重的油画、技术性的版画、写实的素描、古色古香的国画、民间的风筝,让人目不暇接。

从2012年开始,李竞飞将多年积攒的经验编写成教材,结合课标,从学法、教法进行全面的探究,2017年以来的国家美术教材均有她编写的课程。李竞飞总是说:“美术,应该是人类最真实的表达,要把美术课堂当做最纯粹的空间,课题选择、课程设置、课堂营造、作品创作都应该有相应的意境,尊重艺术,尊重课堂,尊重自己,尊重每一刻可以创造的时间和机会。”对艺术、对课堂的尊重,发散式思维教学方式和踏实努力的教学态度,让她屡次在国家、省、市级课堂教学竞赛中斩获头奖。

小纸鸢 大传承

李竞飞对教学的执着和热情从未曾减退。2008年,为了上好民间美术一课,李竞飞特意到云南民族博览会中找寻素材,在众多民间美术作品中,一只精致的风筝吸引了她的目光。没有想到的是,这次邂逅让李竞飞与滇派硬翅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滇派硬翅风筝传承竟成了她后来工作中的使命和担当。

如何将滇派风筝非遗传承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呢?“传承,就要立体进行,有计划、有指标、有质量地源于课程、立足校园、服务社会。”李竞飞介绍说,文化价值是当下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阶段以一只风筝开始,挖掘其历史渊源、文化价值,编写云南风筝的校本教材,就开始了在课堂中的传承。再后来,参与申报传承项目,开展传承人培养,推动风筝项目进校园、进教材、进社区,在昆明举办数万人参加的风筝公开赛,所有的公益活动和赛事让行将消失的风筝文化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受到更多的保护。带着对这项艺术的热情,李竞飞曾远赴美国参加国际风筝大赛,并获得一等奖,把滇派风筝带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世界风筝博物馆收藏的藏品。

当我们在百度百科上搜索“滇派风筝”,看到李竞飞等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时,总能感受到小小纸鸢背后承载着的满满的文化自信。李竞飞说:“传承的两个方向,既在于实体本身的技法技巧,也在于物件内在的文化含义,二者弃一不可。”她把风筝制作“扎、糊、绘、放”四艺教给学生的同时,还将风筝的相关知识融入文学、物理学、心理学等课程,让学生研究风筝的力学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风筝的隐含寓意和人生哲理,再通过放飞风筝时候的愉悦奔跑缓解压力,强健体魄。许多学生选择将家乡的人文风光描绘在风筝上,一只只风筝承载着学生对学校、对家乡的热爱。“李老师的美术课不仅让我学到了如何制作风筝,更是给了我一把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之门的钥匙,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一位学生这样讲述她在李竞飞的风筝课上的收获。

十余年的时间,在李竞飞等人的努力下,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小民间玩具传承到现在市民皆知的运动项目,不知道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或许李竞飞注定要与风筝有不解之缘,因为她的名字就带着与“飞”有关的一切。她就像一根线,一根在天空散步的线,牵连着传统与现代,牵连着教学与传承,不紧不慢,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努力朝着更高的天空向上,言传身教地让学生们感受到传承的力量和传承人的使命。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是李竞飞一次个人画展的主题。画展那天,刚好是李竞飞的生日。她身着一袭白衣,松散的发型和精致的妆容,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和自信。和她一样精致的,还有展厅里陈列的28幅水彩作品,虽面幅不大,但画面上的清新脱俗却让人眼前一亮。

李竞飞的专业是油画,之后师从云南收藏级的水彩画家孙云玲老师。在画展开幕式上,师徒深情相拥,满头银发的水彩大师亲自为李竞飞的画展撰写前言,提到了李竞飞常常在家人熟睡后绘画到天亮这样不为人知的创作历程。李竞飞的作品大多以花卉为主,色调高级,笔触放松,看得出中国古色对她的影响之大,也能感受到她下笔时候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花开月白》画面中呈现的是一株梨花,掉落的花瓣虚虚实实让人联想到黛玉葬花时的美。月白又称“月下白”,是月光洒在物体上所呈现的微蓝色,与此画的花瓣在月光下所呈现出的月白色高度吻合,浪漫之至,在她的画里,观众感受到的就是一花一世界。

李竞飞的绘画作品随着生活阅历的改变产生出不同的风格,4次国内外个人画展和26次联合展出,让她不断总结和进步。二十岁,《南瓜系列》的个性张扬;三十岁,《生命过去时》《断线的风筝》表达出的对生活方向的定位;四十岁,《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的优雅安静,无一不见证着她的艺术成长。李竞飞曾在画展上说:“绘画是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绘画真实、有力,没有像与不像这样的标准,它是我记录情感和喜怒哀乐的场所,我的画就是我,只有绘画是不会离开自己的。”

李竞飞,是一位高中美术老师,是一位非遗传承人,是一位热爱绘画的艺术家。她自带光芒,对生活、对事业、对艺术都充满热情,看起来似乎毫不费力,但其实都用尽全力。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