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对语文情境教学的导向性研究

作者: 孔然

中考对语文情境教学的导向性研究0

在2022年的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笔者发现“情境化”的试题是试题变化的主流,它以多变的形式、多元的结构考查学生是否达成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审美培育及文化培养等目标,“考”可以促“教”,研究考试对我们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题型设置出现两个改变

1. 篇章化语用

语用即“语言运用”,在中考传统的语用题考查中,出题人依据课标要求,从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方面设题,题目之间是各自独立,没有内在联系。而篇章化语用题,则是在阅读材料中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所有题目和阅读材料相关。在《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目标关于语言运用,是这样要求的:“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交流。”篇章化语用题就是用阅读创造一个情境,在情境中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疆兵团·2022)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起笔,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从“雪花火炬”到“折柳寄情”。从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的火种灯,到取自《千里江山图》的冰场挡板图案······点亮中国元素,彰显文化自信。惊艳世界的冬奥会,让四海宾朋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发的中国。

对中国人而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靠冰雪消融、燕子昵喃感受早春;凭荷塘蛙声、林间蝉鸣记忆盛夏;我们眼帘中有黄叶凋零、鸿雁南飞,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天上阴晴园缺,地上草长鹰飞,古人早已明察秋毫,他们不逾矩、不越位,恪守着生物本分。

“清明时节雨纷纷”“冬至阳生春又来”······每每抚摸这些句子,内心总会颤栗,那些古籍中浸润着诗意的节气,在(  )的都市里,熠熠生辉。

1.请用正楷将文中画线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折柳(zhé) B.逾矩(jǔ)

C.恪守(ɡè)    D.颤栗(zhàn)

3.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昵喃   B.凋零  C.草长鹰飞

4.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声鼎沸   B.络绎不绝

C.坦荡如砥 D.富丽堂皇

我们可以看到,篇章化语用题的考查形式是以一段阅读材料为依据,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学生对书写、拼音、字形、成语的掌握,这样的试题,整合了阅读、考点、情境,难度较以往更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这对师生双方而言都是新的挑战。

2. 情境化默写

传统的古诗文默写考查方式比较单一,学生根据上句或者下句的提示,或者一些简单的文字提醒,完成填空,仅仅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而在2022年的中考试题中,很多省市在古诗文默写题中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应用情境,用趣味或雅致的方式,除了考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更能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情况。

(山西·2022)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令小宇震撼。他查阅资料,对诗剧中展现的《千里江山图》做了进一步了解。这幅宋代名画用“青绿”营造美妙的意境,启发小宇制作了“只此青绿”古诗文佳句积累卡,以探求“青绿”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意蕴。请你帮他把空缺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10分)

这道题结合了当年的时事热点——舞蹈“只此青绿”,以“青”“绿”为切入点,进而到与之相关的颜色,与之相关的代称,最后学习了时代赋予“青绿”新的含义。这个题整合了初中阶段的诗句,学生在做题的同时,拓展了知识,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的题目更有趣、更灵活,不但达成考查古诗文背诵与默写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中考改革的初衷。

(河北·202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兼葭苍苍,  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________。”所写的是一些事物、一种情境,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情致。

【乙】李白的诗里有一种豪迈之气。他偏好那些宏大的、壮观的物象,如大鹏、沧海、长风、雪山等,构成了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丙】雨中登香山,水秀山青,除了密林深处间或有小鸟啁啾声外,几乎是万簇俱寂。此时此地我心中溢满了诗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

(2)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

(3)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句子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课文中陶渊明的名篇《________________ 》。

河北省这道题别出心裁,将阅读和古诗文填空结合起来,阅读材料创设了一个美妙的文字情境,而古诗文名句巧妙地融入在内,三道题各有侧重:第一题直接考查背诵;第二题通过关键词提示,让学生通过联想确定填空内容;第三题考查篇名。这组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学生可以在这类试题中学习古诗文名句的使用方法和情境,更能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情境语料出现三个特点

1. 强调真实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真实情境”:“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真实就是要求我们在命题时选材取自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立足当下,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在情境中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山东滨州·2022)3.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立春日,鸟巢夜,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漫天雪花,飘飘洒洒。每一朵雪花都在讲述一个冰雪故事。“燕山雪花大如席,”古人的浪漫与想象,穿越时空,映照古今。各国代表团的引导牌造型都是一朵融合了中国结元素的雪花。在巨大的地球背景中,一朵朵小雪花渐渐聚合成一朵巧妙绝伦的大雪花,传达出世界大团结、一起向未来的美好祝愿。

A.“燕山雪花大如席,”中的逗号应移至引号外面。

B.“巨”字是半包围结构,第二笔的笔画是竖折。

C.文中画线的“小雪花”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指各国代表团的引导牌。

D.“巧妙绝伦”原意是灵巧高明,独一无二;文中形容由各国引导牌聚合成的、像“大雪花”的主火炬台造型非常精巧。

这段材料的来源是真实的新闻,从社会备受关注的冬奥会新闻中选择语言优美的情境语料,用语料连接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真实生活,这样的试题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面导向作用,将学生的视野和思考引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领会“生活即语文”的内涵。

2. 注重实用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语文教育失去了实用功能,那么无异于空中楼阁,语文考试则是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更要突出这一特点,所以试题要根植于现实生活,指导生活实际。

(2022·湖南长沙)【材料二】铅笔的样式大同小异,但细心的人会发现,铅笔杆上都标有英文字母,这说明铅笔其实也是有分类的(见下表)。铅笔是以笔芯的软硬度分类的,我们常见的有H类、HB类和B类。“H”代表硬质铅笔,H前面的数字越大,铅芯越硬,颜色越淡;“B”代表软质铅笔,B前面的数字越大,铅芯越软,颜色想黑。不同的铅笔适应不同的场合,例如HB铅笔虽然普遍运用于平常的书写,但因为颜色较淡和容易在纸张上留下印痕,碰上对色度和精准度要求更高的机器识别时,HB铅笔显然不如2B铅笔适用。这也正是考试时要求我们采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选择题的原因。

16.【迁移运用】老师一再强调考试时只能使用2B铅笔填涂由机器识别的答题卡选择题,请你根据材料中的相关知识,解释老师这样要求的原因。(4分)

这道题的材料主要是说明铅笔笔芯软硬度的区别以及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通过设题,让学生解释考试只能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的原因。试题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常见的铅笔入手,鼓励学生利用阅读的文本信息去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语言运用与真实情境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文化自信

汪曾祺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橘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试题应当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基础上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

(2022·湖北随州)随州日报讯 “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2022年5月26日(农历壬寅年四月二十六),壬寅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拜谒炎帝神农大典在随州炎帝故里景区谒祖广场举行。近千名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随州,恭拜人文始祖炎帝神农。大典通过多个媒体面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进行现场直播,同时开放网上拜祖平台,为全体华人在网络空间拜祖祈福提供渠道。

自2009年以来,随州已连续14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举办“寻根节”,

21.请给“材料二”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

22.请在“材料二”横线上续写一段文字,阐述举办“寻根节”的意义。(提示:可以选取经济、文化等角度)

23.根据提示,补写“材料一”最后一段横线上的诗句。

这道试题以随州的文化活动作为题目,极具地域特色,同时也能让当地考生感觉到亲切,促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形成自身的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信。我们的中考试题要发挥价值导向作用,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从中汲取智慧。

三、对情境教学的三个启示

1. 关注现实

中考命题的特点指向了中考改革的方向,2022年中考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紧扣时代的脉搏,引领价值导向。其中出现的情境任务型试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能“死读书”,老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情境——这种情境可能是用语言构建的、用画面呈现的、用案例引导的,总而言之,这些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书山题海中抬起头来,直面现实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内心,进而独立思考,这才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如此经过长时间的内化积淀,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 重视综合能力

中考中,单一的考查方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综合性的考查方式,综合体现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课内与课外的综合、实践与探究的综合等,这种试题具有多变性、灵活性的特点,单纯的应试技巧难以获得高分,用机械记忆或者机械刷题的方式学习不再可取。这种综合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能力,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练好本领,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取得好成绩。

3.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中考试题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关注情境任务,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由老师“满堂灌”变为学生主动学,由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齐探究,用创境激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体验语文学习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情境教学,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中考语文的导向,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当下的使命担当。

【本文系曲靖市教育体育局、曲靖师范学院2021年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立项编号QJQSKT2021YB30)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