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谈教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作者: 王崇翔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上好课、育好人,而且要会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每个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研究教学是为了学习借鉴别人好的方法与经验,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时候,别人的方法还可以引发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我们对这些学习研究活动进行总结,写出来的心得体会、工作总结、教学感悟、创新设计等就是教学论文了。
笔者是一个普通的初级中学教师,近年来,经常在各级语文类报刊上发表论文,现根据自己的实践,谈一点写作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论文的选题来源
1. 从工作实践中来
教学论文写作从哪里下手?教师论文写作的入手处就是教学工作,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思考、总结,从中提炼写作素材,形成文章。比如笔者写的《“语段压缩题”的解题技巧》就是从工作中、课堂中总结出来的。2007年,学校使用的教辅资料是《讲练测》,其中有一种题,是给了一段新闻,要求概括这段新闻的主要内容。笔者发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有的直接把导语搬来即可,有的需要缩句,有的需要修改。为了让学生迅速掌握这种解题方法,笔者就总结出了“摘句法”“缩句法”“提问法”“信息整合法”等。上课时,学生兴趣大增,反响很好。课后,笔者就写了《如何进行中考“新闻题”的复习》,最终在《语文学习报》上发表。
有一次,笔者在备《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反复阅读文本后发现,本文中的“花”很特殊,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接着,笔者就写了《〈秋天的怀念〉中花的象征意义》(发表于《云南教育》2017年第10期)。像这样从备课中来的选题还有《〈背影〉中的铺垫、渲染与对比》(发表于《云南教育》2018年第7期)。
还有一次,笔者参加课堂教学竞赛,在教学设计时想到根据整体阅读的理念来设计教学,把一篇课文先让学生阅读,读后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再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来理清层次,接着带领学生分析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赏析这样写的好处。当时,这一反传统的上法,学生感到很新鲜,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上得很成功,听课教师与评委感到眼前一亮,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后来,笔者就把这次教学设计写成论文《讲读课教学过程初探》,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这些都是从教学实践中得来的。
2. 从学习中来
以前,笔者读到杂志上关于板书设计的文章,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有菱形的,有圆形的,自己没有思考,只会用它来进行教学,后来就看到一名老师写的《几何图形的板书设计举隅》,把杂志上的文章综合在一起,提炼出板书设计的便捷方法。这就是从学习中获得的写作素材,把别人的初步成果加于提炼,总结成自己的成果。
还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片段与别人(同事、名师等)的教学片段组合在一个主题下,形成文章。通过别人的教学案例启发自己,自己得出更好的办法,这样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引发自己的思考,也可以写出很好的论文来。大家知道,报刊上经常有针对某一问题争鸣的文章,当然这样的文章,一定是在学习别人的文章基础上产生的。
学习包括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和阅读教育论著以及阅读报刊等,我们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用于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思考、实践,自己就会有一些创新的方法,把自己的这些“做法”写出来,就是自己的成果了。
3. 从教学反思中来
叶澜教授说:“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注重反思,把反思写出来就是很好的论文。
比如,我们上的学生一届又一届,上的课文一次又一次,常常是反复做一件事,但是每一次做与前一次有所不同,各次都有各次的不同认识。我们对教学工作的认识也如螺旋式上升,可以把这种感受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二、教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1. 在“专”上做文章
教学论文时我们的工作总结,一般就只能就事论事,我们平时只要注意阅读这方面的文章,钻研这方面的问题,在“专”字上下功夫,把我们的心思用在这个“点”上,就容易出成绩。
2. 在“小”上做文章
我们在把自己的研究兴趣放在“专”上还不够,写作的切入点还应该“小”。文章开口要“小”,这样写作才会“深”,读者才会明白,你究竟要讲什么。比如我们在评比教学论文时,经常会读到“论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之我见”“写作教学浅谈”等文章。不是说不可以这样写,而是说,作为初学写作的普通教师是难以把这样大的题目论述深刻的,因为一线教师的理论基础与所涉猎的教学视野有限,对于许多问题难以从全局的教学讲清讲透,所以我们的写作开口要“小”,针对一个问题来谈,容易谈清楚。
比如,笔者最近几年就专门写“中考试题研究”。阅读国内发表的这方面的文章,结识写这样文章的朋友,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写出来,大家读后也就觉得新颖、在理。
3. 在“新”上做文章
“新”就是别人没有写到的、别人写得不正确的、别人写得不深刻的地方,自己再深入地写细致、写扎实、写深刻。有人说我所涉及的领域别人都写过了,我很难发现“新”问题了。其实,“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去学习、去思考,总会发现“新大陆”,因为许多问题都有空白,许多专家的研究总有缝隙。我们从这些“空白”处、“缝隙”处入手,就会发现“新”。
(1)从别人的成果里挖掘“新”。2010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会议上,湖北宜都的汪昌友老师与广西教研员蒋玉萍老师谈了对一篇学生作文批改的问题,他们写成文章发在网上,笔者看后就参与讨论,写了一篇《把握好作文批改中人文性的尺度》(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3期)。
(2)从文件中发现“新”。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笔者在长期的中考语文试题收集中,就发现了这个“新”问题,于是就撰写了《中考语文命题如何嵌进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5期),后来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9期全文转载。
(3)与同行交流中发现“新”。有一次笔者与周国显老师交流,他提出了中考现代文阅读提问设计的一些创新发现,省外有的现代文阅读题,答案有多个,有不同层次的答法。于是我们就根据这个“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互相讨论,请教别人,通过比较、对比后,得出一些“新”的想法,写成了《从阅读试题的设问谈阅读的层次》(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6期),后来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摘录。
(4)从报刊上发现“新”。阅读是发现“新”的重要契机。经常阅读报刊既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能发现新的教育教学智慧。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先进方法的同时,也会发现别人没有涉及的内容,还可以学习到一些新的方法。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与时代合拍,读者也喜欢阅读。
有一天,笔者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微博、微电影,进入微时代”,立即想到中考语文也有一种“微阅读”,于是就写了《微时代催生“微阅读题”》(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12期)。接着,笔者又想到中考语文试题的小作文、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小作文,专家们说“微写作”,笔者就写了《微作文,悄然兴起的中考热点》(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3期)。
(5)立足本土发掘“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句话说明了我们自己独有的优势最具有普遍性,不要追赶别人的时髦。研究我们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最容易出彩,因为别人没有。立足本土是我们研究的起点与终点。本土文化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别人已经谈过,笔者想到本土素材——云南地域文化在语文试题中的呈现与运用,就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写成了《全国中考试题中的“云南素材”》(发表于《云南教育》2020年第3期)。立足自己的本土文化、地域文化也能出“新”成果。
4. 在“深”上做文章
好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深度”。那么,什么是深度呢?一句话就是对这个问题论述全面。你的一个好方法,针对优秀生适应,那么中等生呢?差生呢?偏僻地区的学生呢?如果只在一个层次上论述,深度就不够。比如,笔者参与汪昌友与蒋玉萍老师关于作文批改问题的讨论,就从思维与语言的角度来谈作文批改,在他们人文性的问题上更进了一步,深度上有了发展。
5. 在“实”上做文章
“实”,就是要“举实例”,让人觉得实在。我们要用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要只谈理论,空洞无味。没有实例的文章就显得空洞、虚浮。比如笔者写的试题分析类文章,全部都列举了试题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