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哄”着学生一路成长
作者: 李文运家访是老师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从教20多年,也家访过无数次,但2022年到新学校工作后的一次家访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八年级一名学生因为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已旷课在家两天。为更详细地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我和八年级的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老师一起到该生家进行家访。她家离学校比较远,开车大约1个小时,到她家时已是下午7点多。老师们对该生和家长进行教育政策的宣传,并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劝说该生及时返校,但该生就是坚持不再去上学。当大家都很无奈的时候,经验丰富的年级主任指着田里的野菜对该生说:“你明天采摘一点野菜来给我,我很喜欢吃这种野菜,这是老师给你的一点任务,可以吗?”学生犹豫了一下,点头答应了。“明天早上必须要带来哦,10点我在学校大门口等你,这是咱俩的约定,说话要算数。”学生又点了点头。在回学校的路上,我问年级主任:“这种野菜校园里不是有很多吗,干吗叫学生给你带?何况你从来不做饭啊。”年级主任说:“山区的学生淳朴老实,安排事情给她,她不好意思拒绝,让她带野菜给我,她明天才会回学校,我得想办法把她先哄到学校,再想办法让她留下来。”听了年级主任的话,我恍然大悟。回到学校,我一直在想这位学生第二天是否会来。第二天,我特意打电话问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很自豪地说:“肯定回来了,还带来一大袋野菜!”在后来的时间里,我经常看到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和这位学生在聊天,课间休息还有学生陪着这位学生一起有说有笑,我知道这一切肯定是年级主任和老师们刻意安排的。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下,慢慢地,这位学生成绩提升了,自信了,开朗了,喜欢学校了。通过这次家访和这位学生的改变,我在想,这位学生成年成才以后,应该感谢这位年级主任,在她想放弃想辍学的时候,是这位年级主任想方设法把她“哄”到学校,想方设法把她稳定下来,并陪伴她、关心她,助她一路成长。
其实,在每一位学生成长和求学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或家庭困难,或成绩不理想,或和同学闹矛盾,或被老师批评,或父母离异,等等。每当遇到这些情况,学生情绪波动很大,愤怒、沮丧、失望、伤心、难过。此时,学生需要老师的“哄”:你很聪明,很刻苦,你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你很勇敢,你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你很懂事,你不会让你的父母操心的;你是一个稳重的孩子,你不会冲动,遇到事情你会冷静处理的。此时,老师的“哄”,是一种包容,一种鼓励,一种安慰,一种开导,一种劝诫,一种策略,一种帮助,一种负责任。老师的“哄”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重燃希望,重获自信;老师的“哄”让学生学会冷静,学会思考,学会忍耐。一次次的“哄”,让学生没有放弃,没有冲动,没有犯更大的错。老师一直“哄”,学生一直坚持,成绩在坚持中提升,性格从柔弱变得坚强,从感性变得理性,从冲动变得冷静,从暴躁变得耐心。关键的时间节点,老师的“哄”,留住了学生,帮助了学生,改变了学生。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给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好的启发。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学校,从一至六年级随机选了3个班的18个学生,罗森塔尔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一张名单上给了校长,认真地说这18个孩子天资非凡,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并叮嘱校长和老师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回到学校发现: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但事实上,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为什么这些被挑出来的孩子会取得这样大的进步呢?因为罗森塔尔的谎言对老师起了暗示作用,老师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在平时教学中也给予了更多关注,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如此反复之后学生的行为逐渐与老师的期望靠拢,最终使期望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向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信息,则会使他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他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当然,普通老师毕竟不是罗森塔尔,普通老师的“哄”不会有罗森塔尔的“哄”那种效应。因此,教师对学生表面上的“哄”,在实际行动中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关键的时间节点给予学生关心、帮助和指导。
在“哄”学生的同时,老师要在学习上提供帮助。老师要分析学生的情况,找到学生基础弱的原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供训练。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去学习,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从每一次作业或考试中获得自信,有了足够的实力,才能保证信心的长期性,才能让“哄”变成现实。
在“哄”学生的同时,老师要有耐心等待学生的转变。学生是未成年人,自控力差,反复性较强,不可能一次就彻底改变,只要他犯错的时间间隔变长、频率降低,就是一种进步。
老师的“哄”对问题学生就如甘露般清甜。问题学生大部分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者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这些现象在山区学校尤为突出,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都和其他的学生不一样,他们需要朋友,需要陪伴,需要关心,当他们遇到困难而父母又不在身边时,老师的“哄”、老师的陪伴和关心就如甘露般清甜,沁人心扉。曾亲身经历过也看到过,问题学生在情感上对老师的依赖,也许在他们的心中,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在老师的关心帮助下成长成才后的问题学生,他们与老师的那种情感无法用言语表达。
老师的“哄”对临界生就如临门一脚需要的力量。在给临界生做思想工作时,老师们经常会说,你现在有一只脚已经跨入高一级学校,只要努力一下,另一只脚也就跨进去了。其实老师心里清楚,这个学生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就是老师的“哄”让学生看到希望,找到自信,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不懈努力,最后真的被老师“哄”着考入理想的学校。
罗森塔尔的谎言“哄”着18个孩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成绩提升,一路成长。这一著名谎言以及老教师们的亲身经历也给予老师们一些启发: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太老实,不一定要说实话,可以换一种角度看学生,可以换一种方式教育学生。因为有时实话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毕竟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成长的经历、性格特征都不一样。在关键的时间节点,真诚的、适度的“哄”其实是一种充满能量的善意的谎言,能帮助学生一路成长、成才。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