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电影资源探究写作的路径和方法
作者: 唐雪娇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不断增加。相较短视频、游戏等更注重感官画面刺激的休闲方式,电影所呈现的视觉艺术、故事、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更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使用影视资源作为教学资源。该资源的运用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对学生写作学习思维进行激活,使教学效果更为显著。本文对影视资源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探究,以期写作教学能更丰富、清晰而有效。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我们的时代,电影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人都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优质的电影艺术价值高,情节扣人心弦,唯美的画面、恰如其分的音效都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可以运用电影资源,为学生提供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也能引导学生从电影中学写作,帮助学生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
一、傍桑阴学种瓜,用电影资源丰富素材
鲁迅曾说过:“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此处鲁迅先生强调了电影的动态优势,这样灵动的方式,使电影有了不竭的力量。电影的内容可以天马行空,也可以针砭时弊,与文学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中学生,生活较为单调,容易陷入三点一线的死循环,素材的积累成为难题,电影资源的运用正好可以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和原动力。
在积累电影素材时,不应只是量的累计,还应注重过程化的体验与感悟,有点投,有互动,注重作文资源各阶段的开发,在升格与创新中使学生获得新的感悟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笔者曾设计了“动画人物海报我来画”的活动,引导学生收集动画人物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以期学生积累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句。比如学生收集了《哪吒》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寻梦环游记》中的“因为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遗忘,真正不爱了是记都记不起对方。有人说,人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在身体机能停止运转的时候,在生理上宣告了死亡;第二次,是在别人来参加葬礼的时候,在社会中宣告了他的死亡,从此社会里不再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当世间再没有人记得他的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大圣归来》中的“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个世界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等经典动画电影的台词。不仅积累了精练、深刻的主题句,还对人生有了新的启悟。
在全班观看了《长津湖》后,笔者设计了“影片特色我来谈”“一句话影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活动,利用电影资源,设计多种写作任务,多角度,全方位挖掘写作素材,使电影资源成为学生的生活素材、写作素材。
二、看云看山看水,用慢镜头增添灵动细节
金圣叹评《水浒传》:“《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均因施耐庵善于抓住细节,将人物描摹得栩栩如生。写作中细节描写是极为重要的,教学中学生懂细节,但不会写细节。
笔者播放了电影《哈利·波特》里哈利·波特第一次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时所呈现的慢镜头。乌云笼罩,阳光仅在一隅的天空下被阴影覆盖的城堡;走过大门,在悬崖峭壁上永远也望不到尽头的长廊;湛蓝的天空缓缓高飞的苍鹰,这一帧帧画面亦是细节,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凸显着人物的内心世界,暗示着接下来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挑战,耐人寻味。通过电影这样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体味细节的魅力。然后选取以上典型画面,让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明确写句子就像慢镜头一样,把细节写清楚,让读者看清楚句子描述的每个环节,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通过细节呈现画面美,使句子变得精彩。
最后借用《哈利·波特》影片中苍鹰在空中翱翔这一慢镜头,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布局时,什么时候应该用细节,表现慢镜头,并明确镜头中主要的描写对象应该是最能表情达意的物象。
通过鉴赏影片的主旨,探究用慢镜头表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意图,学生对于写作有了新的感悟。首先,慢镜头的使用应该是有意图的,不能时时使用慢镜头,这样会使文章变得冗杂;其次,描绘细节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比如影片中的苍鹰展翅翱翔之姿应该重点描绘,天空可以一概而过,借以象征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不断成长、克服困难的少年英姿;最后,电影中的慢镜头,放慢了时间,细化了动作,放大了细节,写作中想要把细节描摹出来,放慢和放大是必不可少的,多用笔墨着眼细处,方能凸显细处。
通过用电影慢镜头作为写作范例,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细节的内涵及细节的妙处,能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摹重点片段,使文章更有兴味。
三、横成岭侧成峰,用弧光塑造人物
好莱坞电影编辑麦基曾对电影人物塑造进行了总结,他将此理论定义为“人物弧光”。“人物弧光”指人物随着故事时间的进展在故事曲线中的观念转变,尤其是人物如弧光闪现一样的价值负荷变化。即人物的性格、命运、价值观及与他人的关系都应该是有变化轨迹的,而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人物弧光”的运用在电影中是极为常见的,比如《我和我的祖国》中两个桀骜不驯的孩子偷了老李的救命钱,老李却对警察说是他给孩子们的。老李的善举触动了孩子,当两个孩子在大漠里望见白昼流星时,他们的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执拗”到“主动去帮助飞天人”,他们也成了一颗“白昼流星”。
电影编辑中“人物弧光”的运用正好帮助学生在写人时避免人物塑造的符号化、扁平化。笔者与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暴裂无声》,要求学生完成“谁是好人?”的专题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影片中人物的形象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派反派,而是多面立体化的,在善恶间游走,处于人性中的灰色地带。好的电影最终是要回归到人性中,通过对丰富而矛盾的人性的剖析,引人思考。
写作也同样如此。通过对影片的观摩学习,写作中引导学生先用简笔画人物,并将人物特点和表现人物的几个事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简笔画旁呈现;然后展示简笔画,并讨论以上特点和事件的设计,是否符合“立体化形象”;最后加以修改,并行之成文。
通过对“人物弧光”理论的研讨,以丰满的人物塑造,引人入胜的电影做模板,将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融入电影欣赏中,学生更能理解写作时多角度塑造人物的重要性,逐渐掌握人物塑造的技巧。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电影这种深刻而丰富的艺术形式,为写作提供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模板,教学中,不妨多利用电影资源,探究写作的路径和方法。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