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的本质

作者: 王跃能

教育究竟要做些什么,其实也不是每个教育人都能清楚的事情。就其本质,就是要把自然人变成社会人,让人更理性、更深刻、更快乐地生活。关于教育,很多大家有很多精辟的论述。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教育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如何培养好学生、做好教育,笔者说三个方面。

一是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个性。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教师可以面对很多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是整齐划一的,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里,教育也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教学的。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生,讲述不同层次的内容,考虑好教学时的层次。特别是在学生探究学习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探究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学习和思考,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就,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让他渴望下次继续学习。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不同的智力因素,要开设不同的课外学习班或选修课。由多元智能理论得知,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从生活中也能体现出来,语言智能不好的,可能数理逻辑能力很好或者运动智能很好。那么,从小学开始,学校就要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去发现验证学生的智能水平。各学校要创建自己的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如此,让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的同时可以学习特色课程,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就可以形成一个因材施教的发展体系,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完成真正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培养自己的爱好特长,同时可以增强自信,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奠基。

二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哪里来?最主要的就是从学习中来。学生要感受到学习很有意义,能学有所得,才能感受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如果老师把强求学生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把勤奋变成喜欢热爱,把辛苦并痛苦着变成辛苦并快乐着,孩子会学得有滋有味、乐趣无穷、乐此不疲,如果孩子不再盼望逃学而是喜欢并热爱学校,那就应该是最为成功的教育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到学习的触发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好的教育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设计好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真正的教学才得以发生。比如细读《清明》这首诗,你会发现,前面写清明的天气状况,后面写寻找酒家,其中有什么关联?再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说自己是杜牧诗里的杏花村,那么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呢?是实写还是虚写?让学生查找资料认真考究,对这些问题都能明白时,学生自然对诗歌的理解就更上一层楼了,不是读写背所能达到的效果。如此深究,就容易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展示学生成果。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搭建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果,是对学生努力的充分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学生有了思考习惯,有了特色发展,就需要展示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平台决定价值,一杯茶在不同的茶馆有不同的价值,学生也需要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提供平台,教师做好引导指导,多组织相关的活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包括课内课外。有的学生写成的诗集,要推荐发表。有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写成的报告,要公开展示。可以在学校张贴海报,让学生社团定期不定期组织演唱会书画展,让网球特色生展示网球,让吉他特色生展示吉他,学生由此会更加乐学乐研。由学校推广至社会,教育就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如果每个人都能乐其乐,学其学,研其研,应该就是教育之大成吧。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