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遗产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美育浸润路径及评价
作者: 张伟 葛利摘 要:中国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济渠泗县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经安徽省的唯一活态遗址。《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笔者以“泗县大运河文化”为例,阐述世界遗产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融入路径及评价。
关键词:中国大运河文化 美育 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20
中国大运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济渠泗县段(以下简称“泗县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经安徽省的唯一活态遗址。泗县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31个遗产区之一,是中国大运河27段河道遗产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以“泗县大运河文化”为例,谈谈世界遗产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融入路径。
一、运河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融入路径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创造性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笔者依托泗县大运河这一独特的地域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学生亲身体验泗县大运河文化的真实情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下面,笔者结合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阐述运河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融入路径。
(一)学科教学赋能运河文化
1.渗透:在嵌入文本教学中滋养运河文化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本。
泗县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涌现出很多抗日英雄。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将军就是著名抗日将领的代表之一。学习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笔者激情引入: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血汗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其实,在战争年代还有很多像五壮士这样,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英雄,比如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的彭雪枫将军。你们知道他吗?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了自己对彭雪枫将军的了解。接着,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以彭雪枫将军为代表的这些英雄是在为国家的独立而战,为民族的解放而拼搏,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2.创设:在探究学习任务中赋能运河文化
笔者创设一系列以“泗县大运河”为主题的运河课程。依据不同的运河文化,创设相应的课程。比如,针对通济渠,笔者创设了《一条大河》《通济渠的前世今身》《古诗中的“通济渠”》等内容。
笔者在教学《通济渠的前世今身》时,首先播放关于通济渠历史的视频。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大运河、泗县通济渠、活水遗址、运河名城、水韵泗州等关键词。接着学生探究三个学习任务:“初步认识大运河”“了解通济渠泗县段”和“保护运河我们在行动”,对“通济渠的前世今身”形成深刻了解。学习任务一“初步认识大运河”,依托两个学习活动,活动1:大运河我知道。让学生交流并分享自己知道的大运河知识。活动2:认识隋唐大运河。出示相关隋唐大运河的视频了解隋唐大运河的历史面貌。学习任务二“了解通济渠泗县段”,依托两个学习活动,活动1:通济渠泗县段的前世与今生。学生了解隋唐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的现状及历史价值,泗县人民为保护大运河做出的贡献。活动2:古诗中的通济渠。了解隋唐运河文化。学习任务三“保护运河我们在行动”。活动1:做个运河守护者。保护家乡的运河,人人有责,从小喝大运河的水长大的孩子们,你们打算怎么办?活动2:我为运河做代言。学生对通济渠的热爱在文字中表达中扎根。
3.实践:跨学科学习中亲身体验运河文化
新《课标》指出:“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通济渠河水从泗县老城区流过,河岸两边是美食的天地,泗县的金丝绞瓜,油爆绿豆饼,草沟烧饼、墩集草莓、大路口粉丝、刘圩大饼等吸引着四方宾客。为此,笔者设计了《运河美食之舌尖上的泗县》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任务一:寻找运河美食。学生课外寻找泗县美食,通过搜集资料,询问家长等渠道了解美食的历史、特点与地位。以照片、视频、文字记录、画配文等形式留存,拓宽语文学习视野,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学习任务二:我是运河美食小厨师。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在家制作美食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一边展示,一边解说。学习任务三:我为家乡美食代言。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喜爱的美食,为其代言。高桐同学说:“大家好,我是泗县美食——金丝绞瓜。我生长在运河边,喝着运河水长大的,全身批带金色盔甲,里面可是让人们垂涎欲滴的‘金丝’啊!一根根,只要油盐一拌,又脆又爽。”
(二)综合性教学赋能运河文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指出:“推进综合学习”,“开展主题化、项目化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为此,笔者围绕泗县大运河,开展了主题化学习和项目化学习。
1.主题化学习
主题化学习可以单独设置主题;可以结合课文设置主题,开展相应的主题化学习。
第一,单独设置主题,展开主题化学习。根据运河文化的不同主题,开展相应的主题学习。以下是笔者以“泗县大运河文化之泗县”为主题,开展的语文主题化学习,依次展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从三个方面入手。主题1,寻访名胜古迹:游运河——人在镜中照,舟行画里游;站在东八里桥——赏运河胜景;遗产区界桩——运河遗产的证据。主题2,探查特产风物:泗县红薯“粉丝”——亿万粉丝天下知;“鞋里乾坤”——药物布鞋;面鱼儿——吃出泗县大运河的味道。主题3,探查名士人物:明朝开国功臣胡大海——千古良将美名扬;人民好医生李月华——舍己为人洒热血;“共产党人好榜样”彭雪枫——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4,感受民风民俗:参观泗县博物馆——了解泗县风土人情;逛屏山庙会——在庙会中探风情;元宵猜灯谜——感受泗县元宵风俗。
第二,结合课文学习,开展主题化学习。学习《北京的春节》,笔者以“我为泗县大运河美食写谱系”为主题,开展主题化学习。学生依次围绕主题展开学习,首先,寻找泗县大运河美食名录。把彭铺面鱼儿、刘圩大饼、大路口粉丝、墩集草莓、草沟烧饼、洋湖城金丝绞瓜、泗城绿豆饼子等一一记录,以图片、文字和视频形式呈现;接着,绘制泗县大运河美食分布图。在泗县地图上标示出美食分布图;然后,做一做美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学生亲自制作一碗面鱼儿。最后,写一写美食,在文字中表达美。韩硕同学这样写面鱼儿:在小盆里,加入适量的水,用筷子来回不断转动搅拌,使面糊更加劲道。开水不断翻滚,用筷子切掉面糊,面糊儿在开水中舞蹈,立刻凝固,变化多样,月牙儿、花朵儿、小草儿、糖果等等,好多好多,都是我喜爱的。学生参与到“我为泗县大运河美食写谱系”主题化学习中,在真实的世界中,询问,查找,寻找,搜集,整理,绘制,操作,思考,充分发挥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学生为自己是一个生在运河边,喝着运河水的泗县大运河美少年而自豪。
2.项目化学习
笔者结合泗县大运河文化,设计学校路面泗县大运河地图。把通济渠泗县段流经路线在学校“泗县大运河文化园”中展示。本项目适合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时长4周,涉及语文、科学、数学、技术艺术等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围绕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展开,笔者设计这样的驱动性问题:泗县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28公里遗址,其中以老城区新虹桥为起点向东5.8公里的河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产段。怎样把这种泗县大运河自然分布移植到学校“泗县大运河文化园”中?
项目化学习的总目标是: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历史以及申遗过程,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初次试验——改进优化——再次试验——形成定稿”的学习流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终,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更加热爱通济渠,热爱泗县,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为自己做一个泗县大运河美少年而自豪。项目化学习的子目标是:一是科学目标:测试“移植运河”比例与真实通济渠泗县段的比例大小。二是语文目标:真实通济渠泗县段两岸村庄名字的书写范式,以楷体为标准范式。三是数学目标:培养成本意识,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运河样本”。四是艺术目标:学会清晰直观地设计“泗县大运河地图”;学会从审美的角度改进外观,使其增加美感。五是技术目标:学会制作运河模型,移植的运河有据可依,最终“泗县大运河地图”惟妙惟肖。
接下来,学生进行了为期4周的项目化学习。任务一:探秘泗县大运河。学生通过各种实地观测、查找资料、走进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等学习方式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当下发展状态等。任务二:制作“泗县大运河”模型。第一,呈现泗县四个地理风物特征。一是以通济渠泗县段为主河道,向四周辐射的网状河道,比如:新汴河、小汴河、石梁河等;二是呈现通济渠泗县段两岸的村庄分布,比如:省级美丽乡村彭铺村;三是以通济渠泗县段为主体景点,辐射新泗州虹乡八景;四是通济渠泗县段两岸的“三个博物馆”: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古鞋博物馆、泗县博物馆。第二,利用空间模型呈现桥梁、船、埠、商会等。任务三:“泗县大运河”的科技密码。涉及的科技技术,数学教师和科学教师一同参与进去,学生在数学、科学、技术等学科中沉浸式学习。任务四:体验制作“泗县大运河地图”。首先,学生丈量地面尺寸,面积,缩小的合理比例。其次,学生自己动手挖掘,铺设鹅卵石。最后,学生自己绘制运河相应标识。“项目化学习要让学生热情而有创意地生活”。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不再是坐在教室里学习,而是让深度学习在真实的世界中发生。
二、运河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融入效果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博大精深,处处体现着文化。笔者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培养学生个性,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一)评价突出审美特质
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的文化情境中,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入文化现场,在学科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沉浸在“美的历程”之中。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他们对美的发现、感受、表现、鉴赏及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且每一次经历都成为精神上愉悦的体验。评价机制贯穿于整个“美的历程”,针对学生每次参与活动的表现进行个性化且以审美为导向的评估。例如,在一个以“泗县大运河文化探索”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首个研究课题被设定为“探访历史遗迹:站在东八里桥——欣赏运河风光”。为了全面考察并促进学生对于此次经历的理解与感悟,教师从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了客观而细致的美学评价:视觉之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摄运河及其周边景色的照片;动态记录之美:引导学生利用视频捕捉自己眼中的运河之美;文字描绘之美:要求学生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所见所感;情感共鸣之美:特别强调了真实地表达站在东八里桥上观赏运河时内心的喜悦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评价体系中,儿童作为主体的情感体验占据了核心位置,即孩子们对美的独特感知成为评判其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更加敏锐的观察力。
(二)评价突出多元化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的文化赋能美育,是在利用运河文化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不仅能够接触到文化的各个层面,还能在真实生活和真实世界中自由地展现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力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个体、多学科教师、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其中。评价体系应当多元化,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审美评价、语文能力和其他学科的评价,形成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体现儿童性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的文化赋能美育活动,主要针对儿童这一群体展开。在美育实践中,儿童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主动参与和体验的主体。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孩子们能够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因此,在进行相关教学设计与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设定目标与标准。例如,在“制作‘泗县大运河’模型”的任务中,要求学生利用空间模型来再现桥梁、船只、码头以及商会等元素。特别是对于“商会”的再现,鉴于目前泗县大运河畔仅存有一座名为“山西会馆”的历史遗迹,学生们需要经历一系列探索过程:包括实地考察、访问当地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集资料(如拍照录像)、撰写简短研究报告等。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为每个阶段设置具体而富有童趣的评价指标。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赋能美育的县域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茁壮成长,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姜师立编著《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江苏凤凰技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
[2] 姜师立《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分类研究》,《中国名城》2019年第2期。
[3] 刘叔成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运河文化赋能学校美育实践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K2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