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胡训粉摘 要: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语文新《课标》明确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一目标,旨在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群文阅读能够更全面、直观地体现出文本的主题,能够让学生从文本主题的角度理解阅读内容,改变以往单篇阅读效果不佳的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内涵,理解同一主题下的语言使用方法和效果。本文以此切入,分析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群文阅读的方向,以及具体开展策略,旨在为相关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01
阅读是一项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文本中的信息、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作者情感的重要方法。因此,阅读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紧密相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对阅读学习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明确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一万字”,建议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项课外阅读活动,激趣励学,增长知识,获得阅读体验。面对这一全新的要求,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形态应运而生,旨在落实新《课标》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概述
群文阅读与传统的单篇阅读相对。“群”本义为多、聚;“文”则为文章、文本。因此,“群文”主要是多文本之义。关于“群文阅读”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群文阅读属于一种全新的阅读形态,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交融情况下而出现的多途径和多方式阅读,并从复杂的阅读资源中,提取信息、整合知识,最终实现自我和社会意义建构。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群文阅读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选择一个议题或者多个阅读议题,并围绕议题选择一组阅读文本,由师生双方围绕议题通过解题建构最终达成共识。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展开探究。
鉴于群文阅读的内涵,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改变了单篇阅读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增加了小学生的阅读量。在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常常局限于一篇课文中。在这种单一文本精细化的阅读方法下,学生不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和分析文本主题,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阅读要求。而在群文阅读中,学生接触到的文章数量随之增加,不仅能够在广泛的阅读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其次,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速度。传统的单篇阅读中,过分关注阅读技巧,常常将阅读教学重点集中到对字词句、思想情感、文章主旨的探究中。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阅读速度缓慢。但是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促使学生在多篇阅读训练中,提升阅读速度,以及阅读信息获取能力等。最后,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鉴于传统单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多个篇章的对比阅读,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拓展了阅读的深度。同时,在群文阅读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模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主题的内涵与外延。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向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虽然教学方法不固定,但却存在一定的规律和法则。群文阅读亦是如此。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作为核心任务。单篇阅读教学过分关注课文中的字词、语法,致使语文阅读课成为识字、语法分析课,不仅效果不佳,也促使语言学习失去了“生命力”。鉴于此,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群文阅读教学,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字词本身的含义中,更加关注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赋予了语言生命力,使得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能够感悟语言的魅力。同时,在群文阅读中,也非常重视谋篇布局、文学创作手法等,引领学生从中感悟作家的思路、感悟文本内容等。
第二,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在语文新课程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因此,群文阅读教学也必须要遵循这一方向。例如,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一古诗群文阅读中,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作者巧妙运用“月亮”构建的意象,帮助学生明确“月”这一意象的不同内涵。另外,在群文阅读中,由于存在多个语篇,学生在不同的语篇情境中,常常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可以说,在这种阅读模式下,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维能力。
第三,审美和鉴赏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创造素养,是语文学科的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显隐结合的手段,能够引领学生在丰富的文学文本中感悟语文之美、感悟人文之美。例如,“移情”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手法,即可以此为议题开展群文阅读,学生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群文阅读中,不仅理解了这一文学表达手法,也逐渐形成了极强的审美体验。
第四,文化传承和理解是内在要义。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需要将文化传承和理解作为内在要义,引领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例如,在“民俗”这一议题的群文阅读中,就带领学生对《北京的春节》《藏戏》《和田的维吾尔》进行了整合,使得学生在多篇文本的阅读中,感受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基于群文阅读加深文章理解
核心素养导向下,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动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教学模式、个性特征的制约,致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一方面,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说,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居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指导学生机械地开展听说读写训练,很少关注学生的思考、提问、讨论等方面的需求,不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受到学生个性、思维特点的制约,学生自身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会导致其抵触学习,难以实现高效学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度阅读教学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趋势。鉴于此,在优化阅读教学时,可紧紧围绕阅读议题,使得学生在多个语篇内容的对比阅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全面了解文本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中,一共收录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通过描写动物或者植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鉴于此,为了引领学生对这一类的文本形成深刻理解,教师可借助群文阅读的模式,通过一定的议题,将四篇文章整合起来,旨在通过对比阅读,完成对这四篇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2.基于群文阅读提高思维品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具体来说,在群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应结合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结合阅读语篇内容,为学生科学设计阅读议题。同时,基于阅读语篇内容,围绕阅读议题,设置出探究性的阅读任务。此后,教师依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基础和个人特长合理划分群文阅读小组,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合作与交流,最终在集体建构的过程中达成阅读共识,促进思维品质的提高。以《竹石》为例,教师基于本文的写作特点,以“咏物”作为群文阅读议题,并整合了王冕的《墨梅》、郑思肖的《画菊》、程樊的《永怀》这三篇文章。之后,为了促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获得思维品质的发展,就立足于文本内容,以及群文阅读议题,为学生设计了阅读探究任务:这四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从古诗词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这四首古诗词的共同点是什么?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又是什么?随后,以探究任务作为引领,在一一解答探究任务的基础上,对“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形成深刻的认知,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了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会得到升华,能够更好地理解通过作者通过咏物来体现自己情感和态度的写作手法。
3.基于群文阅读强化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不仅仅要关注阅读学习环节,还应重视读后的交流和感悟分享。但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常常将重点集中到阅读材料的筛选中。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学生在群文阅读之后的感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读后交流和感悟的缺乏,使学生在阅读后缺乏阅读回顾,无法对阅读材料形成深刻理解,使群文阅读学习始终停留在浅层阶段,不能够将阅读的体验和感受有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阅读与写作之间息息相关,阅读是吸收和输入,写作则是输出和应用。因此,教师应关注群文议题,引导小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议题中文本的结构、写作方法,鼓励学生依据群文议题开展各项写作活动,促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强化输入、完成阅读积累,并基于写作训练进行输出,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在《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黄果树瀑布》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聚焦这几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开展群文阅读,并引领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开展景物描写训练,将群文阅读中的语文知识进行内化。在《落花生》《胡杨树》《石榴》等群文阅读中,聚焦文章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引领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领悟这一写作手法,并由此开展针对性写作训练。再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手中线》的群文阅读中,聚焦文章的思想内涵,以“父母之爱”开展写作训练。如此,通过群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丰富了群文阅读的内涵,也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基于群文阅读拓展阅读范围
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明确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倡导教师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引领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并在广泛的阅读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但在实践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佳。鉴于此,即可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将课内和课外阅读整合到一起,引领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拓展自身的阅读范围。例如,在《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宝黛初会》这些文章的阅读教学中,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就以群文阅读作为手段,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为学生推荐了经典的片段,如:大闹天宫、三顾茅庐、宋江三打祝家庄、黛玉葬花等,使得学生在经典片段的补充阅读中获得提升与发展。又如,在《武松打虎》阅读教学中,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就以此为中心,为学生补充了《老虎与人的数据对比》《生病了的华南虎战斗力并不强》《为什么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文本,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如此,以群文阅读为载体的课内、课外阅读教学整合,将阅读文本从教材篇目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议题内容,强化学生的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5.基于群文阅读开展主题综合活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综合活动开始走进课堂,并彰显出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聚焦语文课程内容,遵循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文化主题活动,使得学生在丰富的语文主题活动中,高效达成知识、能力、文化素养等多重目标。例如,在《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群文阅读教学中,就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主题综合活动: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课下从网络上、图书中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照节日的起源、发展、习俗、相关古诗词、节日相关人物等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一份调查报告,或者制作PPT,将其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此,通过主题文化综合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促使其在主题综合活动中,深刻感悟到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促使学生在参与中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教学弥补了传统单篇阅读中的不足,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立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明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向,并严格按照群文阅读教学的流程,将其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到一起,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彩霞《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路径》,《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0期。
[2] 陈卫平《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0期。
[3] 张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学园》2023年第6期。
[4] 陈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智力》2023年第6期。
[5] 田卫锋《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期。
(胡训粉,1984年生,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大学本科,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