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陈彪

摘 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与能力,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笔者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从选择适宜名著、激发阅读兴趣、制定合理阅读计划、指导多元阅读方法、设计丰富教学活动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做法,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名著导读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13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更显其重要性。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有效开展名著导读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选择适宜名著,匹配学生阅读需求

1.根据学生特质,定制名著阅读清单

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其年龄、兴趣、阅读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对名著的接受程度。因此,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名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定制个性化的阅读清单。首先,要确保所选名著在思想上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社会等宏大主题;其次,艺术性和教育性也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语言表达都应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同时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最后,趣味性和可读性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教师应选择那些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作品,让学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升文学素养。例如,《西游记》以其奇幻的旅程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受学生喜爱,而《水浒传》则通过梁山好汉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忠义、勇敢等传统美德,这些作品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满足他们的阅读兴趣。

2.融合教材内容,构建名著阅读桥梁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其中不乏对名著的节选和介绍。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内容,构建起从课堂到名著的阅读桥梁。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关课文时,穿插介绍相关名著的背景知识、人物关系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与名著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名著全本,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文学视野。例如,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章,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和思想轨迹。

3.创新阅读方式,提升名著阅读体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单一阅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应积极探索和创新阅读方式,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播放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加直观地感受名著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名著朗诵、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名著拓展阅读,如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阅读名家的文学评论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名著的内涵和价值。通过这些创新性的阅读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和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1.设计多元导入,触发阅读动机

阅读前的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刻。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元导入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名著的背景知识、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故事梗概等元素,以引人入胜的叙述或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在引入《红楼梦》时,可以通过讲述曹雪芹的家族背景与创作经历,或者提出关于书中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阅读状态。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制作精美的名著导读PPT、短视频等,也是提升导入效果的有效途径。这些多媒体资源能够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名著的精彩片段和独特魅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丰富阅读活动,构建阅读共同体

为了持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定期举办的名著阅读分享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和交流阅读心得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围绕名著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展开深入讨论,不仅能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还能在思想碰撞中激发新的阅读灵感。同时,名著改编戏剧表演等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阅读方式。通过亲身参与戏剧表演,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名著的情节张力和人物性格,从而增强对名著的情感认同和阅读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或线下的社交平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打卡、阅读挑战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定期阅读的习惯。

3.指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营造阅读氛围外,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传授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批注阅读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理解和分析名著,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如阅读与名著相关的评论文章、研究资料等。这些拓展性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名著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三、制定合理阅读计划,确保阅读效果

1.设定清晰目标,引领阅读方向

阅读目标的设定是阅读计划制定的首要步骤,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和动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阅读水平、时间安排和兴趣偏好,指导他们设定具体、可衡量的阅读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围绕名著的理解深度、阅读速度、思辨能力提升等方面来设定。例如,学生可以设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某部名著的阅读,并能够对其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有基本的理解与分析。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设定阅读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点,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篇目和难度,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和乐趣。

2.精细规划进度,实现持续阅读

阅读进度的规划是确保阅读计划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整体的阅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并为每个小目标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阅读时间,还能够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持续的动力。在规划阅读进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确保所制定的计划既具有挑战性又不失可行性。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阅读进度,既能够应对突发情况,又能够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3.建立反馈机制,优化阅读策略

定期检查与反馈是确保阅读计划有效执行并不断优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和效果,如定期查阅学生的阅读笔记、组织阅读分享会、进行个别交流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在检查与反馈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阅读成效,适时调整阅读计划或阅读策略,以确保阅读计划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阅读效果。

四、指导多元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质量

1.实施精读略读,深化阅读理解

精读与略读是阅读过程中两种相辅相成的方法。精读注重对文本细节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略读则侧重于快速把握文本大意,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本特点,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在名著阅读中,对于经典段落和关键情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精读。通过仔细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思想等方式,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在精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而对于名著中的其他部分,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情节相对简单的章节,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通过快速浏览文本、捕捉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等步骤,帮助学生高效理解文本大意,为后续的阅读和讨论奠定基础。

2.培养笔记习惯,助力阅读积累

做读书笔记是一种有效的阅读辅助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整理归纳阅读成果,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笔记方法。在阅读名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摘要式笔记、评注式笔记或心得式笔记等方式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成果。例如,学生可以摘录文本中的精彩语句或段落,简要概括章节内容或人物形象特点;也可以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或疑问,以便日后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还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情感共鸣等记录下来,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同时,教师还应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了解他们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

3.引导批判思维,拓展阅读视野

批判性思维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思维品质。在名著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不盲目接受文本中的观点和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来形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阅读名著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阅读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反思,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批判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还能够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和思维方式,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设计教学活动,深化阅读体验

1.开展角色扮演,体悟人物内心

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且富有参与感的教学活动,它使学生有机会亲身融入名著的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扮演名著中的角色,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人物性格、心理变化及行为动机,还能在模拟的情节发展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角色扮演活动时,教师应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名著片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活动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所选片段进行细致分析,帮助他们理解角色特点和情节背景。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等多种方式展现角色魅力。活动后,及时的反馈和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有助于学生从活动中提炼经验,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组织主题辩论,培养思辨精神

主题辩论是另一种能够显著提升学生阅读体验的教学活动。针对名著中的争议性主题或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在筹备主题辩论时,教师应首先确定具有辩论价值的主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思考角度。辩论过程中,教师应担任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确保辩论的顺利进行,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相互质疑和反驳。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和评价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加深对名著主题和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3.尝试创意写作,拓展想象空间

创意写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它能够有效地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通过续写、改写或创作与名著相关的小故事,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对名著的理解和想象,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时,教师可以设定开放性的写作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名著中某个角色的日常生活,或者根据名著的情节发展创作一个新的结局。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障碍,激发创作灵感。完成作品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体验的深化。通过选择适宜名著、激发阅读兴趣、制定合理阅读计划、指导多元阅读方法、设计丰富教学活动等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参考文献:

[1] 何昱婷、吴作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方法类名著导读板块研究》,《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年第12期。

[2] 吴雯雯《以读促思,以读助思——浅析批判性思维视角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课程开发路径与策略》,《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年第11期。

[3] 思喻佳敏《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以〈骆驼祥子〉为例》,《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9期。

(陈彪,1982年生,男,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名著导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