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 韩漫漫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以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为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围绕基础文化知识、文学表达技巧、作品情感等元素开展深度学习,从而实现以德育人、文化育人、审美育人的多元教育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是一个理解文本、解读作品细节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实践策略展开探析。
关键词:探究意识 小学语文 教学质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19
在知识的海洋中,每个学生都是位小小的探索者。如何引导他们热爱钻研,深究知识的奥秘,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探究意识是基于学科教学要求展开深度学习的一种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明确的探究任务与学习主题,从而基于文化资源、文本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创新教学方法。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学习主题与任务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主动积累语文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果。
一、探究故事结构,掌握表达技巧
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过程中开发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直观对象,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资源。但结合当前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互动多是以师生问答为核心,学生缺乏自主应用语言知识、探究文本内容的机会,学习效率偏低。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重要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对文本故事进行梳理,从而掌握复杂的语文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对故事结构进行探究,逐层分解文本,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可以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探究热情,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
对故事结构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分析文本、阅读辨析的基本技巧,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结合“写了什么”“如何描写”“阅读感想”的基本架构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纸船和风筝》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结合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第一步,探讨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标题《纸船和风筝》,引出松鼠与小熊之间的友情故事。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标注,结合“小熊住在哪里”“松鼠住在哪里”“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等问题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环节,对作品的表达技巧展开探究:作者用了哪些情节与故事来表现小熊与松鼠之间的情感?借助山上与山下、纸船与风筝等信息探究课文主题:友情可以超越距离。第二步,掌握作品的描写技巧。教师按照“日常问候”“吵架之后”的基本结构对文本进行划分,对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在不同的故事中,纸船和风筝分别有着怎样的应用,故事在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低年级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问题,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生进行回答之后,围绕文本开展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如借助不同意象来连接故事、设计开放性结局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水平与学习效率。在掌握了故事结构与文本表达技巧之后,学生将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中主动解读文本结构,进而培养自身的探究意识。
二、探究人物形象,解读作品情感
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文本细节的解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为学生创造了解读人文情感、进行阅读探究的机会。在教学创新视角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结合人物形象布置教学任务,按照从外到内的全新架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从外在角度,对人物形象的描述方法、人物的表现技巧展开探究,积累语文写作与表达经验。从内在角度,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解读作品中的人文情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将在探索语文创作技巧、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进行探究,从而逐步积累语文学习经验,体验作品中的独特人文情感。
在解读人物特征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人物的描写技巧、情感的表达技巧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分析角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探究意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分层引导小学生进行探究,结合自主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一方面,解读人物形象,结合小女孩的外貌特征、点燃火柴之后所看见的场景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师要求学生设计思维导图,结合自主阅读的过程描述小女孩的形象:饥饿,寒冷,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与关爱。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解读人物特点。另一方面,解读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设计探究任务:在作品当中,作者对小女孩赋予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此时,继续应用思维导图,以人物形象为核心,对环境、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相关内容分别进行整理,要求学生独立描绘人物形象,解读作者对于遭受苦难的儿童的关怀。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学习,思考小女孩所代表的含义与角色特征,从而形成从人物到作品,从作品到时代背景的全新教学模式。解读人物形象,能够为学生创造了解角色、分析情感的机会,才能助力小学生探究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可尝试从人物形象的细节与情感入手,开发多角度的探究任务,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探究民族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从文字、语言等角度入手,为学生创造了探究语文知识、解读教材文本的机会。在新时期下开发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教师应该尝试将民族文化资源与教学要求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解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展开深度学习,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探究对象。部分教师在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过程中,单纯要求学生对诗词、古文等材料进行学习,探究的资源较为单一,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活动缺乏必要的参与热情。在培养小学生探究意识的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文化的不同结构、内涵进行教学工作,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为参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依靠民族文化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开展,促使小学生形成探究、学习、实践的兴趣。
在基于民族文化培养小学生探究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化鉴赏探究、文化构成探究、文化活动探究的多元要求开发教学方案,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基于民族文化的多元构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第一步,对古诗词进行类比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分别阅读《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在阅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对学生提出学习问题:三首古诗分别描述了怎样的故事?包含了怎样的创作技巧?在设计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对古诗中的关键内容、表达技巧进行梳理,从而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提升学生的文化储备水平。在民族文化探究视角下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与文化探究意识,结合古诗的结构、表达技巧实施教学。第二步,对古诗词进行分别类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等古诗词资源,并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将不同的古诗材料转化为文本故事,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思考一下,古诗中包含了哪些情感与内涵?此时,教师要从古诗的情感、表达技巧、故事结构三大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对古诗分别进行鉴赏,随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产出学习成果,探讨三首古诗词之间的异同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从情感、表达技巧入手,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素材进行分层探究,积累语文鉴赏与审美学习经验。第三步,开展探究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拓宽民族文化探究范围。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核心情感展开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将古诗词中所包含的背景故事呈现在课堂上,并与其他学生共同探讨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对于古诗词作品的影响,从而生成围绕作品背景、情感、表达技巧发力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多元民族文化素材,如古文、古代诗词、历史故事等,也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大单元教学理念开展探究。消除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陌生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设计多元化探究任务,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
四、探究文本情感,实现立德树人
情感是串联课堂与思想、提高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载体。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们将爱国、包容、友善等情感融入文本素材当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语文探究兴趣。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解读文本情感、提高人文素养的机会,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当教材中的情感与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相互碰撞,学生将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优秀素养,从而对复杂的语文教学任务做出回应,进而积累探究经验。
在围绕文本情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文本的表达方法、情感特征进行解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搭石》的有关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通过设计主题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首先,引导学生检索、学习文本中的关键元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发起提问:在《搭石》中,文章故事主要围绕着哪些内容展开?这些内容有着怎样的作用?在提问之后,结合“搭石”这一意象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搭石中所包含的美好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摘抄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结合“人们如何使用与维护搭石”“在搭石上相遇会如何处理”“搭石代表着怎样的情感”等问题,驱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课文中,《搭石》代表着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其结构虽然简单,但包含了思乡、勤劳、包容与付出等美好情感,对于搭石的维护,代表了地方群众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的道德意识。其次,对文本资源进行鉴赏探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语文创作,在课堂上,以“生活中的微小事物与美好情感”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创作活动。如“板车与劳动精神”“版画与乡村审美”“拐杖与孝亲敬老”等,在探究的过程中,挖掘生活元素中所包含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让学生形成主动应用语文知识、进行语文学习的热情。在引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基于教材、基于生活的多元表达任务。在解读教材的同时,构建以生活化教育理念为支持的探究任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教材绘制插图,也可以开展写作表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文本情感的同时展开深度学习。当探究任务与教学目标相互结合,小学生可以快速积累语文探究方法与探究经验,积极产出学习成果。
五、探究文学体裁,提升文化储备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寓言与童话等,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分阶段开展教学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综合学习能力。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开发文学鉴赏课堂,依靠对文学体裁、表达方式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帮助学生积累语文探究经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体裁的构成不同,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为此,教师可以结合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开展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储备水平。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刷子李》《杨氏之子》《军神》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在整合文本之后开发教学大单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文本资源进行分别阅读,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别探究,围绕文本的体裁、文学形象的描述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表达技巧、人物的特征展开探究,分析不同角色之间的性格差异,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并应用语文知识。在分析文学体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理解不同的文学体裁,完成基础文化知识的储备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小说中所包含的关键元素进行探究,分析小说中的基本结构与行文技巧。在整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情感等元素的同时,对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对于三篇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作者分别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描述故事?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主动积累文化学习经验。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古文、古诗词等资源,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构建不同的大单元,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储备。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路径,按照语文知识应用、学生实践探究、语文创作与审美的多元架构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结合语文教材、语文表达技巧、文学体裁与作品情感分别解读文本,能够让学生形成自学、实践的良好素养,构建培养小学生探究意识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韩康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方法》,《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35期。
[2] 胡水存《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26期。
[3] 吴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2021年第22期。
[4] 周丽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19年第82期。
[5] 罗俊《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