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学习任务群,优化单篇课文教学
作者: 唐娟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收获语言知识、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教师应该注重优化单篇课文教学过程,有序、高效地开展单篇课文教学活动,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活动的融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小学语文 单篇课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20
学习任务群是当前新《课标》颁布后所倡导的一种新颖、高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要高度关注,并注重灵活应用。教师在以往的课文教学中,往往是依据自身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将课堂重心放在“教”上,导致课堂上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弱。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教师应该转换教学方式,确定阅读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设计目标明晰、内容丰富的学习任务群,以此推动学生对语文知识深度探究、学习,提升语文整体教学质量。
一、创设生动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开展语文课文教学,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以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真实性、情境性、生动性的特征,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使得学习真正发生。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使得课堂富有真实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单篇课文内容引入直观的图片、生动的视频,再创设契合学生认知、情感的学习情境,以更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阅读、学习,快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情境引导中掌握语言知识。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猫》的教学中,教师就可注重生动学习情境的创设,快速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再以情境为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课文学习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速。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猫”这一动物的图片,并播放猫陪伴在人身边、活蹦乱跳的视频,创设生动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得学生在情境感染下体会到“猫”的可爱之处。在学生的注意力被快速吸引后,教师可联系生活导入课文内容:“那么你喜欢猫吗?你家里有养猫吗?你对猫有怎样的印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说一说自己对“猫”的印象。比如,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猫大多是高冷的,不太亲近人类。”有的学生说:“猫咪的毛软软的,猫咪十分可爱。”有的学生说道:“猫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在学生分享、表达完毕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再度进行提问:“老舍印象中的猫是怎样的呢?”并由此创设任务情境为“发朋友圈分享老舍家猫的日常”,鼓励学生完成情境任务,实现对本篇课文的阅读探究。“朋友圈”是人们当前所常用的一项工具,主要功能是分享自己的生活,常常由图片、文案两方面构成。在“发朋友圈”情境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要完成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抓取课文中描述“猫”的生活镜头,由文字转换成画面,构思朋友圈图片;第二,学生要抓住老舍对“猫”的情感,书写文案,代入“老舍”表达真实想法、情感。此任务情境与当下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且在此任务的完成中学生实现了对阅读内容、情感的探索,并继续思考进行了创意表达,阅读、学习素养得到了充分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聚焦学习任务群,注重利用情境创设法创新课文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任务的情境性、趣味性,使得任务完成的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学习探究过程,有利于增强教学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更快速地加入课文学习中,并能够轻松、愉悦地完成任务。
二、精设学习任务,展开梯度学习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阅读教学需要以“任务”为导向。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虽然设计了很多任务,但是各任务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无法将课程知识点联系到一起,虽然收集到了很多知识“碎片”,却缺乏碎片拼合能力,语文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较弱,在应对各类型语文习题时也较为困难。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学习任务群引领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秉承着循序渐进原则,围绕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以引导学生进行梯度学习,在任务完成中逐渐积累学习经验、语言知识,实现快速进步与成长。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刷子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构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并围绕此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以促使学生在梯度学习中完成阅读、表达,促进单篇课文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快速提升。教师可具体设计学习任务为:第一,学生自主阅读《刷子李》这篇课文,并用笔圈划出课文中描写“刷子李”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再进行鉴赏、分析,由语句中体会、感受“刷子李”这一人物性格特征;第二,由语句鉴赏整理、总结出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再思考这些描写方法的好处;第三,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再利用这些方法具体描写这一任务,写出人物特点。这三个任务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在任务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完成对本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更主动、深入地去探究、把握课文的深层内容,实现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与运用。在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发挥的作用也较为关键,能够更好地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助力学生突破课文中的重难知识点。所以,在学生完成全部任务后,教师要积极进行总结、点评,以实现学生对课文学习框架、重难知识点的构建与梳理,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教师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注重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设计,降低学生学习课文学习的难度,在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能够更好地点亮学生的学习道路,实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与把握,推进学生整体性学习,助力学生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任务。
三、搭建表演舞台,丰富情感体悟
小学生的表现欲旺盛,在接触自身感兴趣事物时颇具活力。以往的语文单篇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课堂提问”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检验学生对课文重要内容、情感的把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感悟。但此方式过于枯燥,再加上教师往往以“严肃”的态度进行提问,极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情感感悟能力的快速提升。为此,教师可基于学生表现欲旺盛的特征,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积极搭建表演舞台,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编课本剧剧本,与其他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具体演绎,从而使学生在演绎过程中代入主人公,真切体会课文内容及情感内涵,取得学习进步与个人成长。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积极搭建表演舞台,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改编、续写,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本剧剧本,再进行合作演绎。本篇课文中涉及的角色众多,包括老屋、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等,教师可根据角色数量,合理划分小组分配成员,再鼓励学生以“组”为范围进行商量、讨论,适当融入对话与情景内容,实现对课文的改编,形成剧本,再进行商议,分配各角色,最后开展表演排练。有的学生小组在课文最后,添加了小蜘蛛讲完故事后,一只流浪狗来到老屋面前的故事情节,最终老屋还是没有倒下。在各组学生创编完课本剧剧本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舞台,鼓励各位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对话内容及动作,并认真根据课文内容揣摩各角色说话时的语气,进行真切演绎,以使得表演更具真实感、生动感。在具体演绎过程中,学生代入到各角色中,体会到了它们当时的感受、想法,并感受到了“老屋”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对课文思想、情感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在各组学生完成表演后,教师可组织开展表演分享会,鼓励各组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在表演中得到的收获,说一说“老屋”身上值得学习的品质等,进一步优化、创新单篇课文教学模式,加速学习任务群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情感感悟能力、综合学习水平的快速提升。以此注重单篇课文教学中表演舞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使得“学”这件事更有趣、更新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加速活力课堂、高效课堂构建,实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落实,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快速发展。
四、借助工具支架,引导深度探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单篇课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发挥出学习任务群的关键作用,促进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能力的快速提升,推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要关注工具支架的灵活使用,以更好地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深度探究、创造性学习。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工具支架有很多,包括结构图、思维导图、图表、表格等,能够充分搭建学生与课文文本之间的沟通桥梁,将“学习任务群”落到实处,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陶罐和铁罐》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积极借助“表格”这一工具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具体来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投放课文表格内容,并由此表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填写表格,并根据表格全方面梳理课文知识点,实现对课文的深度探究、学习。在教师构建的表格中,需要学生填写的内容为陶罐性格、铁罐性格、陶罐优点、铁罐优点、故事情节、陶罐结局、铁罐结局等,再由此延伸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课文阅读中根据表格、问题内容进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词填写到表格中。如有的学生找到了“谦虚”这一词填写到了表格中陶罐性格的对应位置,有的学生找到了“骄傲”这一词填写到了表格中铁罐性格的对应位置。学生填写完此表格后,更完整、全面地梳理、把握了课文内容,且产生了深层探究的欲望。教师再借助表格,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提问:“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鼓励学生结合表格内容进行深层思考,快速回答出问题答案,以实现学生对此篇课文内容的全面把握。在此环节中,有的学生回答道:“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互相尊重。”有的学生回答道:“我们应该谦逊,与他人和睦共处,不能骄傲自大。”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小结,升华课文主题,促进学生的深层学习、深刻记忆。教师在此过程中,聚焦学习任务群借助工具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效率,使得学生在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完成课文阅读、学习,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学习打好基础,发挥出学习任务群的真正应用价值。
五、拓展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课堂的延续性,将课堂上的学习延展到课外,突破时空局限,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具体结合单篇课文内容,依据学生兴趣特征、个性特点积极拓展实践活动,以使得学生在课后的“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深入探究与应用,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真正取得收获与成长。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学习后,教师可积极结合“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拓展实践活动,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素养,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可拓展“海底奥秘我来寻”的实践活动:第一,让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上网查询关于“海底世界”的图片、视频,从图片搜集、视频观看中真切体会、感受“海底世界”的奥秘,并与家长进行交流、分享。第二,融合“美术”学科内容,让学生依据课文描述及搜集到的图片内容,画出“‘我’在海底世界探索”的图片,不仅要“画”出我在海底世界穿着的各种设备及探索方式,也要“画”出课文中描述的海底生物活动的细节,以此跨学科实践活动推进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助推“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教学中的快速落实。在此过程中,教师聚焦“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积极拓展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拉近语文与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使得学生在具体实践体验中感知、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也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单篇课文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考虑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那么,教师可聚焦学习任务群,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融入课文阅读中,并注重结合主题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递进性学习,提升教学效率,再利用好角色表演、各项工具支架的使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推进语文单篇阅读教学的优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升旭《学习任务群与“三板一线”教学范式》,《中国教师》2024年第6期。
[2] 钱雪娟《巧借学习任务群,语文课堂“促”渐进》,《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4年第4期。
[3] 李秀平《学习任务群在单篇课文教学中的落实》,《小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11期。
[4] 蔺丹《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策略》,《天津教育》2024年第8期。
[5] 严卫强《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课文教学探析》,《语文世界》2024年第7期。
[6] 刘凤梅《学习任务群指导下单篇文本教学的优化》,《语文天地》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