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读写一体化,优化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作者: 朱慧娟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新《课标》要求下,读写一体化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渠道,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依托读写一体化开展教学实践,可以使读写教学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教师要全面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说明文教学设计,提升读写一体化实践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说明文教学 读写一体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21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为主要内容,以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为主要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但是,由于说明文较为枯燥,内容严谨,在具体教学中学生难以全面理解说明文。因此,教师就需要探索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优化方式。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写一体化的学习实践中全面发展。
一、读写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关键元素,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有着重要的关联性,互为影响,互相促进。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全方位考虑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用一个更加开阔的眼界设计教学方案。读写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提高学习效率的优势,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再依托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阅读范文指导学生进行说明文学习写作,就能够丰富学生的说明文学习体验。通过读写一体化活动,学生阅读效率低、写作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课堂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学生就能够在读写融合的学习实践中优化学习方式,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进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2.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下功夫的两个重要层面,因为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和写作,这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关键要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整合阅读和写作训练,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综合化的读写体验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式,提高阅读、表达、写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素养”导向下的认知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在说明文教学中,学生参与读写一体化活动,也会逐步理解说明文的建构方式,体会到如何将自己的观点说明白,也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应用各种说明文技巧。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更加有兴趣参与学习实践,认识到语文学习不是死学知识,而是要掌握方法,进而科学有效地提高综合素养。
3.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往往会分成两个独立的教学板块,部分教师也会固守成规,没有全面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全面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阅读和写作各自“单打独斗”的现状,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创造,让他们在综合化的学习体验中理解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参与到读写活动中,成为课堂中的重要参与者。读写一体化理念也能够促进教师思考如何巧妙整合阅读、写作内容,进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各种新式理念在课堂上生根发芽,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建构。
二、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读写一体化的实践策略
1.整合语文读写资源,明确读写一体化训练内容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教师需要将阅读教学和写作练习有效衔接与融合,更好地兼顾阅读教学指导与写作练习教学,这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助益良多。为了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起来,教师就需要从阅读教学资源着手,通过各种有效渠道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进一步明确读写一体化训练内容,让学生有条不紊地参与读写一体化实践。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展开对说明文的探究。教师也要提供说明文写作材料,如典型范文、各种数据素材、实际案例等,让学生结合阅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写作练习。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花是怎样的呢?它们身上藏着哪些奥秘?今天让我们走进《花钟》这篇说明文,在读写一体化的学习实践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吧!”教师明确这次的训练内容是要理解说明文讲了什么内容,并能够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篇介绍“瑞士花钟”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花钟,并做一个小的说明文写作练习。教师对学生说:“结合对花钟的描述,大家能不能介绍一个简单的事物呢?”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简单的说明文写作练习,初步掌握了相关写作技巧。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了花钟的图片,也系统讲解了课文中的字词知识,排除阅读障碍。然后,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不一样”,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在第2自然段中概括出:“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及昆虫活动实践有关。”接着,教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概括,并让学生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描写事物,从而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2.深入解析教材课文,课内文本转化为写作材料
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说明文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教师应深入解析教材,将课内说明文转化为写作材料。好的作文往往是热爱阅读的学生所写出的。教师要理解教材是最好的学习材料,先让学生探究课文,再为学生提供拓展材料,重视教学中的先后顺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挖掘课堂的可用资源,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能够在说明文阅读中不断积累,将阅读材料转化为写作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详细分析课文的组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写作灵感和素材,进而在读写结合中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的教学中,教师就思考如何将《赵州桥》这篇课文转化为写作材料,进而开展读写一体化实践。教师先是带着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进一步思考赵州桥为什么屹立千年不倒?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教师开展了“寻访身边石拱桥”的活动,对学生说:“我们身边的石桥也有很多,它们虽然没有赵州桥那么有名,但是它们的文化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教师开展了一个项目写作活动,让学生结合网络资料来写一篇有关“桥”的说明文,并运用《赵州桥》中的说明步骤,交代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外形特点,进一步在写作实践中形成文化自信意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也设计了写作小活动:“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世界闻名、雄伟、创举、坚固、美观’这几个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通过这样的文本转化,阅读和写作巧妙结合字一起,学生也自主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3.巧妙设计任务情境,促进语文说明文读写转化
情境是新《课标》的关键词,情境教学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任务在语文教学中也相当常见,可以起到驱动学生深入探究思考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说明文的真实性,进一步创设任务情境,从而为整个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提供具体的依托。读写一体化的实践需要重视读写之间的双向转化,搭建起“从读到写”和“从写到读”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写作方式,在写作中再次阅读。教师要从说明文出发,设计读写转化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思考该如何进行写作,进而使得整个课堂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从而实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目标。
另一方面,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教学情境的运用也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说明文写作的客观性写作思路,调转过于“自我”的思考方式。比如,同样是描绘一株植物,教师让学生从“生动”的角度来描写植物,一些学生就尝试将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到说明文上,一不小心用力过度,出现臆想下的夸张问题,比如“下雨天,向日葵大大的花盘被雨水打得快要抬不起头来”,本意是为了突出向日葵巨大的花盘,实际上却忽略了向日葵枝干巨大的支撑力并不会使它“抬不起头”,而通过适当的情境引入,学生便能够从现实场景中看到雨中坚挺的向日葵枝干,避免出现这种臆想下的错误描述。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太阳》的教学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初步培养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尝试使用本课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写法,完成小练笔,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然后,教师创设具体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说明文进行读写转化。教师创设了“科普讲解员”的情境,让学生们成为“小讲解员”,了解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清楚作者是“如何写的”。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中总结写法,设计了任务:“结合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想一想,作为一名科普讲解员,应该如何将太阳讲解明白呢?”学生提出:“可以运用多种说明、准确用词、趣味引入等写作方式。”然后,教师设计了“人类离不开太阳”的写作任务,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并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文内容,进一步在写作实践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4.强化学生读写技能,提高读写一体化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读写能力是提高读写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对于读写技能的解读,不应仅仅局限在对写作技巧的学习、字句用法的练习和对段落、词句的背诵上,还应该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从实际表达需求的角度正确看待读写技能学习。尤其是对说明文而言,大段大段的数字和内容罗列,很难让学生得到有效成长,甚至教师的教学思路会受限于教学内容而过于碎片化,看似涉及内容广泛,实则没有落到实处。
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读写一体化教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通过各种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而使得学生逐步形成读写一体化的意识,理解说明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说明文专项训练,为学生提供各种说明文范文,设计阅读理解题目,从而提高读写能力。教师也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说明一下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教师也可以开展仿写、续写等活动,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具体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够为学生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打好基础,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写作说明文时,比较难以理解和运用的点是“如何准确、客观地描述事物”,《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关于地球的外貌描写如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过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教师可以给出多个例句让学生对比,如:“在他们面前的地球水汽充盈,白色是云,蓝色是海,是一个飘着白色云雾的蓝色星球。”“在他们面前的是太阳系的第三颗星球,因为合适的太空距离,星球上有足够的液态和气态水,使得整个星球呈现蓝色和白色。”通过对比,学生们就能够明白说明文在客观事实与主观情感的平衡上是怎样运用的。
再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多种读写活动,开展读写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设计一个故宫一日游的方案,学生参与到实践中,默读与浏览、圈画关键词句、提取关键信息,进一步养成正确阅读说明文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做一次故宫专属家庭导游,选择家人喜欢的一个热门景点作讲解。你将为家人讲解哪一个景点?哪些材料能帮助你?”学生们总结各个材料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加以选择,进一步设计一个自己的故宫讲解说明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这种趣味化训练,学生们投入读写一体化实践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5.建立读写评价机制,检测学生说明文学习成果
评价是小学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一个总结和巩固环节。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阅读和写作活动更加需要全面评价,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读写一体化实践中的问题,在反思中提高阅读和写作效果。评价应涵盖多方面,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以及说明手法的运用等,这样才能全面评价学生,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使得评价更有说服力,促使学生消化吸收评价内容。教师也要创新评价方式,将自评和互评结合,将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结合,让学生可以在评价中收到更多有效的反馈。最后,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进一步设计“因人而已”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升学习说明文的信心。
综上所述,读写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明确的优势,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教师要从新《课标》出发,不断创新自己的说明文教学方式,依托读写一体化,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不断创新,真正意义上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读写相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建萍《小学语文中的说明文教学方法》,《家长》2024年第15期。
[2] 厉宇《理趣与智趣——小学说明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8期。
[3] 孙纯欢《步步为营,探究说明文阅读能力提升之法》,《小学生作文辅导》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