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语文理念下小古文类文体教学的育人策略探究
作者: 孙红摘 要:慢语文理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深度、广度和温度,提倡放慢教学节奏,给予学生更多感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本文基于慢语文理念,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从小古文类文体的教学特点出发,探寻有效的育人教学策略。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慢阅读、慢表达、慢积累、慢生长等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建议,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慢语文理念 小古文教学 育人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2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古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古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体验。慢语文理念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从慢语文理念的视角出发,探讨小古文类文体教学的育人策略。
一、引导慢阅读,深化文本理解
小古文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这是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在慢语文理念下,我们提倡慢阅读,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细细品味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创设与古文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将学生引领进入古文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氛围,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索欲望。以《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先播放一段悠扬的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韵味,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古朴清雅的音乐氛围。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想象,让他们将自己置身于古代的音乐场景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抚琴的伯牙或是倾听的子期,感受那琴声悠扬、情意深长的场景。通过想象与音乐的融合,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古文中的人物情感与音乐之美。这种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文文本,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对古文学习的兴趣。在情境中阅读,学生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古文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正是慢语文理念的生动体现,它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去细细品味古文,实现深度学习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2.注重细节品读,体会语言韵味
小古文以其语言的简练与韵味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每个字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在慢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指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深入品读每一字词,以探索其背后的丰富意蕴与细腻情感。以《两小儿辩日》为例,这篇小古文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两个孩子对太阳远近的争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文中的描述,如“日初出大如车盖”与“及其日中如探汤”,来感受古文语言的鲜活与形象。这两句描述不仅展示了太阳在不同时间段的形态变化,还通过比喻的手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太阳的视觉和感觉差异。“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句用“车盖”来比喻初升的太阳,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初升时硕大而壮观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及其日中如探汤”,则用“探汤”来比喻中午的太阳,展现了太阳在中午时分的炽热与强烈,使人仿佛能感受到那灼热的温度。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小古文语言的生动与形象,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和哲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升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力,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鼓励慢表达,培养思维逻辑
在慢语文理念下,我们鼓励学生慢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还能使他们的表达更加清晰、有条理。
1.开展课堂讨论,激发思维火花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深入且富有成效的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见解,进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并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以促进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以《学弈》的教学为例,该文通过描述两人同时学棋却取得不同成果的故事,阐释了专注与用心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巧妙地提出:“为什么两人同时学弈,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以此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应注重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如个人态度、学习方法、教师指导等多个层面。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还能在交流中学会相互尊重与理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应在讨论结束后进行适当的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明确观点,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讨论成果。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沟通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进行角色扮演,增强情感体验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沉浸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古文教学中具有显著效果。通过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并进行表演,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变化以及文本的深层含义。以《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展现儿童智慧和幽默的经典古文。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文中人物的智慧和风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杨氏子和孔君平,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准确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灵活运用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智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体验文中人物的思考和应对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角色扮演也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提升学习效果。
三、注重慢积累,夯实语文基础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慢语文理念下,我们强调学生要在日常学习中慢慢积累知识、方法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1.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表达
小古文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瑰宝和多样的表达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摘抄、背诵等有效手段,积累这些凝练而优美的语言材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自相矛盾》这篇小古文为例,其中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等经典句式,不仅结构简洁明了,而且富含深刻的哲理,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优秀语言资源。通过摘抄和背诵这样的句式,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其精妙的表达技巧,进而在日后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灵活运用,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此外,小古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独特表达方式,还能帮助学生拓宽语言视野,增强对中文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在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古典文化的韵味,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小古文中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的教学价值,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知识,从而为他们的语言能力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累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
小古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媒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精心讲解与适度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积累这些宝贵的文化知识,进而拓宽他们的文化认知视野。以《铁杵成针》这篇小古文为例,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如李白的故事,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更是理解传统文化、历史的窗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对文中提及的人物、事件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典故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这些文化知识的拓展,比如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化传统,或者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联解读,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文化知识体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小古文不再是枯燥难懂的古文篇章,而是一扇扇通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大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能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四、倡导慢生长,尊重发展规律
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在慢语文理念下,我们尊重这种规律并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1.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学习速度、独特的兴趣点和差异化的能力,这一事实要求教育必须尊重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慢生长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深刻理解并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付诸更多的关注、指导和帮助。在学业上,通过细致入微的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逐步构建起学习体系。同时,在心理层面,教师应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支持,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这种全方位的关注,旨在助力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实现学习成效的稳步提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设计更具拓展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引入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挑战的追求,还能有效防止因学习内容过于简单而引发的枯燥感。实施这种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贴合自身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学习轨迹上稳步前行。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能力
小古文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确保学生能够稳步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以此为基础来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这样的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能够逐步适应古文学习的要求,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实现自我提升。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简单的文本和设置基础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和理解小古文。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教师应适时增加文本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小古文的深刻理解和鉴赏能力,还能有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古文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
五、实践慢语文,多维度提升素养
除了课堂教学外,在慢语文理念下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多维度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1.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有效途径,更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升其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为了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优势,教师可以定期策划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通过集体阅读和个体阅读的结合,让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这样的分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应注重材料的经典性与适宜性。《世说新语》等经典古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是极佳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阅读这类古籍,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文化素养,还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珍视传统文化。
2.举办朗诵比赛和作文比赛等活动
朗诵与写作是语文实践能力的两大核心,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策划并举办朗诵比赛和作文比赛等活动,来点燃学生的参与激情,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朗诵比赛不仅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读出文字,更要求他们能够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意境。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提升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而作文比赛,则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全面考查。在构思、撰写文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创新思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来阐述主题,这无疑会促使他们创造性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这两类活动还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朗诵中,学生学会欣赏语言的韵律美;在写作中,他们学会捕捉生活的细节美。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慢语文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指导,在小古文类文体学科育人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引导慢阅读、鼓励慢表达、注重慢积累、倡导慢生长以及实践慢语文等具体做法,我们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慢语文理念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学生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兴华《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四法”策略探讨》,《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22期。
[2] 陈敏华、周凯迪、李婧《小径,通向花园——聚焦小古文教学》,《湖南教育》2022年第11期。
[3] 付丽《趣学古文,其乐无穷——小学小古文教学方法探究》,《湖南教育》2022年第11期。
[4] 汪静东《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创新小古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11期。
(孙红,1980年生,女,汉族,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慢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