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策略

作者: 黄少清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深入探讨如何借助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展古诗词教学,促使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文章通过剖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阐释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语文与音乐、美术、历史、科学等学科融合的视角,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跨学科融合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24

古诗词乃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它以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以及深邃的意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民族自豪感。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即跨学科融合教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有机融合,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解—背诵—默写”的教学模式,过度注重对古诗词的字面意思与语法结构的讲解,却忽视了对古诗词意境与情感的体悟。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学生兴趣不高

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较为晦涩难懂,加之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往往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许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古诗词,并未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价值。

(三)教学效果不理想

鉴于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学生兴趣不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背诵一些古诗词,但是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却较为肤浅,难以真正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二、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跨学科融合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有机融合,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与感悟古诗词,从而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可行性

1.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古诗词与音乐、美术、历史、科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古诗词中的韵律与节奏与音乐息息相关;古诗词中的意境与画面与美术有着相似之处;古诗词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古诗词中的自然现象与科学知识与科学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有机融合,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2.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现代教育技术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支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跨学科融合的策略

(一)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策略

1.配乐朗诵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选取一些与古诗词意境相契合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通过配乐朗诵,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例如,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节奏舒缓、旋律悠扬且带有乡村田园风格的古典音乐。当音乐响起,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宁静的乡村夜晚,明月高悬、清风拂面、蝉鸣阵阵、蛙声一片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然后让学生们伴随着音乐进行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们能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描绘的那种静谧、祥和的乡村夜景,以及词人在这种环境下的愉悦心情。通过配乐朗诵,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能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歌曲演唱

将古诗词改编成歌曲,让学生进行演唱。通过歌曲演唱,学生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词,提高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将《清平乐·村居》改编成一首简单易唱的歌曲。比如,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几句的节奏稍作改编,使其更符合歌曲的韵律。在课堂上,教师先带领学生熟悉改编后的歌曲旋律,然后让学生跟着旋律进行演唱。学生们在欢快的演唱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词,对词中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场景,如低矮的茅屋、青青的草地、白发的翁媪等形象形成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音乐欣赏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古诗词意境相符合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通过音乐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提升审美能力。在教学《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时,虽然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古诗词,但其中蕴含的知音文化与音乐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古典名曲,如《高山流水》让学生进行欣赏。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先向学生简要介绍《伯牙鼓琴》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然后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高山的巍峨、流水的奔腾,以及音乐中蕴含的那种知音难觅的情感。通过音乐欣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伯牙鼓琴》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古诗词与美术的融合策略

1.诗配画

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将古诗词中的意境与画面用画笔表现出来。通过诗配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学习《山居秋暝》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学生们可以先理解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画笔将其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可能会画出一座幽静的空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刚刚下过雨,山间云雾缭绕;一轮明月高悬在天空,透过松林洒下斑驳的月光;山涧中清泉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头清晰可见。通过诗配画的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和画面,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美术欣赏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古诗词意境相符合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通过美术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江南春》意境相符合的美术作品,如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让学生进行欣赏。这些山水画中可能有江南的水乡景色,如古老的寺庙、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绿树成荫的河岸等元素,与诗歌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描绘的江南春景相呼应。学生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手工制作

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手工制作,如制作古诗词手抄报、古诗词书签等。通过手工制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内容与文化内涵,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习《凉州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古诗词手抄报。学生们可以在手抄报上写下《凉州词》的诗句,并且用彩色铅笔或水彩笔绘制出与诗词内容相关的画面,如边塞的城墙、烽火台、沙漠、胡杨等。同时,还可以在手抄报上添加一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等文字内容。通过制作手抄报,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凉州词》的内容和文化内涵,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古诗词与历史的融合策略

1.了解历史背景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价值。在教学《示儿》时,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诗人陆游一生都渴望收复失地,但直到临终前仍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陆游写下了《示儿》这首绝笔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沉情感,以及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2.历史故事讲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向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解《石灰吟》时,教师结合诗词的内容,向学生讲解于谦的生平事迹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于谦是明朝的一位忠臣,他为官清廉,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面对外敌入侵和内部叛乱时,于谦挺身而出,率领军队保卫国家。他的一生就像石灰一样,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考验,但始终保持着清白和正直。通过这些历史故事,学生们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表达的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3.历史人物介绍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等。通过历史人物介绍,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在教授《出塞》时,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以及诗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如飞将军李广等。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善于描写边塞的风光和将士们的生活。飞将军李广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名将,他英勇善战,威震边疆,深受人民的爱戴。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四)语文与科学的融合

1.自然现象解释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向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是怎么形成的。通过自然现象解释,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科学知识。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结合诗词的内容,向学生解释“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紫烟”的形成原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上云雾缭绕,水汽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会呈现出紫色的光芒,这就是“紫烟”的形成原因。同时,还可以向学生解释瀑布的形成原理。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解释,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同时也能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

2.科学实验演示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内容,进行一些科学实验演示,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植物生长原理等。通过科学实验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科学知识。在讲解《草》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个关于植物生长的科学实验演示。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种子、土壤、花盆等材料,让学生亲自参与种植过程。在种植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解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然后,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生长过程,让他们了解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所蕴含的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通过科学实验演示,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诗词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强化对诗词的理解。

3.科学知识拓展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向学生拓展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瀑布形成原理等。通过科学知识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科学知识。在学习《望天门山》时,教师可以结合诗词的内容,向学生拓展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天门山的地质构造、长江的水系特点等。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天门山的独特地貌,让学生了解到天门山是由于地质运动而形成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长江的水系分布、水流特点等知识。通过科学知识拓展,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明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教育探索》2023年第5期。

[2] 李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32期。

[3] 张悦《如何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第28期。

(黄少清,1973年生,女,汉族,福建泉州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