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现代化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 章黎摘 要:部编版教材作为当前小学语文通用教材之一,含有丰富的语文要素。当前一线教师对语文要素的探讨更加深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为达成现代化课堂教学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以语文要素概述为切入点,探讨了单元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局限性,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现代化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语文要素 小学语文 现代化课堂 教学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30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要素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基础。基于语文要素来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构建现代化课堂,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具成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文要素概述
语文要素指的是构成语文学习的基本元素,覆盖了语文学习的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积累字词句、掌握语法规则、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等,各个要素之间都存在关联性,在其共同作用下才形成语文学习核心体系。语文要素可以被视为贯穿教科书的明确线索,特别是在统编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具有特定方向,无论是在单元导入页面、汉语花园的“交流平台”栏,还是在单词与短语使用模块中,都蕴含丰富的语文要素,从而可实现单元语文要素的真正落地。
语文要素清晰指明了单元学习的重点,有助于教师更加准确地解读单元内容以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防止出现偏离教学目标这一不良状况。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妥善处理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模糊化、培养体系不够清晰等问题。教师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通过理清语文要素和单元以及课文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更加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层递性与整组性特征突出,符合现代化课堂设计的要求。
二、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语文要素有着十分突出的优势作用,当前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从其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对语文要素的研究与应用还未做到全面化,理论和实际教学仍存在隔阂,尚未做到真正落地,与小学语文教学本质有出入。
其二,针对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较少,不具备整体视域下的统整教学,虽然也具备了一定的大单元教学意识,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各个教学单元仍呈现出相对隔绝的状态。
其三,语文要素被过度焦点化,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开始朝着功利化、机械化与唯要素化趋势发展,大大脱离了语文本色。
三、以语文要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现代化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1.严格遵守设计准则要求
以语文要素为基本导向来进行小学语文现代化课堂教学设计,其首要策略应当集中在严格遵守设计准则要求,由此保障单元教学整体实施成效。
其一,整体性准则。教学设计要针对和语文知识具有紧密联系的多方能力来组建纵向序列结构,以社会信息与语文知识实践应用构建横向序列结构,将两种结构相互统一,也就是整体性准则要求。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内容时,应当以整体作为出发点,更加深层次地探索研究语文要素,将教学资源打破重构、整合与融通,重视统编版教材中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借助单元合力来推动知识结构化,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学习任务合乎学生认知规律,进而将教学目标落地。
其二,情境性准则。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教学从学生的真实活动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性和多样化的阅读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根据学生语言素养水平来安排教学任务,教材应保持情景化原则不动摇,对统编版课本的每一单元导读页中包含的语言要点加以抽象化描述,使之转化成学习者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三,联结性准则。纵观统编版教材实际内容,在单元之间以及单元的课文之间具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在进行现代化课堂设计时应落实联结思想;明确语文元素在课程中的价值;协调好单元共性和课文独特性之间的关联;通过序列化构造课程中每一个模块的基本元素;统筹规划课程训练的知识任务体系坐标轴,水平方向为课文知识点的并联连接,而垂直方向则为单元知识点的串联递进。经过一定时间可形成兼具开放化与完备化特征的教学系统,带领学生有序勾连学习任务。
2.组织构建语用型课堂
为了保证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合理化,避免出现过度焦点化现象,实现语文本色回归目标,课堂教学应更具突出的现代化特征。此课堂以“语用”理念为指导,课堂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阶段关于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化,存在着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拓展、“对话”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多元化主张。以语文要素为核心,更加全面化与系统化地研究统编版教材中所包含的语用素材以及课堂教学想真正实现的语用目的,促使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可通过教师所设计的互动内容来做到有效“对话”。组织构建语用型课堂可采取多种方式,以童话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借助于网络新词语所具有的语用价值来探索教学路径、通过生本理念来重新构建语用教学。上述策略都是依据索绪尔语言言语分立学说,对语言运用与训练予以充分重视,以部编版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来构建语用型课堂,应当以“言意互转”作为基本教学途径,重新解构在大单元视角下的语文要素,并且有计划地将其落实在课堂教学当中,使语文课堂更具序列化与系统化特征,有机融合语文要素和语用学理,做到语文要素的真正落地,打造出崭新的语用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现代化课堂教学,还应当将语文要素运用落实在提升阅读思维能力层面。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的阅读教学设计,实质目标是为了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在设计阅读课堂内容时,需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认知不够成熟这一规律,选择生动化与有趣化的开场导入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与目光牢牢锁定在课堂上,所应用的引导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来设定开放式问题、具有思考引导性的图片以及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等。同时,教师所设计的阅读任务要多元化。阅读任务可以包括各种类型,如填空、关键字注释、配对和链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阅读任务。此外,在设计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需求,设定满足各级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
在阅读教学素材的选择过程中,应基于统编版教材内容来配合使用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及丰富的文本题材,前者包括但不限于童话故事、名人传记等,后者可涵盖文学、历史、地理、科普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情感认知、道德品质以及情操,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阅读素材不可与统编版教材内容相脱离,否则会造成阅读教学缺乏连贯性与渐进性。
另外,对于语文要素的剖析需更加深入,包括文字、语言、情感以及修辞等方面的要素,教师要带领学生一同剖析文本,可站在多个角度与层面上来理解文本,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本敏感度。教师还要合理化利用带有思考启发式的提问手段,强化学生的思考、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与创造能力。
4.善于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
为了在小学语文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将语文要素的育人功能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教师在设计时还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助力。教师应立足于统编版教材与学生学情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中国神话单元,教师在设计此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动画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直观,体会到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设计《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时,还可配合播放一些壮阔的音乐,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塑造出盘古伟岸的英雄形象。而在《精卫填海》的设计中,教师则可带领学生开展向水瓶中投放石子的实验,每1.5L的水瓶要用多少石子与贝壳才可填满,由此让学生联想到精卫填海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从教材进一步向外延伸,构建出趣味性课堂,将静止化的语文要素向动态化转变,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实现知识巩固与内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语文核心能力的增强。
5.以问题搭建融合教学方式
课后问题是统编版教材中的单元模块之一,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可能蕴含在其中。教师在课题教学设计期间可深层次地理解教材课后习题的编排意图,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此方面内容来设计学习任务,将相关知识点与能力点深入浅出地嵌入其中,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学习支架,一方面可达成深度融合语文要素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学策略落地,单元教学更具成效,从原本的直线式向交互式与立体式转变。以课后问题为切入点,遵循整体与部分兼具准则,构建主题学习场景,应用比较、归纳、联结等多种教学策略与方法,妥善处理好如何教这一问题。
其一,比较策略,教师充分挖掘单元内每篇课文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带领学生站在多角度与多层次比较阅读,有助于将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以统编版教材的《父爱之舟》与《慈母情深》这两篇课文为例,教师可通过提取课后问题中的语文要素来设计课前导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可设计为:上述两篇课文都具体描写了何种场景,同学们是否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其罗列出来。学生在实际对比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前者的场景更加分散化且有着较大的时间跨度,后者的场景联结更为紧密化,是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由此,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场景应用方法的异同以及实践路径。
其二,联结策略,是通过勾连整合知识,促使信息源形成完整网络,采取此策略进行基于语文要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在单位时间内融合同一主题或作者文章,将课后阅读链接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结,发挥拓展阅读的作用。
其三,归纳策略,教师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以此加深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性并掌握归纳表达方法。选择此策略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法,给予其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合作讨论空间。总体来说,借助于课后问题搭建,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汇集整合教材中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能够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体系,认知结构的链条化特征尤为突出。
6.深化落实多种教学评价方式
基于语文要素的现代化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当忽视教学评价方面,要落实多种方式的教学评价。
其一,针对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能够掌握其他类型课文的学习方法,当学生能够掌握教材知识迁移方法,也就逐渐具备了课外学习资源迁移能力。以阅读教学为例,进行第一篇课文阅读教学时可采取认知阅读策略,第二篇则转化成应用阅读策略,这是由统编版教材单元中课文的递进性特征所决定的,以层级性的阅读策略来设置多种分工,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更加显著。教师要从原有的碎片化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中突破出来,应当把统编版教材看作一种高效的教学资源,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与方法。
其二,针对学习结果的教学评价,其隶属于综合性评价范畴,能够检验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小学语文现代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摆脱原本单纯知识解析模式的限制,更加注重开发学生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来掌握相关方法以及形成阅读能力,之后可迁移到其他体裁的阅读中。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兼具多方面的能力,才可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基于语文要素的教学评价并非只是简单地看重最后成果,而是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方法掌握、知识应用以及素养形成。
综上所述,以语文要素为中心开展小学语文现代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当围绕组织构建语用型课堂、严格遵守设计准则要求、提升阅读思维能力、善于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以问题搭建融合教学方式以及深化落实多方式教学评价等进行,由此做到语文要素的真正落地,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有力支持,促使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丽琴《聚焦单元要素建设高效课堂——目标导向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天津教育》2024年第21期。
[2] 陆彦蓉《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2024年第三届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际交流协会2024年。
[3] 林艺萍《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4] 韩效伟《如何营造趣味盎然的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要素探索》,《新课程》2021年第15期。
[5] 吴华娟《小学语文课堂板书改进策略》,《课外语文》2020年第3期。
(章黎,1988年生,女,江苏南京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学会“十四·五”一般规划课题:“教智融合背景下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的语用型课堂建构”的研究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