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德育“互助共生”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作者: 王雅芳

摘 要:“互助共生”是教育领域近十几年来非常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构建“互助共生”高效课堂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分享、交流和实践的机会,达到突出德育知识真谛,升华德育主题思想的目的。构建小学德育“互助共生”高效课堂,教师要做到大胆放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自由交流,挖掘德育内涵;深化互助,设计合作作业;多元评价,客观评价学生,从而确保课堂氛围和谐活泼,课堂知识丰富,德育内涵立体,教学效果高质高效。

关键词:小学德育 “互助共生”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5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五育发展”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构建出“互助共生”课堂有助于学生实现共同成长和个性发展,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互助共生”高效课堂的概念,接着论述了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小学德育“互助共生”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互助共生”高效课堂的概念

“互助”是指彼此帮助,相辅相成,在特定的环境中,各构成要素对彼此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共生”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是指多个物种和谐生活的状态。“互助共生”高效课堂是指将由学生、教师、课程、环境、技术等因子共同组成的课堂视作一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构成因子既相互联系、相互扶持,又能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各司其职;课堂氛围活泼友好,高度团结。在这样的互助共生课堂上,知识和经验能够实现充分碰撞,思想与方法可以实现深入交流,学生拥有更多的观摩、实践和体验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高效学习,共同发展。

二、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互助共生”教学应用的时间较短,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小学德育课程地位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部分教师认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在于成绩分数,因此在教学时更注重智育,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在部分小学院校中,德育只是一门辅助学科,教学时长相对较少,教学师资力量投入较低。不少教师不会花大量时间去精心设计教案,去认真挑选教学素材,去配合新《课标》来设计情境课堂,这导致德育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缺乏感染力。

第二,教学模式刻板单一。德育知识具有理论化、抽象性的特征,更多是对学生进行心灵思想的引导和熏陶。但小学生受年龄因素影响,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认知来获取知识。在目前的小学德育课堂上,很多教师没有贴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开展教学,较少使用生活化教学、互助共生、情境体验等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依旧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这导致德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出现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学生不能将学到的德育知识内化于心,外显于形。

第三,小学德育课堂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大部分学校都采用教师评价与成绩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品德与核心素养,德育评价缺乏量化指标;评价主体单一集中,难以真实反映出学生在品德、思想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流于形式,难以真正体现德育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德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小学德育“互助共生”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互助共生”高效课堂的教学主旨在于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变成“小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从同学身上获得学习灵感、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和思维创新能力,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构建“互助共生”高效课堂方面,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大胆放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互助共生”高效课堂的核心特点之一是教学要素与学习资源等能够灵活流通,自由碰撞,学生的想法、行为和观点能够得到有效表达和实践。因此,构建“互助共生”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要扮演引路人和辅助者的角色,将课堂时间和课堂话语权交还给学生,避免出现“教学一言堂”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给学生的话语权与课堂时间必须是有序且适度的,教师要在遵守课堂教学规则和框架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防止课堂出现混乱无序的情况。

在小学德育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德育知识的思想内涵,思考德育知识的现实规范,分析德育知识的价值意义,从而深刻了解学习德育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 “保护水资源”这一课,许多小学生都知道要保护水资源,但是脑海中只有这一句话,并没有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如同数学教学中,学生知道1+1=2,只是记住了这个算式,但不明白1+1为什么等于2。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将保护水资源这句话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正确启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课堂上,教师在介绍完水的功能价值、分布情况、保护水资源的日常措施等内容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引领学生去深刻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行为,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要求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彼此采访、合作探讨等方式来梳理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资源浪费行为,如道路水管破裂迟迟不修、洗脸时让水龙头一直放水、往清澈的河水中倒垃圾等。然后教师再借由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干涸的沙漠、龟裂的大地、非洲地区人民缺水的生活状态、农民伯伯遭遇干渴时渴求水的眼神等,让学生真实了解到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很多时候、很多环境是非常缺水的。这样学生会真正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含义,也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对自己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感到羞愧,进而深刻明白节约用水从日常点滴做起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发动学生一起来制作节约用水规范表,将那些健康的日常用水习惯填入表格,并让学生在表格上面签名,承诺遵守这些用水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彼此监督,互勉互励。这样的课堂教育可以将德育知识外显于形,如此德育才能真正发挥指导学生现实行为的作用。

2.自由交流,挖掘德育内涵

学生之间是存在主体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德育知识,对应的理解结果也是多元丰富、充满个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如果能够全面充分地了解他人对德育的认知和观点,就能够更立体、深刻、客观地了解德育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实现认知层面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学到的知识也会更准确、更丰富、更系统。因此,构建“互助共生”高效课堂要坚持民主、开放、自由的原则,要体现出“互助共生”课堂包容性大、自由度高、灵活性强的特征。

在具体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感受,尽量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和表达欲,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让课堂成为一个百花争艳、各抒己见的个性展示大舞台。如在教学《中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德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出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如:“行为规范有哪四大部分?”“中小学生守则有几条?具体的条例内容是怎样的?”“请说出十个文明礼貌用语。”“在升国旗时,我们应当怎样做?”“小明提醒小红捡起桌子下的垃圾,小红说小明多管闲事,小明一气之下打了小红,请问小明与小红谁对谁错?小明与小红的行为是不是文明行为?”这些问题从大到小,从泛化的守则到具体的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学生踊跃发言,彼此辩论,进而实现思维的和谐碰撞与内容的深度挖掘。经过自由交流以后,学生就会清楚中小学生守则的宏观要求与现实规范,能准确判断出哪些日常行为是文明规范的,哪些行为是违反准则的;学生能积累更多的文明用语,能了解遵守校园秩序的意义……这样活泼自由的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视角看事物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刻挖掘德育知识的内涵,从而深入了解德育的功能和形态,进而增强学生对德育的认同。

3.深化互助,设计合作作业

“互助共生”高效课堂除了要深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外,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互助意识和学习取经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学习彼此的优点,获得实用的经验,分享彼此的成就。因此,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教学”热情,让学生尝试角色互换,积极扮演“小教师”的角色。教师要通过设计小组作业、班级作业、综合作业等方式将学生凝聚在一起,引领学生团结一心,齐齐发力,完成作业,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积累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依旧以“保护水资源”为例,教师设计出需要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合作作业。如:“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每天浪费一杯水(一杯水275ml),全班同学一天会浪费多少水?”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6人为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为学生提供一些量杯、水桶、矿泉水瓶子等工具,要求各小组通力合作,各显神通,快速计算出答案。为了完成这个作业,小组成员必须要做到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如某位小组成员要去上网查阅一吨水的均价,某位小组成员要计算出6人浪费的水有多少升,换算成吨是多少,不懂得如何计算的学员要去询问组长的计算思路,想要直观了解小组每天浪费多少水的组员要去用量杯测量并将水倒入水桶中……这个作业的答案有多种计算思路,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计算;数学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来慢慢实践,每次用量杯量275ml的水,连续量6次,就可以得到各小组每天浪费的水量,即1.65L,然后乘以班级小组的数量再换算成吨,最后乘以每吨水的单价就可以得出答案;聪明的小组还知道一瓶矿泉水是550ml,刚好等于两个组员每天浪费的水,一个小组就是3瓶,加起来同样是165L。这样的换算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知道浪费的水量究竟有多少。最后,教师再聚焦该作业来进行归纳和总结,告诉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式有很多种,学生们要善于彼此学习,善于转换思路,学会用迁移类比的方式去解决一些计算问题,以此培养自身的思维散发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再对德育主题进行升华,分析中国每天会因为浪费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倘若将这些损失的钱拿去修路、发展医疗事业、建学校,人民一定能享受到更多的服务保障。因此,珍惜水资源就是对社会做贡献,建设社会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这样的德育互助课堂必然会更具实效性。

4.多元评价,客观评价学生

只有对学生进行多元、全面、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在德育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且以此为依据来对德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在“互助共生”高效课堂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检验,将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学生德育水平的标尺,切实做到肯定学生的德育成就,指出学生的德育缺陷。

具体来说,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了解各方主体对学生的态度和看法,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德育行为和日常表现,然后注重教师的客观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结果。多元的评价主体,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精准地认识自我,也有助于德育管理者在学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德育评价要本着鼓励为主的原则,激励学生成长,不能在评价中挖苦讽刺学生。教师可以创设德育情境,通过引导学生互评、引导家长评价,多方面评价学生,多给学生积极鼓励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从德育评价中看到德育的力量。

此外,教师要设计出贴近现实的量化指标,从文明礼貌、学习态度、卫生习惯、秩序违规等多个角度切入,记录学生在这方面的优良表现和失德行为,根据学生每星期或每月在这几方面的良好表现次数或失德次数来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并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一定的奖励,同时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制定出针对性的德育管理计划表,推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落实德育行为,让德育焕发出真正活力。有形的量化指标可以起到约束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对自身进行审视,从而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明确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量化指标也是德育评价的“双刃剑”,教师要注重量化指标背后,也要有人文关怀,毕竟量化指标是“冷”的分数,而德育管理者是有温度的人。德育管理者要善于把有温度的德育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从小就铭记教育始终是有温度的。

综上所述,教育要注重各要素的协同和互补,既要从外部形成带动学生成长的拉力,又要从内部形成推动学生进步的推力。“互助共生”正是这种内部推力的体现,其将课堂比喻成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处于该生态体系中的学生能够影响彼此的成长,推动彼此的进步,从对方身上学到优秀的经验与实用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打造“互助共生”式德育课堂的价值,秉持开放、民主、自由、探究、合作等原则来构建高效德育课堂,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将德育知识显性化,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友水《还给学生一片互助生长天空——论小学德育“互助共生”高效课堂的构建》,《学苑教育》2022年第3期。

[2] 曹莉《小学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及对策》,《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21期。

[3] 郎媛《新时期小学德育现状及其策略研究》,《名师在线》2022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