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作者: 娄凌翔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阶段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首先阐述了初中教学管理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关键作用;随后解释了思政教育的概念、基本内涵以及目标,强调了思政教育在塑造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协同育人模式的策略,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强调了对协同育人模式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必要性。
关键词:初中教育管理 思政教育 协同育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61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也要注重他们的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协同育人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教育教学管理关注的是如何使教育活动更有效、更高效,它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规划、实施和评价。思政教育则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过去我们常常将两者分开来看,教育教学管理关注的是教育的形式,而思政教育关注的是教育的内容。但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实践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需要协同,共同推动学生的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尝试呼之欲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育环境和完善教育制度等方式实现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
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特点与挑战
1.教育教学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育教学管理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涵盖了在教育教学中用于改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的系列活动。它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协调和优化教育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管理涉及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评估方式、教师培训、学生辅导、教学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精心设计教学计划,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使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此外,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总之,教育教学管理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加大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力度,以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2.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开始显现,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是初中教学管理中的一大挑战。同时,初中生的思维逐渐独立,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教师也要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他们深化对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等领域的理解,同时兼顾他们的学科知识学习。
教学管理和思政教育虽然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在具体实施中可能会涉及不同的教师、课程和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使得教学管理和思政教育能够协同推进,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此外,传统的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学科知识的讲解,而思政教育则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如何建立一个既能评价学生学科知识学习,又能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虽然这些技术为教育带来无数新的机会,但同时也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新技术,以提升教学效率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如何满足这些多元化的需求,提供包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同样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挑战。此外,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何提供有效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总而言之,这些挑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答案,以推动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二、思政教育的意义与目标
1.思政教育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思政教育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措施,培养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的公民。
思政教育关注的核心是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的基本规则和义务,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其次,思政教育强调法治精神,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尊重和遵守法律,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同时,思政教育关注公民的权利和责任,通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容忽视的是,思政教育强调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理解国家的发展需要,成为具有爱国情怀和国家观念的公民。总之,思政教育是一种全面、深入、系统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2.思政教育的目标
初中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及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和理想。其次,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热爱祖国,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对于社会责任而言,思政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了解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懂得尊重和遵守社会规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思政教育不仅关注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也关注他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之,初中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及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将成为具备积极思维、高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策略
1.丰富管理内容,融入现代教育思想
为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教师一方面需要整合课程内容,将思政教育与各个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得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程,而是贯穿于历史、文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构建出跨学科的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利用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现代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体验思政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该体系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仍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专门的思政教育培训,引导他们全面实施思政教育,提升其教育能力。为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思政教育,我们需要创新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主题班会、主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此外,我们要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加强沟通,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方式,从而使思政教育得到有效实施和推广。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
管理模式的创新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管理体系,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尝试引入项目式、问题式等参与性强、效果好的管理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参与到管理中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性。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是学生个性和能力得以充分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学管理者应尽力营造一个公正、公平、民主、和谐的管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自我表达、积极参与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思政教育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强化,意味着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明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平台。通过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环节中都能接触到并受到思政教育。上述策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管理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思政教育的深入进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3.打造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平台
打造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平台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策略。这一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也能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建设一个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平台,可以包括课程资源库、教学活动库、评价系统、教师发展系统等模块,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与知识间要融会贯通,可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各个学科课程中,形成跨学科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各个学科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思政教育。其次,单纯的传授知识是枯燥无味的,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学术研讨等,使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此外,建立包括思政素质在内的全面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学科知识技能等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需要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源,如教师培训、教师研讨、教师研究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教育能力。
4.组建专业化教学管理团队,提升管理者的思政素养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中,组建专业化的教学管理团队,提升管理者的思政素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组建专业化教学管理团队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和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专业人员;不仅需要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巧有深入理解,同时也要具备深厚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同时,管理者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负责学生的思政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他们需要有较高的思政素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行深入理解,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高度重视,对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有明确的认识,对时代精神有深刻的把握。
教学管理团队的组建更依赖于持续的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通过举办专门的教学管理和思政教育培训,帮助管理者提升其管理技能和思政教育水平。此外,提供各种教师发展机会,如教研活动、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来促进管理者的持续发展。此外,学校需要提供一个公正、公平、开放、透明的教学管理环境,让管理者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和才能,实现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
随着我们进入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持续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协同育人策略。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还是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协同育人模式都展现出了极大的潜力和价值。然而,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教学模式,使其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未来,我们将以更为开放的视野,更为务实的态度,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以期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郜飞、王英姿《建筑学专业“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教学实践探究》,《当代教研论丛》2023年第3期。
[2] 江玲《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实践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探索——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年第9期。
[3] 余勇、杨俊《“协同育人”视角下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教育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21年第15期。
[4] 屈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金融理论与教学》2022年第6期。
[5] 王伟《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方法探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