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的研究
作者: 王飞摘 要: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德育工作,学校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各种方式,其中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旨在通过开发和实践特色化、个性化的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品德、礼仪、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发展。本文以《祖国在我心中——学校特色升旗仪式》《文明礼仪》《每周中国,名曲欣赏》和《校园“火文化”主题活动中的德育实践》四本校本教材为例,探讨校本教材在德育中的应用价值,并着重讨论如何将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落地实施。
关键词:校本德育课程 课程开发 价值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63
为提升德育教学的成效,学校需要根据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德育素质和道德品质,制定相应的德育课程目标和内容。在确定德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校特色和实际情况的德育课程体系,包括德育课程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框架和课程内容体系等。为此,需要明确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总结开发思路,并制定对应的开发措施,最终确定开发措施,以保证德育课程对学生个人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一、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而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一种德育课程体系。相比于传统的德育课程,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校的教育目标。
在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育目标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从而确定适合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在设计和开发德育课程体系时,学校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等因素,以及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因素,打造出一个真正适合学校和学生的德育课程体系。
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还能够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在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需要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实际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的思路
1.结合学校特点和需求
第一步,学校需要针对学校的文化、历史和特色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学校的文化、历史和特色是学校的独特标识,也是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学校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历史传承和特色优势,从而确定德育课程体系的方向和内容。
第二步,学校需要了解本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现状,这是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学校需要分析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三步,学校需要明确教育目标和需求,这是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育素养的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和需求,才能够打造出一个真正适合学校和学生的德育课程体系。
第四步,学校需要根据以上分析和认识,制定具体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应该紧密结合学校的文化、历史和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实际能力,同时兼顾学校的教育目标和需求。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应该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同时还需要考虑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进。
因此,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学校遵循以上思路和方法,从本校的文化、历史和特色、德育工作的基础和现状、教育目标和需求等方面入手,制定具体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打造出一个适合本校学生的德育课程体系,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2.定义核心价值观
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制定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学校应该明确自身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制定出一套符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目标的核心价值观。这样可以为德育提供一个统一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同时,学校应该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为此,应当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这也是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如诚实守信、勤奋刻苦、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这样可以为德育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应具备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制定德育的内容和方向。学校可以从课程设置、活动安排、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体系。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和系统性,将德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学生成长的有力支撑。
3.保证教育衔接及连贯性
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德育框架是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个框架应该包括各个年级的德育目标、重点内容和评价标准,确保每个年级的德育实现有机衔接。
首先,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德育框架需要确定各个年级的德育目标。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目标,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德育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既符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也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这样可以为德育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德育框架需要确定各个年级的德育重点内容。学校应该根据各个年级的德育目标,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德育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包括德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如人际关系、情感管理、道德修养等。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和系统性,将德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
三、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的措施
1.以学校特色为基础,完善德育的实践过程
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为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而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一种德育课程体系。根据学校的文化、历史和特色,学校需要制定具体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同时还需要考虑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进。
例如,在《祖国在我心中——学校特色升旗仪式》的课程设计中,为了保证课程符合学校的德育需要,应根据升旗仪式的主题思想和操作要求,制定详细的规范,包括升旗流程、班级队列要求、《国旗法》普及教育等方面,确保升旗仪式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并根据升旗仪式的主题思想和特色,制定升旗仪式主持词,让学生在升旗仪式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学校还需要配合课程内容,建设符合升旗仪式标准的升旗场地,让学生在升旗仪式中感受到庄严和肃穆。
又如,在《文明礼仪》的教学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不同的社交场合,制定学生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和学校礼仪等方面的礼仪规范,配合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模拟演练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在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建设礼仪文化展示区,展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现代礼仪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再如,《每周中国,名曲欣赏》的教学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音乐素养,制定名曲欣赏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和力量。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名曲欣赏教育活动,如音乐会、音乐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艺术和魅力。建设音乐教室和音乐资源库,提供优质的音乐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此外,以《校园“火文化”主题活动中的德育实践》为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方向,制定主题活动方案,包括德育节、体育节、艺术节、实践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方面,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受到德育。且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比赛、展览、演讲等;并建设符合主题活动需求的场地和资源库,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场地,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力量。
2.加强价值观的落地,打造符合学校需求的德育体系
学校应该明确自身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制定出一套符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目标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做法上,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如诚实守信、勤奋刻苦、尊重他人、关爱环境等。这样可以为德育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应具备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制定德育的内容和方向,学校可以从课程设置、活动安排、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体系。例如,学校将德育融入升旗仪式、礼仪教育、音乐欣赏、主题活动等方面,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德育的力量和价值。而在构建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和系统性,将德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德育成为学生成长的有力支撑。例如,学校通过德育节、体育节、艺术节、实践节、读书节、科技节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3.结合阶段性目标和评价标准,构建阶段性教育课程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目标,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德育目标。初中和小学,可以将德育目标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到三年级,四年级到六年级,以及初中阶段。对于每个阶段,学校应该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德育目标。例如一年级到三年级,课程开发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学校生活为主,课程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和行为规范,如懂得感恩、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并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发现和掌握知识。四年级到六年级,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合作为主。教学重点集中在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如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等方面。教师的教育工作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如了解社会、尊重他人、关心环境等。初中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创新发展等,教学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如团队协作、组织管理、领导沟通等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如了解社会、拓宽视野、规划未来的能力。
根据各个年级的德育目标,学校要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德育重点内容,制定德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德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确保德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学校还应该根据各个年级的德育目标和重点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德育评价标准。例如,在升旗仪式的教育中,可以制定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升旗仪式的评价标准,如升旗仪式的流程是否规范、班级队列是否整齐、主持词是否恰当等;在文明礼仪教育中,可以制定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礼仪的评价标准,如学生是否懂得礼仪、是否尊重他人、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举止等;在名曲欣赏教育中,可以制定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音乐的评价标准,如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是否能够正确运用音乐的基本知识等;在校园“火文化”主题活动的德育实践中,可以制定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实践能力、读书能力、科技能力等的评价标准。
总之,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设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可以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通过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体系之前,学校需要明确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明确所要培养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向和重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德育工作的需求,制定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包括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并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师资、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确保德育课程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和有效实施。总之,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郭淑珺《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家长》2022年第10期。
[2] 张召永《主题活动型德育一体化课程的构建》,《江苏教育》2022年第31期。
[3] 曹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初探》,《中小学班主任》2022年第22期。
[4] 缪剑峰《条件性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偏差与匡正》,《福建教育》2022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