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新困境及对策
作者: 殷国栋摘 要:新《课标》正式出台,标志着高中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新阶段、新时代。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当前教师要针对语文教学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改革和探索,有效渗透思政元素,正确而适时地开展课程思政,还要树立“大语文”观,内外兼修推进语文人文化建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同时更要与时俱进,适应网络时代需要,提升语文的鲜活度和生命力,从而多管齐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 语文 课程思政 传统文化 新媒体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41
语文新《课标》的出台,在肯定公共基础课,继续强调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基本特点的同时,更加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科核心素养。对照要求,当前语文教学在以下三个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新《课标》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三个新困境
(一)当前语文课程思政渗透的不成熟
语文是一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但考察实际,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渗透却存在许多乱象,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三种突出表现:
1.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滥用
由于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有关课程与思政融合的理解和实践表现不同,不能正确把握两者的主副关系,针对蕴含丰厚思政元素的课文,有的教师牵强附会,随意拓展内涵和外延,将思政因素随意扩大,混淆课文主题,以偏概全,本末倒置,课堂出现严重错位。结果,语文课成了变形的思政课,忽略了语文的本质特点。
2.思政渗透与教学主旨脱节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对“思政”内容把握不准,担心出现导向错误,因而选择无视语文课程思政,仍是拼音认字读课文,分层分段抓中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难以深刻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把丰厚的语文课程,狭隘地解剖成了浅尝辄止的字词课和阅读理解课,丧失了开展思政渗透的绝佳阵地。
3.思政渗透中学生专业的缺位
高中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就有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拓宽产业文化视野,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从而实现“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的课程目标。但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在引入思政教育元素后,往往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无视不同专业学生,开展“躺平式”和“万金油”教学,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无所依托,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化存在偏失
由于高中生整体文化素质偏弱,教师要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细节”,培育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三个问题。
1.师生和学校方面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受到生源结构的制约,职业学校学生存在厌学现象,“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学不懂”的学生较多,在公共基础课课堂上表现低迷,注意力不集中,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非常肤浅;其次是语文教师面对良莠不齐的学情,首先回避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讲授和系统普及,客观上削弱了语文人文性的属性;其次,聚焦学生未来实习和就业,放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再次,有的高中学校办学功利化,服务企业短视化,重技能实操,轻工匠精神塑造,重证书轻企业文化培育,对文化课改革缺乏应有的重视。
2.外来文化挤压了传统文化的阵地
在网络日渐发达的当下,外来文化泥沙俱下,其中的糟粕也影响到青少年学生,如对外来网络流行文化的盲目跟风,西方腐朽堕落文化渗透等,都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认为“国产”不时髦,不时尚,“传统”跟不上时代,披着多元外衣的消极颓废的外来文化,严重挤压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
3.全社会培育传统文化的合力尚未形成
目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还是在学校,主体仍是教师,着力点仍在课本,尚无形成社会有序参与、多力量协同培育的良好态势。西方不良文化的涌入对高中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高中语文新媒体引入重视程度不足
在网络新媒体环境背景下,有些高中学校在语文教学中仍闭门造车,对风起云涌的网络熟视无睹,冷若冰霜。
1.封闭教学导致高中语文缺乏生命力
许多教师习惯吃老本,几页PPT加1本教案就自我满足,习惯于程式化地对课文进行解读赏析,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本该面向鲜活生活,服务学生就业,涵养学生灵魂的高中语文课程,实际上却画地为牢,墨守成规,缺乏灵动的生命力和专业特性,课堂活力不足,教师孤芳自赏,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2.师生互联网思维的缺失
一是教师互联网教学理念落后。新媒体风起云涌,自媒体更是深入人心,但有的教师却无动于衷,缺乏足够的网络意识,难以利用网络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二是学生认知落伍。一方面高中生对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缺乏必要规划,有随遇而安的思想。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表层交际和娱乐游戏功用,没有将网络与自己的语文学习进行必要的嫁接和联系。
3.传统的考核评价形式单一落后
高中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仍旧单一落后,职业学校独有的灵活教学的能量没有释放出来。网络平台考核评价体系使用有限。学习通平台受限于学校网络覆盖和学生手机管理,无法长期高效使用,网络上海量的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小视频等内容,不能很好地为我所用,更不能有效引进如抖音、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丰富教学手段。
二、突破困境的对策
(一)多管齐下处理高中语文课程与思政渗透的三个关系
语文课程思政化教学指的是语文教师主动挖掘语文学科中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熏陶、引导。如何把握语文学科和思政渗透的关系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语文学科和思政渗透的本末位置是根本
由于语文课程是主体,思政渗透是辅助,因此,无论渗透什么内容,思政内容只能是通过文本的背景讲解、知识点补充、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辅助形式加以展现、渗透,不可本末倒置。在学习悼念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创立者马克思的悼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歌颂冀中平原游击队抗日斗争的小说《荷花淀》,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小说《哦,香雪》等课文时,语文教师就要针对这些蕴含丰厚思政元素的课文,在合适的授课节点恰当地渗透思政元素,开展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渗透教育,切实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落实语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紧扣专业和学情多层次进行思政渗透是关键
无论渗透什么思政内容,教师都要认识到职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这个基本特点,从而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渗透。一方面,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如: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通过渗透我国的汽车发展历程,通过相关文学作品加以延伸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本专业之美,树立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到高中学生大部分基础文化薄弱、文史底子欠缺的特殊学情,通过文学作品适时补充“四史”内容,借助经典的文学作品,实现润物无声的课程渗透。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将来实习就业方向不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三观”涵养和人文渗透时也应有所区别。
3.适时有效评价和灵活考核是有效保障
教师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的布置、卷面测试等环节,都可以适时地将“四史”内容有机融合予以反馈。还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如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主题演讲、主题班会、主题征文和主题舞台剧等,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灵活考评,继而实现高质量、递升式课程渗透效果。语文教师要将课程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主动链接起来,把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结合课本讲清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清楚复杂多元的现实和追求远大理想的联系。否则,语文课程就会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感受产生隔阂,满足不了他们探索真理、了解现实的强烈渴望。
(二)内外兼修深度推进高中语文人文化建设
1.挖掘课本,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是语文教师要借助教材文本,给学生提供文化记忆。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找到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将授课重点进行转变,注重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韩愈的《师说》就蕴含了我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会给学生提供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记忆。二是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先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了解“鸿门宴”的背景和楚汉相争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营造学习文化氛围,教师可以播放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阅读经典诗词,培育文化底蕴。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有的学生将荀子《劝学》中的部分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如“骐骥”与“驽马”,“蚯蚓”与“螃蟹”,以此表明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则分享了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宣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道义的推崇。
2.创新模式,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大胆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做到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学习通”平台互动、课本剧表演等方式开展教学,为学生创设高质量学习条件,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在讲解《荷花淀》时,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然后组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前将课件放送至“学习通”平台上,并充分阐释古人对“莲花”所赋予的特殊文化象征含义。学生通过角色分配,课堂表演,能够体验孙犁所刻画的抗战背景下解放区的女性,把握文中人物形象。
3.活动实践,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无缝链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暮春之初,在户外模拟曲水流觞,体悟《兰亭集序》中的少长咸集、高朋满座的那场雅会;还可因地制宜,带领不同专业的学生,领略不同种类的优秀地方民俗文化。以长治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元宵节,实地领略上党区“非遗”民间艺术“打铁花”的魅力;走进黎城县城感受民间手工技艺黎侯虎3000年的文化历史。教师要因地制宜,依托高中专业特质,借助特色语文活动,精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守护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三)与时俱进引入新媒体激发高中语文新活力
1.主动适应新媒体让阅读变得充盈
在学好课本内容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网络新媒体,开展“微阅读”。许多公众号和平台上都有大量的阅读资源,如读(听)“拆书稿”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中外经典,看“微头条”能够让学生学会怎样创作引人注目的作文开头,赏读“长网文”让学生揣摩文章写作结构,形成写作思维,学会引经据典,开阔眼界认知。
2.巧妙借助新媒体让写作文采飞扬
教师将新媒体巧妙引入写作教学,能让枯燥乏味的作文课堂文采飞扬。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微写作”的引入,就是语文主动对接新媒体的一次尝试。第一,教师可以引入课堂“微写作”,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教师可以编辑图文PPT及时反馈,赏析点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借鉴网上爆款网文,从而模仿写作“微头条”和网文。第二,教师可以创建个人公众号,将学生的日常课堂模范习作,借助图文工具,编辑成图文并茂的美文,发布到教师公众号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第三,教师要勇于改变过去对作文“眉批+旁批+总评”“保姆式”评语模式,大胆创新,释放网络活力,采用发微信朋友圈的方式,将公众号优秀习作或微作文发到朋友圈,让学生在朋友圈相互点赞、留言、点评,增强作文反馈效果。
3.尝试开发自媒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成长
自媒体创作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以所学专业为基础,帮助学生注册个人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甚至短视频、中视频抖音号、快手号、西瓜视频号等。通过寻找专业主题、收集学习素材、创作文案、拍摄视频、制作成品、编辑发布等,让学生的学习成效变成文字和视频作品,接受网络点评,从而收获成长。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就要着眼于学生的综合成长,着眼于未来社会需要,着眼于时代发展需要。一是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政渗透,这不仅不会削弱语文的特有属性,反而增加了其独特的育人功效,拓展了课文的内涵与外延。二是拓展高中语文的人文性,既弥补高中学生综合素养的缺失,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三是将新媒体引入高中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更加富有职业性、灵活性、创新性和生命力。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学校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紧扣课标,有立场、有方向,依托专业,秉承属性,瞄准未来,服务学生,把课程讲活,体现更大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丽娟《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知识文库》2018年第8期。
[2] 吴康平《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文化细节”的品味》,《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5期。
[3] 柏兴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新课程》2022年第44期。
[4] 潜海龙《教师要有一方“自留地”》,《中国教师报》2023年第3期。
(殷国栋,1979年生,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大学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写作、文学评论、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