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国学教育,创建校本特色

作者: 张丽梅

摘 要:国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精神力量,让他们了解我国的文化底蕴,学会理性地批判过去,并更好地去把握未来,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以新《课标》为背景,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为的是在教学工作中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国学教育 校本特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42

随着时代的潮流和变革的步伐持续推进,多元化的文化现象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涌现,语文这门学科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标》的引导下,中学阶段的语文国学教育应积极地发挥自身的特色,从不同的角度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强化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弘扬尊崇国学的精神,充分利用国学知识所蕴含的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驱使学生接受教育的燃料和源泉,在国学教育中,一些学生对国学表现出畏难情绪,甚至产生了反感,原因在于许多国学知识内容深奥,不易理解,不似白话文那般直白,使学生难以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越是对国学产生恐惧感就越是疏远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引入国学知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拉近学生与国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接受国学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当学习《史记》等国学内容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国学的动力与信心,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入国学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利用视频、音乐、图片等手段,吸引学生对国学内容的关注。《史记》分为五个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要部分。许多学生提及国学阅读时往往“退避三舍”,教师可以将国学知识进行有效转化,通过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史记》,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国学的世界,逐步培养对国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信息化的帮助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既可以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也有助于学生巩固对国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我探索发现国学的魅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乏味的国学课堂转化为自主探究的趣味学习,使国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分享在历史文化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收获,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给予适当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学知识,减轻教学压力。

教师须构建雅致的情境,引领学生逐步进入国学的领域。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导致学生远离国学知识,阻碍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因此,在现代信息科技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将国学知识以生动的视频、图片或音频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借助现代信息科技的优势寻求更丰富的国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知识和材料,有效扩充教学内容,深化对国学的理解,并从内心深处接受国学教育,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二、角色扮演,增强理解

在国学教育中,有些学生对于学习课文和理解其内涵仍有困难。有些学生甚至对主动阅读避而远之,也未积极投入到国学的学习中,即使是跟随导师的指导去研读,对国学文本的理解依然未能深入。角色扮演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多元角色,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切身体验文本的情境,经由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去探讨、分析知识,从而在扮演中习得国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使原有的让人感觉遥不可及的国学教育逐渐变得易于亲近,让学生能够在持续的学习与体悟中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以《鸿门宴》为例,本文主要阐述了项羽和刘邦在战胜秦朝后所组织的一场宴会。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引导学生自行进行文本解析,收集相关资料,科学分组,并让小组成员自发分配角色,共同创作剧本,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彩排并表演,每组的表演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演反馈进行总结,通过合作实现能力提升,通过演绎体验文言文,从国学人物的角度体会历史,将枯燥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形象的演绎,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学知识,实现对知识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在角色扮演法的使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参与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表演意识得到提升,在角色扮演中,他们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活跃课堂氛围。角色扮演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快速进入剧本之中,同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原著人物的个性与身份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加入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链接生活,融会贯通

生活作为人生发展的舞台,与脱离现实的理论学说和思想具有本质差别。为了使国学教育得以扎根发芽,并枝繁叶茂,我们需要将思想深深扎根在生活的肥沃土地之上。国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尽管它似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但国学知识可以超越时间、地域与文化的限制,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最真实的生活,能够引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感悟,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和思想维度。

以《赤壁赋》为例,苏轼遭遇的飞来横祸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面临接踵而至的困难,很多人可能会对人生感到绝望。然而,苏轼展现出了不屈的精神,他勇敢地面对挑战,将自己置身于大江之中,甚至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因此,在国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向苏轼学习,要相信人生充满了希望。相反,我们应该在遇到痛苦或不幸时,避免过于关注问题,这只会加剧痛苦。相反,我们应开阔我们的胸怀,结合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并让他们以苏轼为榜样,谈论他们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这些挑战。例如,在学习《陈情表》时,李密展示了真挚的感激报恩之情,这种情感打动了冷酷无情的晋武帝。这展现了人最基本、最纯朴、也是最高尚的情感——孝。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思考如何尊重、感恩和报答他们的父母,将“孝”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和发扬。

国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某些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在接触到国学的时候会感到陌生。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这些经典的国学知识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这种距离感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深入挖掘国学知识与我们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通过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活化,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国学知识,进而实现发展与进步。

四、读写结合,汲取营养

国学精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培养学生的品性素养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身为教育者,我们必须重视并深化国学教育,将课本知识与之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国学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阅读与写作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写作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许多学生对此心存畏惧,甚至有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写作的兴趣,题材单调浅显,语言表达空洞乏味,无法准确地表达内心所思所感。有些学生甚至不愿改正自己的习作。因此,在进行语文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开展读写并举的活动,将国学知识融入其中,从习作中汲取国学的精髓,使得习作教学与国学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学生提供持久的陪伴。

依照此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借助国学教育理念,以校服文化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学校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校服是学生和学校的标志,亦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规范校服穿着,犹如展示“流动中的文化”,能够丰富学校文化建设。校服文化无疑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校园文化及社会文明。美好的校园时光,铭记着青春,承载着梦想。校服作为学生的身份象征,是学生群体的标签,同时也是集体意识的外在表现。设计感十足的校服,能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适当的时间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引导他们遵守纪律,注意言行,维护学校形象,从而使德育水到渠成。在国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国学出发,用文字表达对校服的情感,以校服文化为出发点,学习古人优秀的写作风格,为自身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国学文化博大精深,教师需要精心研究国学文化,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多维度引导学生感受国学的美好。

在探讨国学这一领域时,我们的注意力会被其蕴含的深厚知识底蕴所吸引。在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研读中,我们应当引领学生们专注于精读那些经过历史考验的名段名句,以便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我们也必须帮助学生们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以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去写作。

此外,对于学生们而言,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切忌生硬地照搬他人的东西,或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反,我们应该借助深度理解的力量,以便帮助学生们消化和吸收经典作品的精髓,从而使他们真正从国学经典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将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写作素材,并在不断的内化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这样,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能够真正地运用他们积累的素材,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五、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在教学环节,教育者绝不应单凭课本知识来开展教学,还必须致力于建立知识连接,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在课堂内,教育者应教授国学,同时将教育逐步延伸至课堂外,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外阅读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习并研究国学经典,通过对课外知识的运用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进度相对应,可以请一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在国学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引导他们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思考,提高对国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本着对地域文化的尊重,我们积极策划学生的参观活动,包括参观本地的博物馆、艺术馆,以及参观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等。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并传承本地的历史文化,积极培养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我们还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深入挖掘每个节日及其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我们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节日相关的诗词和篇章,鼓励他们根据节日特点设计一些祝福语或海报,如在春节期间引导学生一起写春联,在元宵节时组织学生一起猜灯谜。我们致力于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有所思考和感悟,并能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通过课外知识的有效融入,教师以国学内容为线索,能够疏通文本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融入课内外知识,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着眼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了深化学生对国学的理解,我们要引导他们观看《百家讲坛》《中国好诗词》等节目,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会在班级中举办国学经典朗诵比赛,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结合自己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挑选适合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朗诵,让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感受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文化力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国学教育至关重要。国学教育的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学生学会多少汉字,背诵多少诗歌,书写多少精彩文章等方面,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经受民族精神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底蕴和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我们应积极推动国学校本课程的创新建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万红科《传承经典,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整合》,《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15期。

[2] 陈建玲《国学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天津教育》2022年第29期。

[3] 朱丽红《国学经典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天津教育》2022年第23期。

[4] 闻颖《融入国学经典 优化语文教学——国学经典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途径与策略研究》,《语文新读写》2021年第17期。

[5] 王丽丽《新课改背景下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高考》2021年第19期。

[6] 严兆海《初中语文国学经典教学之我见》,《青海教育》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