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标精准,策略有效
作者: 霍姗姗摘 要: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关乎整体阅读教学成果。教师需要做到目标精准、策略有效,深入分析基本学情和教情,主动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在教学目标的驱动下整合多种现代化的教学策略,实现协同发力,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上一个台阶。但是,传统的说教式阅读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课本中,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结合学情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并整合多种教学策略,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佳,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本文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深入分析具体的教学对策,以期为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并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目标 策略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09
在组织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强化阅读学习目标,适当放慢教学节奏,理顺教学思路,丰富阅读教学的方式,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应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实现课内外阅读目标的无缝衔接。学生要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和意识,在反复品读、深入感悟和自主揣摩的过程中实现与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真正意识到语文阅读的乐趣和价值,实现乐读善读和乐学善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首先,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高度关注学生的课内外表现,与学生的交流谈心较少,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隔阂,教师直接按照自身的主观想法全权包办阅读教学工作。最终导致阅读学习目标比较模糊,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认真品读文本,掌握形式多元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对语文阅读比较抵触。
其次,教师所采取的阅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没有立足于阅读教学精准目标的实现要求创新阅读教学对策,大部分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偏低,难以深入感悟和理解阅读内容,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局限于浅层。
最后,教师忽略了课外阅读指导,没有将课内与课外阅读目标相结合。学生的阅读面不够开阔,阅读能力偏低,难以通过阅读净化心灵,提升思想境界以及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
首先,在定位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做到目标精准,高度关注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以及主客观影响因素,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爱好和思维层次,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为后续听说读写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做好铺垫。学情、教情、教材以及年段的深入分析及研究是第一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综合表现确定层次性、梯度性的教学目标,明确不同年段的教育教学要求和阅读教学标准,实现多元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根据具体的文体确定与之对应的教学目标,注重一一对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各有不同,教师的教学节奏也会受到影响,教师还需要结合学情的具体变化适当调整教学目标,不再墨守成规。
其次,在创新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策略的优化升级,提升整体的学习质量,为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做好铺垫。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应简单讲解预习方法,传授行之有效的预习阅读对策,提升学生的阅读自信心。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阅读方向上的偏差,教师还需要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保障作业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及时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并反馈基本学情,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和思路,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新阅读导入模式,坚持兴趣导入法,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语言简洁明了和导入自然流畅。让学生能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进而主动集中注意力,认真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在课后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所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学生的偏差,表扬学生的优秀做法,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阅读中的优点以及不足,进而主动取长避短优势互补。教师只有真正落实教学策略才能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纵向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首先,教师应遵循丰富性原则,不再依赖于一种阅读教学模式,而是着眼于目标精准、策略有效的基本教学要求转化阅读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多种阅读教学内容和手段,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够接触海量的阅读资源并认真欣赏和阅读课文,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准则,不再一刀切或急于求成,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调整教学节奏,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前后连贯、主次分明,合理分配阅读教学精力和时间,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文本,保持良好的阅读热情和自信心。
最后,教师应遵循张弛有度的原则。一方面提出严格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共同完成精准阅读目标,另一方面应结合学生的短板简单讲解阅读技巧,做到重点突出和有效取舍,避免对某一个文章介绍得过细、过深而影响学生的阅读耐心和自信心,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始终围绕阅读中心,紧扣课文主旨,适当忽略不重要的阅读内容和板块,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结合目标精准、策略有效的教学准则精心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实现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
1.强化阅读学习目标,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动力源泉,兴趣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规律、发展特点合理安排阅读教学任务,确保阅读教学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认真探索、大胆求知,不再等着教师给出最终的答案。首先,教师需要做好摸底工作,了解学生的认知期待和内心诉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阅读学习目标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全神贯注的学习,围绕阅读教学目标主动阅读多元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与字词句学习相比,阅读学习的难度系数偏高,教师需要灵活驾驭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直观生动地呈现枯燥乏味的文本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趣味十足的课堂中自觉关注阅读目标,逐步形成良好的主人翁意识。在互联网+的现实环境下,多媒体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操作要领,将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为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助力。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微视频,展示壁虎的动态视频及图片,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让学生能够自觉接受多感官刺激,保持由内而外的阅读积极性。在确保学生了解壁虎借尾巴的具体过程后,教师则可以趁热打铁,用动画展示壁虎尾巴还原的全过程,拉近学生与语文知识的距离,为学生提供理解支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实现最终的阅读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阅读指导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比较有限,在学习新知识时一方面需要依赖于教师和家长,另一方面需要调用个人的生活经验自主迁移新旧知识。因此,在逐步强化阅读学习目标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着手,了解学生的生活意愿以及生活环境,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设置生活情境。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阅读氛围和环境中能够放松身心,顺利进入阅读状态,认真完成阅读任务,不再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2.精准实现教学目标,丰富语文阅读教学方式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板块和基础板块,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感密切相关,教师首先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拟定精准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和对策。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倾听为主导,阅读氛围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缺乏阅读自信心,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比较浅显。新课改倡导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结合学生的内心诉求和认知期待丰富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深度思考和自主感悟阅读内容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此,教师可以主动尝试现代化的教学对策,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结合学生的思维短板进行阅读指导。教师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顺利实现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则可以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设置多元教学目标,如“能够读准字音,通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能够在小组合作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能够形成良好的探索兴趣,保持较强的质疑问难积极性及自主阅读的热情”。为了实现多元目标,教师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度剖析文本,让学生两两分组,分成正方和反方,结合太阳的冷热、形状、远近开展辩论。为了避免学生天马行空、各说各话,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分头查找资料并合作分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确保学生能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阅读状态,主动参与自由辩论活动,深入感悟古人探索知识的认真精神和质疑精神,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阅读教学形式和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理性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主动转化阅读教学模式,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能够接触丰富多样的阅读素材,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草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学生的认知障碍,让学生能够了解词汇、生字以及语句结构的概念和含义,学会利用所学习的新词汇进行组词和造句。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欣赏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朴实语言背后的复杂情感,感悟草原的奔放和辽阔。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比较足,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则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堂小练笔任务,通过读写结合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模式有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果教学时间比较宽裕,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阅读文本的基本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有机整合课内外阅读目标,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首先,为了全面落实精准阅读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围绕课堂目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主动创新教学对策,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全面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确保课内外阅读教学目标都能够顺利落地。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阅读习惯和偏好自主选择阅读文本,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比较有限,导致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出现明显的问题。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往往盲目从众,使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以有机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为核心,利用课外阅读巩固学生的课堂阅读成果,全面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意识。比如,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方式产生了变化,内容更加丰富,有诸多文本来自名著,如《草船借箭》和《景阳冈》,在开展课内阅读时,教师则可以以课文为基础带领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在学生分享经验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给予学生方向指导和技巧点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准则,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综合分析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年龄,避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将一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最佳的阅读教学成果,实现双元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应扮演学习顾问的角色,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推荐适合的阅读文本,让学生能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实现拓展性的阅读教学目标有重要作用,学生也能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和由内而外的阅读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全面改革及深化的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需要从阅读教学目标着手,实现精准发力,结合阅读教学的重难点整合多种教学对策,在多措并举中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并优化教学对策,确保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自主完成阅读任务,实现阅读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还需要整合多种阅读教学模式,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目标的有机整合,分步骤、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联动。
参考文献:
[1] 傅露露《唤起 落实 兴趣 积累——追寻乡镇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语文新读写》2021年第5期。
[2] 蔡艳《精准切入 读而有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新作文:教研》2022年第5期。
[3] 喻弘《绽放阅读魅力,成就课堂精彩——浅析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的策略》,《语文新读写》2020年第11期。
[4] 代丽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36期。
[5] 袁伟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第23期。
(霍姗姗,1985年生,女,汉族,河南正阳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