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策略和实践研究

作者: 吴彩恋

摘 要:2022版新《课标》对阅读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不能把阅读当作“任务”,而是要变成“习惯”,不能“光读整本书”,要掌握阅读方法与经验。为此,本文主要通过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重要性和教学策略,并以《中国神话故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为例展开论述,以期提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效果,为学生阅读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推进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08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课程的实施将有助于为儿童提供完整的语言学习情境,为儿童构筑起温暖的母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语文学习往往集中在短文或片段上,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受到限制。然而,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语言背景,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连贯的语言体系,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在逻辑,培养他们的语感,为他们构筑起温暖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语文学习更加有深度。

其次,课程的实施将有助于儿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与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作品相遇,引导儿童走向真、善、美的世界。通过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开展,儿童可以与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作品相互连接。这不仅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还能够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同时,经典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道德价值观,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真、善、美的概念,引导他们走向更丰富、更有内涵的世界。

最后,课程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重拾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丰富小学母语课程形态。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学生对文学经典的传承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一些教育改革的影响下,这些价值逐渐被忽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程重新强调了整本书的重要性,恢复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和分析,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保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特色,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教学策略

(一)“经验交流式”推进课——重在交流阅读经验

1.借助重要事件,梳理故事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文学作品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和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共同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发展脉络,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整本书的整体认知。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可以逐渐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2.按照故事情节,绘制人物成长轨迹图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合作绘制人物成长轨迹图,将主要人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来。通过绘图,学生不仅仅能够了解人物的外在特征,还能深入探讨他们的内心变化和成长经历。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图像思维能力。

3.聚焦关键事件,品悟成长变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于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分析事件对于主人公成长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写作来品悟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人物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什么事件对人物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感受,感悟关键事件对人物成长的重要影响。

4.展开思辨讨论,获得成长启示

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某一个主题展开思辨性的讨论,可以探讨文学作品中涉及的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动和交流,获得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启示,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获得启示。

(二)“问题解决式”推进课——重在解决阅读困惑

1.关注解决方法,感受人物智慧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情节或人物行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一起探讨解决方法。比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当学生读完作品的三分之一时会产生疑问,鲁滨逊作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是如何在荒岛上活下来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荒岛的情形。通过这个阅读过程,学生不仅可以解决阅读中的困惑,还能够感受到人物在面对问题时的智慧和决策过程。

2.理解表达特色,感悟写作智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特色,例如修辞手法、比喻和隐喻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把作品写得如此真实、如此有趣的?在解决疑问后,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作者的写作智慧,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理解他们如何通过语言塑造情感和表达主题,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3.提炼文本特征,理解主题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提炼文本中的关键特征,包括主题、符号和象征意义。比如,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学生产生了疑问:鲁滨逊克服各种艰险,好不容易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为什么还要不断冒险?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时间轴进行梳理,即“冒险—受难—忏悔—回归”,并对故事情节进行总结,深入分析文本特征,思考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社会、文化和人生中的深刻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写作来展开深入思考,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三)“策略学习式”推进课——重在学习阅读策略

1.学习策略,明确提问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提出明确的问题,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比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关于故事情节、角色动机、主题等方面的问题。以阅读《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谁是“花和尚”?为什么叫“花和尚”?他为什么要倒拔垂杨柳?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更有目的地阅读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逆向思维,进行追问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逆向思维,即从作品中的信息出发,逆向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情节发展。在阅读《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作品的主人公鲁智深是一个粗鲁的人吗,通过这样的追问方式,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表达,并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涵,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一个任务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寻找依据,得出推论

经过上面的提问,学生就可以进入到寻找依据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寻找作品中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推论,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对话和象征意义,得出对于故事情节和主题的推论。以《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为例,“鲁智深居中坐着,指着众人道:你那伙鸟人,休要瞒洒家,你等都是什么鸟人,来这里戏弄洒家。”从文中的“鸟人”“指着”等细节描写中,学生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接着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阅读,找依据,得到初步的结论。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实践——以《中国神话故事》为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课堂实践可以从游戏导入的方式开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中国神话故事》为例,一种游戏导入的方式可以是“神话角色扮演”。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扮演一个中国神话故事中的角色,例如夸父、嫦娥、哪吒等。每个小组都需要了解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故事情节、性格特点和重要事件。然后,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表演他们所选的神话故事片段,包括对话和情节演绎,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思考的乐趣。

(二)调研进度,聊聊故事

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活动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收获展示出来,同时帮助他们产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更好地推动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制定明确的计划,包括什么时候进行调研和聊天活动,以及如何组织这些活动。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阅读水平,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已经阅读了多少页或多少个故事,并了解他们的阅读计划。这有助于教师发现是否有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或未按要求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分享他们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同时,教师要提供一些关键词或问题,以帮助学生更有条理地叙述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读《中国神话故事》”的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各不相同,这可以反映出他们是否用心阅读。一些学生积极参与,深入讨论,而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较低的参与度,只是大致了解故事情节,教师要发现学生之间的差距,并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整本书阅读。例如,学生A在活动中选择分享他最喜欢的神话故事《共工怒撞不周山》,分享内容包括共工这一人物的特点,与共工相关的传说等。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键词,如人物、故事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尾,以帮助学生更有条理地叙述故事。因此,通过调研进度和分享最喜欢的故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三)分享批注,交流经验

在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课中,最重要的是阅读的质量,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批注等方式将阅读内容进行拓展,以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首先,教师可以组织批注分享课,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将自己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批注整理出来,并进行备注。这有助于学生思考和记录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观点、问题或感想。为了减少重复率,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课程内容,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批注。其次,批注分享课要设置在课后服务时间,以创建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意愿和积极性。在批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必要时引导他们展开小组间的讨论,让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整本书阅读课的效果。

(四)猜测人物,介绍人物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学习,这也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有些学生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人物的角色和特点,为此,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故事情节以及人物。首先,教师可以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详细介绍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人物。其次,为了强化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描述人物特点的方式开展教学,但不能提及人物的名字,教师要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物。例如,学生B描述了一个女性角色,她的描述中包括了女性的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等特点。通过这些描述,其他学生可以猜测这个人物是女娲,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记忆人物,而不仅仅是记住名字。因此,借助引导学生猜猜人物和介绍人物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神话故事中人物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五)讨论情节,研究方法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利用阅读推进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神话故事的情节,分析不同情节的方法,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从中汲取更多的阅读知识和体验。例如,通过《女娲补天》中的炼五色石情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女娲的勇气和奉献精神。每个神话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情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情境的特定性进行指导。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每个情节的独特性,如环境描写是否营造了某种氛围,是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否展示了特定的地点或情境,等等。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情节段落进行分析,并理解其中的关键元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神话故事,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交流收获,共同成长

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共同成长。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精准地把握交流和收获的关键内容,以便学生通过交流实现共同成长的目标。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收获,积极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成果和感悟。学生的分享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要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人物分析、情节解读、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观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并提高表达能力。学生之间的观点可能不同,这是正常的,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促进有益的讨论。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拓展,比如,学生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创作和延伸,创造新的神话故事,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这种拓展性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课实践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去开阔阅读视野,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方丽《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模式建构》,《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年第4期。

[2] 陈蒸《阅读中国寓言 汲取中华智慧——〈中国古今寓言〉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7期。

[3] 谢深宜《搭建阅读支架 促进深度阅读——以〈爱的教育〉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为例》,《小学教学(语文版)》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