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策略
作者: 孙玉娟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尤其在大单元任务群组教学视域下,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大单元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为灵活、知识关联性更为紧密,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大单元教学视域下,教师加强阅读与写作融合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将单元主题、单元课文、单元习作任务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读写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将阅读学习中得来的知识、方法、技能等应用于习作中,提升写作水平。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写作使学生愿意读、学会读,建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循环体系,最终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大单元教学 阅读与写作 融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22
在应试教育理念下,阅读与写作是分别独立的两部分内容,阅读教学中只进行语篇分析、句式解读、情感领会等教学活动,而写作教学中只涉及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题材等内容。这种教育方式虽让学生掌握了相关技能,但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与当前提倡的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学科素养教育改革,在落实大单元整体教育任务的基础上,寻求读写融合策略,让阅读教学即是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即是阅读学习,让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本文通过论述增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对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策略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以期探索出更为有效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为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增强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阅读与写作融合的重要性
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课堂教育环境越来越开放,这不仅仅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师生课堂地位的转变上,更体现在技术的多样、方式的多元上,这就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核心任务,立足学生实际,建构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并掌握知识的运用方式和运用技巧。
增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一)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读写”分离现象
在传统教学中,先阅读、后写作是一套固定的教学流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会过于强调阅读学习中的内容,而是只注重教学写作技巧,所以,当前的学生创作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模式固定。阅读所学内容在写作创作中毫无体现,导致读写分离,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技能难以提升。
(二)能够提高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
大单元教学是将一组文章或者更多相关主题的文章融合为一个教学整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比较分析、知识归纳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增强知识与生活的关联,进而内化知识并运用于写作中。也就是说,大单元整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在阅读学习中,学生可以尽情地想、大胆地猜,充分地用,在写作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说的形式,将阅读中获得的感悟落到实处,促进其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三)能够增加教学灵活性、开放性,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更好发展
大单元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将同一主题中的多个文本融合在一起,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学习,达成学习共识。它强调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和灵活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更加关注学生在多文本阅读学习中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加强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以阅读为契机为学生建构多文本分析平台,于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通过主动思考增强知识转化力,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大单元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融合策略
(一)联系单元主题,建构读写一体环境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主题,如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以“远足和旅行”为主题,通过几篇文章让学生体悟事物的变化,发现生活之美,并学会用写作的方式记录生活的变化;第二单元则是以“重要事情”为主题,带学生回顾了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以及革命先烈,为的是不忘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并让学生掌握对事情的描写手法;而后续几个单元同样通过不同的“生活主题”“环境主题”“成长主题”等,与学生一同探究生活成长的意义、成长的环境。并要求学生掌握写景状物以及故事的描写手法。从教材编排特点也可看出,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呈螺旋上升趋势,针对不同的写作手法,设计了不同的阅读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写作教学融合其中,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建构读写一体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坚持以教材为中心的原则,坚持实施以读促写教学策略。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就要从单元主题中梳理出写作中心,即综合几篇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单元文章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来写作的,并通过怎样的写作方式向我们揭示了文章主题。譬如,在统编教材第六单元《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环境、地球、资源、保护”这一议题,让学生进行略读,通过阅读题目,思考几篇文章是否存在共性,帮助学生明确每篇文章的写作中心,掌握写作要义“一个中心”的重要性。
另外,教师要坚持以教材为中心,即把握单元群组文章的共性,于共性之中为学生建构思考平台,提供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交流谈论、合作探究,梳理出文本与文本的关联之处、知识与知识的密切联系,从而有梯度地完成本单元写作教学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并学会用写作的方式向人类发出倡议。
以读促写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认知能力,通过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练习。比如,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可加强阅读教学,组织略读、精读、领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各种阅读活动。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为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若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可建构各种形式的分析活动,如小组讨论、生活关联、主题探究、学习意义等,以各种形式的分析活动,加强学生理解。学生是课堂受益主体,教师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实际,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仅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单元写作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譬如,上述单元的写作要素,是让学生在明白环境重要性的基础上,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写倡议书。因此,教师需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组织学生探究《古诗三首》的内涵,《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说明了什么,《三黑和土地》又表达了什么,以及链接阅读《在希望的田野上》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归教学主题,让学生以说、写、做的形式学写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文化保护等各类型的倡议书,既增强了文本内容与生活的关联性,又给学生的思维提升、写作水平提高创造了空间,真正发挥了读写融合的重要价值。
(二)链接单元内容,实施以读促写教学
写作重在素材的积累以及对写作技巧的练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名家名作,是学生汲取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宝库。在大单元教学环境下,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以及写作技巧的提高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单元群组文章,让学生在积累更多素材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
1.以读促写,利用教材结构框架,搭建写作新框架
统编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中的几篇文章都以记事为主,主要体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七律·长征》侧重于从局部到具体,通过写红军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向我们展示了红军战士所经历的种种困难;《狼牙山五壮士》则是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描述,通过层层递进以点连线、以线构面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五壮士”为取得革命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英勇无畏;《开国大典》通过对气势磅礴的阅兵式的描写,通过从整体到局部、从细节到整体的写作方式,为我们还原了开国大典上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各个队伍的特色。本单元写作主题则是围绕上述几篇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以“多彩的活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精彩的活动类型,学生会说出“运动会、联欢会、六一汇演”等精彩活动,教师紧接着问“这些活动哪里精彩”,学生可能会说出:运动会的开场仪式很壮观、联欢会活动内容很丰富、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很多。以“运动会壮观的开场仪式”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开场仪式的壮观表现在哪里,基于《开国大典》写作手法,教师让学生组建写作框架,学生会写出:“在椭圆形操场上,北面中心是裁判台;在裁判台一侧是运动员候场区;跑道两侧坐满了观众。”这样一来,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在了写作创作中。在教学时,教师可基于文章具体的写作框架,变换主题让学生进行仿写,以此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2.读写迁移,利用教材修辞句式、段落等进行素材积累,加强运用练习
框架是写作的基本,是阅读学习的基础,内容是保障框架立体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积累写作素材,将素材内化于心,变换为不同形式,才可让写作更加丰满,框架更为鲜明。第一单元“景色和物”的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这即是写作技巧、写作素材。《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丁香结》一文通过对丁香花的描写,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修辞手法、写作结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再仿照句式进行续写、扩写。学生也可以仿照文章结构列出写作提纲,尝试运用文章写作思路创作一篇新文章。从学习到思考、从思考到练习,完成阅读到写作的教学转换,由此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利用阅读笔记,创建写作新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对人物、故事情节、文章主旨等内容进行详细解释,并要求学生在文本对应位置做标记,这其实就是渗透写作技巧、构建写作思路的过程。思维导图、鱼骨图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本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新思路,将知识创新运用在写作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整理的阅读笔记,先让学生回答文本课后的问题,为学生更好地理清写作思路做好铺垫。其实,文本与课后习题是相互对照的,课后习题与单元写作练习是相互映射的。比如,第三单元《竹节人》课后问题为:“你是怎样阅读这篇文章的?”《宇宙生命之谜》课后问题为:“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样做的?你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利用思维导图、鱼骨图等理清文章脉络,将课本中的知识概括为学习要点,将阅读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进而才能够让学生将文本知识、阅读素材、写作方法等知识有机串联起来。教师利用课后习题让学生理解作者思路建设的过程,才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进而学生才会形成写作思路,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围绕读写交融,创设表达空间
读写交融指的是读的过程即是输出的过程,写的过程即是阅读的过程,概括而言为读即是写,写即是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建构良性循环模式。在读写交融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勤于思考,学会表达。比如,在大单元群组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对一篇文章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思考其他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加以对比分析和表述,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细微差别,通过分析和表述让学生知道不同写作方式的具体运用方法,从而促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另外,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批判能力,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学活、学精,以利用知识发现阅读的兴趣,写作的魅力。批判力、创新思维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始终保持审视,学生在接受外界知识时,在解决新问题时,在进行新创作时,可以换一种思路审视知识,进而以合适的方式将知识运用其中。这即是阅读中不断审视,习作中不断推敲的过程。学生要不断质疑、不断审视思考、不断反复推敲,才能将所学知识适宜地、贴切地运用在教学中,发挥其价值,形成高水平的写作能力。为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比较、阅读笔记梳理以及阅读体验评价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发问、对知识反思,对学习总结,以此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实现读写融合。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单元语文教学使得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更为紧密,教师要增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效果,势必要从环境、过程、内容、方法、问题、反思五个层面进行优化。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读写一体环境,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才能够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瑜《聚焦核心 读写结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途径探讨》,《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6期。
[2] 李淑贤《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研究》,《启迪与智慧》2023年第4期。
[3] 吴婷《读写融合,教学一体——对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思考》,《格言(校园版)》2023年第9期。
[4] 刘玮《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期。
(孙玉娟,1971年生,女,汉族,甘肃武威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