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年级整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 段燕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思路发生了转变,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为强调整体性和交互性。听、说、读、写是高年级语文课程教学的四大重要因素,教师应用整体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思维结构,全面掌握语文的内涵,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小学语文高年级整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高年级 整体教学模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23
小学高年级阶段语文逐步由单一的灌输模式转变为整体教学模式,对深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文读写技能大有裨益。面对当前传统的教学现状,教师作为整体教学模式的创建者和探索者,应该主动分析教学思路,转变课程理念,在循序渐进中打造高年级整体教学模式,积极寻找改革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与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整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价值
语文学科本身具备较强的启迪性,教师在教育指导阶段,要关注并深挖整体教学模式的内涵,重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帮助学生更为仔细地掌握教学内涵,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观察、分析、总结、验证、品鉴能力,逐步解决整体教学问题,全面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相互交流和研讨创新中掌握教学价值,进一步实现语文整体教学由量到质的飞跃。
1.整合协调知识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阅读和写作模块,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促进之下,能够转变思维概念,强化整体教学内涵,有利于改变学生无序学习的局面,进而为学生在高年级掌握读写重点,把握读写技能奠定基础。此外,教师在高年级教学阶段应用整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整体读写体系,准确把握各个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促进学生的核心思维全面发展,让其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核心内涵。
2.深化人文底蕴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整体教学更能够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创新性,促进学生高效成长和发展。一方面,整体教学模式能够转变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其更加注重语文教学中各个单元知识的衔接性和联系性,在互动中凸显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通过对语文课内外教材资料的整体性呈现,能够真正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在深化人文底蕴的基础上,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实现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整体性读写要求。
3.拓宽探究思路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学科作为文化传播,情感传递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深化学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有效科目。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主动构建整体教学模式。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素养,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尝试整体化教学模式,以整单元、整模块、整体结构语文内容为依托,在实践探索中延伸学习思路,逐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字词句意、诗词歌赋、文本读写等教学内容的理解,抓住知识内涵,实现语文系统性课程结构的更新和发展,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整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现如今,语文整体性教学模式已然成为高质量教学的必然选择。尽管小学高年级教学目标、思想、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高年级整体教学模式应用力度较小,学生整合归纳能力尚待提升。面对教学模式单一且机械化教学明显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根本上抓住问题所在,精选教材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在探索过程中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主动分析小学生高年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把握学生的整体和部分归纳转化能力,多角度探究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真正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突出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各类知识点做好铺垫。
1.更新传统思维,形成整体教学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思维的阻碍,语文教师通常会严格按照教学标准,采用灌输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直接阻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零散的语文知识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提升。基于此,为改变此种状况,解决教学问题,教师应该主动关注高年级整体教学模式,立足教材本身,及时更新教学思路,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做好课前引导、课中分析、课后评价工作,及时改变课堂指导措施,在引导和启发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其一,教师在开设整体教学模式之际,要充分挖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文化底蕴,坚持以培育核心素养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结合学生综合素养,利用单元整体教学、文本融合教学等模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二,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应该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探索相关的知识难点,自觉整理语文课程结构,为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其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完善整体教学模式,应该主动分析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整体思维,在创新中转变教学意识,以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理解能力。
2.优化课程资源,创新整体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高年级整体教学模式的选择在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也是落实新时期现代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以整体教学为前提,选择恰当且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探究意识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第一,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营造良好优质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引入读写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强化个人体验,掌握语文整体教学的核心,逐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解《白鹭》时,先要确定课程主题“动物”,然后设定游戏规则,并将各个单元中涉及动物的文章《珍珠鸟》《松鼠》《鲸》《鸟的天堂》进行归纳,为游戏增添素材。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对比掌握描写动物的不同方式,抓住优秀词句并进行摘录,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教师可以提出有效问题。小学语文科目的知识点较多且联系性较强,但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为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课程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准备,适当优化提问环节,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整合归纳,在一问一答和相互提问解析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强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设计之际,要找准时机,选择不同类别和情感表达的古诗词素材。如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等内容设计问题:“请在多首诗歌中找到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请自由结成小组, 思考分析诗歌中传递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要整体掌握古代诗词的韵律和艺术内涵,在无形中强化核心素养。
第三,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线上教学模式。现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能够更加贴合小学高年级教学特点,教师应该持续创新,寻求恰当的教学内容,利用图文、视频、音频内容,为学生展现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和思维意识,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强化其对文学的理解,全面展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单元、不同体裁、不同创作手法的课程,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草船借箭》《金字塔》《刷子李》,利用线上多媒体技术,检索各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搭建线上教学资源库,通过视频配合、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教育教学的完整性。
3.坚持人本理念,拓宽整体教学渠道
传统教学模式节奏快,模式单一,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整体教学模式的出现能够打破教学困境,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技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整体教学之际,应该及时反思教学不足,注意教学难点,主动构建单元整体教学体系,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识读识记能力,在深挖重难点基础之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坚持人本理念,选择学生兴趣程度较高的知识点开展教学。二要拓宽教学渠道,请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真正有效推动语文整体教学事业蓬勃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列举多个主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投票,确定教学顺序。比如,A组——《井冈山》《少年中国说(节选)》《军神》《杨氏之子》;B组——《长歌行》《小岛》《威尼斯的小艇》;C组——《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归纳并分析每一组中出现的核心重点,能够提高探索能力,在无形中感受到整体教学的优势,逐步提高综合素质,为提高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奠定基础。
4.调整语篇结构,构建整体课程体系
语言、语篇、语法和词汇是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因素,教师选择整体教学模式,可以从调整语篇结构出发,将照本宣科的灌输模式转变为语篇组合教学,从诸多语文精彩片段的分析对比中找准课程核心,让学生在多个语篇内容的对比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并掌握语篇的内在含义,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教材中,教师可以将课文《草船借箭》《自相矛盾》中精彩的语篇内容并排提取,将不同种类的文本类型,问题结构展现出来。如A,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又如B,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学生可以从A、B两篇精彩内容中感受篇幅语境和整体结构的差异性。
5.重视课程反馈,完善整体评价机制
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课前引导和课中互动,还涵盖着课后反馈和评价环节。课后反馈环节包括课后作业和师生互动等,教师可以在课后反馈中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情况,通过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判断学生的学情,进而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掌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作业完成质量,重点分析学生情况并重视课程反馈,积极寻求完善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育人性,在统一性评价模式的基础之上,增添新的评价模式,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整体认知效果,让学生通过对小学课程的思考与分析探索,真正掌握语文课程的核心主旨。
教师在建设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整体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出发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利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形式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整体了解。教师同样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借助互联网智能化技术,完善整体教学评价结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教学平台,在平台中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和课后作业等,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平台向教师或其他学生寻求帮助,教师则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据此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采用整体教学模式,应该从多个角度着手,既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正确理解并接受整体教学模式,又要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实现教学目的,凸显语文整体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黄婷婷《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探究》,《中国教师》2023年第7期。
[2] 李潇《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11期。
[3] 赵晓菁《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4期。
[4] 范海燕《小学语文高年级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新课程》2021年第22期。
[5] 惠颖《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实践研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41期。
[6] 宋颖《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与实践》,《新智慧》2018年第34期。
[7] 李怀源《一课一世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下的课型例说》,《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Z3期。
[8] 卿子玲、杨其勇、于敏章《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
[9] 陆耀芳《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教育》2022年第34期。
[10] 温兴超《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12期。
[11] 肖金英《核心素养发展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探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40期。
[12] 黄小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7期。
[13] 吴建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中的运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年第12期。
(段燕,1986年生,女,汉族,甘肃酒泉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整体构建教学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