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雪摘 要:责任担当是当今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意识,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师应优化教学结构,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打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担当精神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在其所属群体中进行共同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规范自觉性,与所承担任务的态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开发影响重大。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应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发挥领导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责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概述
道德与法治可以拆分为道德和法治两个层次,首先是道德,这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内容,学生在面对事件时有自己的看法,也有明确的道德标准,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重点教学科目,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等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担当精神,提升学生道德思维品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担当精神时存在的问题
1.理论有余实践不足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小学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误区。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在课堂教学时出现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过于依赖理论知识的灌输,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只能基于反复机械背诵才能强化记忆。部分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较为笼统和泛化,习惯居高临下,过度拔高理论至宏观层面,最终导致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无法体现出法律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习。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开展过程中,有很多教学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根据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依旧使用单一的授课方式,这对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再加上教师传统教学手段,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还处在发展阶段,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思维不够灵活,对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知识点难以理解,致使实际教学效果不高。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前,可使用课堂导入方式,如微课、视频等,营造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在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后,教师要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担当进行思考,充分认识到担当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担当意识。情境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带有一定直观性,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将抽象责任意识变得具体化,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变得更有趣味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访问等,深入了解父母的现实生存状态,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并承担家庭成员的责任,多做一些家务。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出示《父亲撑伞》图片,让学生思考第一次看到照片的感受,思考父母为你做了些什么?从而引入课题,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父母的喜好和一天做了哪些事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设置话题:每个孩子都被父母宠爱着,而我们也要学会爱父母,说一说,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爱呢?有的学生说:我要给父母洗脚,还有的学生说:我要给父母倒一杯茶,帮忙做家务。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会体谅父母的同时,承担家庭责任,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2.利用教学案例,提升道德素养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注重案例的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探究和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担当精神,就要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教学案例的加入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教学案例,能给学生构建开放性空间,带领学生独立思考。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重点关注案例的针对性,最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对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进行思考和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质。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的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值日的方法,在学会做值日生的同时,明确维护班级环境的责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案例:小芳是某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教师提前在班级布置值日生计划,但是轮到小芳时,她却以教师不检查为理由,随意处理表面上的垃圾,并未深入打扫,导致班级被扣分。教师大发雷霆,询问是哪组值日生,小芳虽然害怕,但也勇于承担责任,说是自己没有认真打扫,最后教师表扬了小芳的担当精神。从这个案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学生们积极发言,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学案例的加入,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还能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提升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
3.发展社会情感,启发深度思考
在培育学生担当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都应当培养担当精神,让学生良好发展,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基本学情、家庭环境等不同,会产生差异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利用榜样影响学生,使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点。在培育学生担当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特殊事件,带领学生进行思辨,引导学生明确担当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全面成长。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观看优秀人物影片,让学生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身,提高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教师也可以选出班级中的杰出人物,用榜样的作用渲染学生,使其增强担当精神,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中,教师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排队的基本行为规则,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环境需要排队?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让学生分析:如果不遵守社会规则,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学生再次探讨和研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后,教师结合图片,向学生出示不排队小故事:小明在周末与父母玩耍,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在售票口不排队,直接进行购票,小明劝阻无果,如果你是小明,你该怎样做?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小明不该多管闲事,有的认为小明这样做是对的,即使被打,报警即可。学生最终都会形成一个想法,就是不要做故事中的小朋友,在公共场合应该遵守社会秩序,做有担当精神的好少年。
4.开展小组学习,增强担当能力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教学压力,教师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教材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课堂学习缺乏互动性,学生掌握知识也无法灵活运用,最终无效学习。而新《课标》落实后,教师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探讨的空间,为学生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自身在小组中的责任,增强学生的担当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赋予每位组员职责,每个组员都要发言,积极表达自身的见解,组员在互相配合的情况下,可以攻克学习难题,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评价环节,学生还可通过合作学习,为小组内成员打分,帮助组员改正缺点,实现所有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中,教师列举了一些失信事件,如:小李私自向银行贷款,结果逾期不还,被银行列入失信名单,不能乘坐公交车和地铁。小刘与好朋友合伙开一家公司,结果公司不盈利面临倒闭,可好朋友却将公司所有财产卷走,当初承诺给小刘的报酬也杳无音信,小刘最后报警,好朋友被逮捕。教师通过介绍真实的事件,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失信行为带来的后果,逐步形成守信意识。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组员之间明确分工,找到生活中失信的案例,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5.结合红色文化,培养担当品格
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能让学生获取宝贵精神财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习红色文化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设置红色文化教育专题课,邀请老党员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宣传红色文化,讲解红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也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红色教育内容与感受式体验结合,鼓励学生全方位接受红色教育,提高学生的担当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的引入,教师不仅创新了教学模式,还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红色文化,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原因,并通过抗日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担当精神,提升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并给学生讲述红色故事,如《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空山计》《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等,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意志。教师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教师可以开展红色文化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搜集红色诗歌,在讲台前富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民族精神。
6.构建担当主题,实现课堂创新
在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活动是践行理论知识、德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担当意识的有效措施,可以不断提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课堂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将发展的眼光投向集体生活,从而形成强烈的担当意识。教师以担当作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演讲稿,谈一谈对担当的理解,并鼓励学生畅谈在集体生活中应具备怎样的担当精神,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创新。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执法守法 依法维权》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遵守法律”和“维护权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法治内涵,掌握一些法律规定,将生活中的现象对应到法律中,帮助学生落实法治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教师给予学生开放空间,引导学生以“守法不违法”为主题,探讨校园欺凌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经过交流后得知,在自身受到侵害时,应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如果看到同学被欺凌,也要发挥担当精神,告诉家长和教师,帮助被欺凌的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犯罪行为。
7.设置实践活动,树立担当意识
教师对学生进行担当精神的培养,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呈现现代化和多元化。新《课标》实施后,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如:学生充当志愿者,向群众发放环保手册,或者学生去养老院,慰问和关爱孤寡老人等,这些实践活动都能让学生树立担当意识,增长个人才干。通过实践活动,教师能够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成才之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担任环保小卫士,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懂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师要设置实践活动,为学生准备废旧纸壳、塑料瓶、小刀、胶棒、光盘等,让学生开动脑筋变废为宝。有的学生利用纸壳,制作了一个分类垃圾桶,在上方标注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的标志。还有的学生制作花瓶,在塑料瓶的周围缠上一圈麻绳,并悬挂各种小装饰物,如小星星、小珍珠等,增加了花瓶的美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逐步形成担当意识,共同维护周围环境。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就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担当意识。在培育学生担当精神的措施中,教师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担当案例、发展社会情感、开展小组学习、结合红色文化、构建担当主题、设置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江芸《幸福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求知导刊》2023年第13期。
[2] 吴叔君《指向责任意识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现代教学》2023年第6期。
[3] 高妤娟《法治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江西教育》2023年第11期。
[4] 何碧玉《基于人格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方法探究》,《考试周刊》2022年第27期。
[5] 雷玉哲《雷锋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的实践分析与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