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何延庭

摘 要:叙事教学法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有利于促进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渗透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道德叙事法”的价值,合理确定叙事主题、叙事内容、叙事方法,更好地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顺利展开。

关键词:道德叙事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 应用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方法仍较为单一、无趣,无法充分带动起学生“学”的热情。随着新课标的逐步落实,教师应该基于最新的教学理念及时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以让学生在“学”中获得真切体验、真实感受。道德叙事是一种历久弥新的道德教育方式,道德叙事包括“故事”和“叙事”等方面,曾经是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道德叙事法是德育中运用叙事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方法。道德叙事法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教师所常采用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依托现实生活案例,通过讲解不同的道德事件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感知、记忆,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应用“道德叙事”这一新方法,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科学选择叙事视角,引领思考方向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进行道德叙事时,教师也要基于学科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叙事内容、科学选择叙事视角,以引领学生的思考方向,使学生在道德案例的分析、理解中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深入探索。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欢欢喜喜庆国庆》的教学目标为:引领学生有机了解、掌握国庆节的来源,并认知其中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等,促进对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道德故事,并选择科学的视角进行阐述,以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选择《巧渡金沙江》的道德故事,讲述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引领学生学习、感受红军身上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引领学生树立爱国意识。教师还可以讲述当前祖国的富强,以此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伟大之处,学生认识到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引领学生更珍惜生命、更热爱生活,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此充分发挥出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转变道德叙事主体,鼓励学生表达

在以往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一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参与度较低。在进行道德叙事教学时,教师往往会成为叙事主体,无法充分带动起学生“学”的主动性,导致叙事教学法的作用无法被充分发挥出来,课堂教学依然沉闷、枯燥。在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与推进下,出现了“儿童立场”这一先进的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体现到道德叙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及时转变叙事“主体”,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引领学生进行叙事,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展示自我的机会,以真正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能力,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道德素养进行培养。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吃饭有讲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转变“叙事”主体,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家”中是如何吃饭的,讲一讲“吃饭”中发生的故事。有的学生讲述了“除夕夜”的“吃饭”故事,大家聚集到一起,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在吃饭时要等人都到齐了才能吃饭,在吃饭时要等长辈吃了才能动筷;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吃饭前不洗手会被爸爸妈妈说的故事。教师以此方式鼓励学生的自主表达,并引领其他学生认真地“听”,使学生能够在“说”中、“听”中了解到吃饭时的正确做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讲述”加以针对性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能够做到尊重他人、孝亲敬长。

又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家人的爱》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在生活中,你能够感受到家人的‘爱’吗?他们是如何表达‘爱’的?”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生活回想,激发学生的表达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生活中那些有关“爱”的故事。有的学生说到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的故事,有的学生说了自己生日时家人为自己庆生的故事。在学生的表达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家人对他们的“爱”,基于此,教师可以再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表达自己的“爱”,做到尊重家人、爱护家人。以此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表达分享,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新感受、新体会。

三、引入生活叙事内容,引发情感共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依托教材内容开展课程教学,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内容感到“陌生”,在学习中也无法产生“代入感”,无法快速地学习知识。因此,基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这一特点,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生活中寻找故事素材,以拉近学生与课程知识的距离,使学生能够从这些生活故事中了解课程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深入地挖掘课程内容与生活的“关联点”,再在利用道德叙事法时引入生活叙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好地将学生“带”入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融合“生活”中的一些话题,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形成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良好习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沟通。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家的好邻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叙事内容,向学生讲解生活中的故事,以引领学生共同分析。如:“有一年冬天小明回家忘带钥匙,爸爸妈妈又加班还没回来,小明只能在门口等着爸爸妈妈,这时邻居外出看到了小明,明白了小明是忘带钥匙被困在外面后,邀请小明到自己的家中去坐一坐,还让小明一起吃饭,小明的爸爸妈妈回来后连忙跟邻居家道谢并将小明领回了家。”教授要引领学生充分感受邻里间的温暖。再引入一些生活故事,如:“小明扶着行动不便的王奶奶下楼”“小华的妈妈帮助邻居收衣服”等,同时设计生活性话题:“你们在平常如何与邻居相处?”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生活回想,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叙事教学法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四、运用多元叙事方式,营造叙事氛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想将道德叙事法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仅仅依靠单纯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分地注重对道德叙事方式的优化,通过利用多元叙事方式,丰富叙事内容、增添叙事的趣味性、互动性,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认真学习、思考、探究,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角色扮演法是当前教育背景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方法,将其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并通过自身的“表演”直观呈现、展示道德故事内容,在课堂上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也符合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强的特点。因此,在应用道德叙事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角色扮演法”,引领学生以“演”的方式将道德故事直观呈现出来,并在“看”中、“演”中思考、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内容。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不拖拉》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选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教学,并运用多元叙事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遵守时间、不拖拉”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可以依据课程内容选择《火车没坐上》这一道德故事,然后将具体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演”的形式将这一道德故事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在“演”中、“看”中真切感知“拖拉”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在此方式的应用下,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且“学”的积极性会变得更高。在学生的“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再开展“交流”活动,就这一道德故事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虽然可能只是拖拉了一两分钟,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我之前也因为拖拉赶不上火车,后来没能出去玩。”有的学生发出感慨:“遵守时间真重要啊!”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纷纷取得了新收获、产生了新体会,教师要再引导学生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视角上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遵守时间”和“做事条理”的重要性。以此更好地丰富课堂活动内容,使学生在自主表演中感知“拖拉”的危害,并对自己日常的行为进行反思,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不拖拉”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教师以此能够充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使学生不再觉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能够充分地带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更轻松、更自由、更容易地获取课程知识点,也能够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喜爱程度,促使学生在今后以更积极、认真、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五、注重叙事总结环节,感知道德内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运用道德叙事法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认知、感受故事背后蕴含的道德内涵,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在道德叙事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道德故事进行分析、理解,还要有效设立叙事总结环节,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总结,对叙事案例进行有机评价,以此更好地强化道德素养培养,使学生在总结、评价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挖掘、感知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充足提升,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注重学生在组内的交流、合作,以更好地增添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增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质提升。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我的祖国”为主题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先将班级中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合理地划分为一个个学习小组,再以“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搜集活动,引领小组中的学生共同合作、交流,通过“绘画”的形式描述祖国“疆域”的辽阔,并搜集相关的故事资料。在此活动开展完毕后,教师再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引领学生互相展示、交流,先展示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然后再说一说自己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搜集到的道德故事,并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体会,以进一步升华学生对“祖国”的情感。教师再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交流,并进行针对性总结,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又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假期有收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组”为单位引领学生完成“我的假期生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路线图”绘制描述自己假期中的行走路线,以“日记故事”的形式讲述自己假期生活中做了什么“好人好事”,并描述出自己当时的感受。在此小组任务完成后,教师再开展展示、交流、讨论活动,能够引领学生互相展示、分享、评价,教师再进行总结,使得学生能够在此活动中感受到分享假期生活的快乐,能够真正懂得假期的意义,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程内容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增强道德与叙事教学的实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深度学习,进一步强化对学生思想感情、道德修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当前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重要任务,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研究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道德叙事法在小学德治教学中的运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故事背后的道德内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多元生活案例引发学生的现实思考,进一步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灵《道德叙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西部素质教育》2022年第18期。

[2] 李文海《例谈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教育观察》2020年第47期。

[3] 李传港《道德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第8期。

[4] 唐敏《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新课程》2019年第6期。

[5] 孟庆东《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道德叙事法的运用》,《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3期。

[6] 李惠《论道德叙事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运用——从〈喜羊羊与灰太狼〉说起》,《中国教师》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