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起始阶段习作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魏慧琴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思想都还处在萌芽阶段,他们对小学生活感到十分新鲜,却不太适应,就像一张白纸,这张白纸上面要描绘什么,或者是要折成什么样子,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己,另一方面也会受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产生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参与习作活动的热情与欲望。对此,本文围绕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起始阶段的习作教学展开探讨,并给出可供参考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起始阶段 实践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14
众所周知,语文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选择习作的话题,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然而,从目前的习作现状来看,习作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选择的方法与策略是否有效,从而优化习作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教育质量。
一、当代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在小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刚刚脱离没有什么束缚的幼儿园时期,开始人生的新的阶段,当然会感觉又新鲜,但又不习惯,所以会有难以适应的表现,难以专心听讲。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一时期会非常信任自己的教师,这是需要教师重视的地方。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可以做到多肯定、多表扬,随时注意学生心态情绪的变化,就能够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即使是在比较偏远的中西部地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已经在全国广泛实施,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依然使用传统方法,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一直存在“习作难”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对习作教学感到懊恼与恐惧,进而影响了习作教学的效果。总体来看,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作文内容存在雷同现象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这一现象也影响到了小学生的习作,只需要“百度一下”,学生就可以获得关于某一题目的大量例文,学生根本不需要对教师布置的话题进行思考,随便在网上摘抄即可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养成懒惰的学习想法,不注重思考与观察,也无法与其他人进行分享,写作变成了“布置——查找——完成”的形式化流程,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无法有效进行习作学习。
2.学生缺乏必要写作素材
一个人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上几节课,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提高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与练习的过程。如今,学生在写作素材的积累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对于初始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并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强调。此外,现在很多人都在“低头”,学生也不例外,自然也没有观察周遭生活的想法,即使现在有一篇需要他去观察生活然后才能进行写作的文章,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怎么描述,学生的文字是空泛的,缺少真情实感。其次,当代小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因为电子设备的出现,书籍变成了无聊的东西,学生在阅读时通常也不会上心,不能深入理解文本。最后,表达方式积累不足,容易导致“流水账”的出现,使学生的习作缺乏行文逻辑。
3.学生在家缺乏习作指导
语文教师通常会把习作作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然后第二天再将作业提交给教师。学生在完成写作时如果遇到问题,家长通常无法进行专业解答,会让学生“等到第二天再问教师”,然后学生第二天通常会忘记询问。教师在批改时也过于简单,以一个“阅”字了事,或者一句极短的评语,缺乏建议,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如果想要从头解决问题,那么学生需要在写作时就得到指导,而不是在作业提交以后。
4.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
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陷入“读是读,写是写”的误区,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注重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忽视了表达方法的运用,在进行习作教学时,教师又进行表达方法的灌输式教授,导致学生既没有积累到写作素材与手法,也无法将已经学习的写作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能有效地进行写作。
二、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初始阶段的重要性
习作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综合实践性活动,这其实是一种在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写作学习与训练。从小学学段视角审视,写作教学是书面语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言”以“立人”,是古人对写作的价值定位。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的传统,崇尚“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原则,强调诗文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以抒情为主,体验为上。古人把能用文字表达语言称为“开笔”,还要举行盛大的仪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生存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人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叶圣陶曾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注重习作教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实现从口头语到书面语的转变,最终到口头语与书面语学习互相促进的层面。
三、小学语文起始阶段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1.积累素材,奠定写作基础
小学生在起始阶段进行习作练习时,往往没有头绪,也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是因为习作与素材的积累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习作是从素材的积累中衍生出来的,只有通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积累,才能在习作的时候有东西可写。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小学生而言,可利用的素材十分有限,无法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对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多积累素材,并制定素材收集的计划与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会让学生有更大的讨论空间。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宁缺毋滥”的道理,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优美的文段,哪些是好的写作素材,哪些是不好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区分,或者鼓励学生读书,让学生从书中汲取写作的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进行《火烧云》的教学时,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天空中火烧云颜色与形状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来体会火烧云的特点,同时体会描写火烧云的方式。比如,文中有很多描写颜色的词: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学生可以把这些词语摘抄下来作为今后描写颜色时可以参考的词汇。还有描写形状的词汇:鸟、飞机、心形、正方形、棉花糖、龙形等等,这些都是写作时经常会运用到的。此外,本文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这是描写景物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可以让学生进行学习与积累。在所有的文章中,总有一些独一无二的写作表达方式,一朝一夕的积累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结合实际,加深写作情感
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对此,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片段融入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自己所写的文章中,同时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感知生活,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在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爱好兴趣,将其作为引入的手段,教学只有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增强学生对习作学习的热情,取得良好的习作效果。
例如,在进行“猜猜他是谁”的习作教学时,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选择一两点特别的地方,写几句话或者一段话来介绍自己的同学,同时学会中文写作时一段话的开头需要空两格。首先,教师需要先告诉学生介绍一个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其中就有外貌、性格特点、优秀品质、兴趣爱好等。然后,教师让学生选择班级里的一位同学进行描述,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学生猜这些学生描写的是谁,是凭借哪个点猜出来的。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由大家来检查错别字与格式,让学生明确首行缩进的概念。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写作与修改,教师要把握学生在写作时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描写的就是生活中的人,所想所写都是学生的真情实感,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借助生活中的例子,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学会观察,更要抓住观察的重点,帮助学生明确写作主题,学生也就不会跑题,进而实现习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3.引导练习,消除网络依赖
就初始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因为缺乏写作素材,所以在面对困难时,首先会想到请教教师和家长,或者是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依赖心理,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他们不会想着自己要怎么解决,而是寄希望于他人,甚至是在互联网上寻找答案,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学习方法,不利于今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当学生在写作练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以极大的耐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热情。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发挥想象力,才能有所进步。
例如,在进行《听听,秋的声音》的教学时,本课用了一些秋天大自然里特有的声音,比如大树被风吹动时的哗哗声、蟋蟀的叫声、大雁的叫声等等,这说明秋的声音就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让大家想想除了这篇诗歌提到的声音,秋天还有什么独特的声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力完成举例与仿写,例如,苹果成熟后掉到地上的声音,成熟的稻子被吹动的声音等等,最后,教师通过小组把每个人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的诗歌,制成作品举办一次小小的诗歌展,让学生感受当诗人的成功与喜悦。学生通过自己发散式的思考对写作有了自主意识,有助于消除对教师,对网络的依赖,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
4.分层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虽然是小学生,但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性格、兴趣、思考特点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对此,教师需要在习作训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需要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他们布置符合自己写作水平的任务。写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如果写作过于简单,那么练习往往起不到效果,但是如果过于复杂,又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分层教学就可以充分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进行“我来编童话”的习作训练时,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整地写一篇童话,确定童话故事的基本要素,从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几个方面去构思童话故事。对于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而言,只要精确把握要素,写一篇故事并不难,但是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积累相对匮乏的学生而言,这样的作业根本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就可以进行分层习作练习,将作业分成三层:第一层,自己总结写一篇童话故事的基本要素,尝试利用这些要素对一篇童话故事进行总结;第二层,根据自己对一篇已知的童话的了解,想想在这之后主人公会发生什么事,进行文章的续写;第三层,围绕给出的几个词语编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只完成第三层作业,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完成第一层作业,尝试第二层作业,选做第三层作业。这样的分层设计兼顾了每个水平阶段的学生,可以同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5.注重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习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多鼓励、赞扬学生,肯定学生的写作成果,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教师需要优化与完善习作教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做到“换位思考”。
例如,在进行“这儿真美”的习作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训练,要求突出景物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还要兼顾一定的修辞手法。在习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换,给出修改意见。然后,每个小组可以推荐一篇成员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作文进行全班展示,其他学生要进行评价:有没有按照一个中心意思去写?有没有运用到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词语等等。此外,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通常住在同一个地方,所以往往会出现描写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在描写同一景物时,角度是不是不一样,这有助于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教师要把习作的评价延伸到学生本身,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做到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习作教学十分重要,语文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帮助学生摆脱依赖心理,然后勤加练习,因材施教,最后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习作评价中,充分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对习作的热情,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麦贤芳《小学语文创新习作教学的实施策略》,《学习与科普》2022年第8期。
[2] 卓喜美《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学博览》2021年第1期。
[3] 王晓华《小学语文有效开展习作教学的策略》,《学习周报·教与学》2021年第18期。
[4] 朱艳花《浅谈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教学博览》2021年第3期。
[5] 马有平《小学语文习作分层设计实施策略》,《学周刊》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