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与作业布置有效性的策略探索

作者: 朱振超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追求有效教学,不断探索与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打造高效课堂。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进行探讨,还探索了提升作业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有效教学 作业布置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29

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一切知识都充满新意,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比较低下,尚未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引导,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以及合理设计作业,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探究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比较浅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学习思维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及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鼓励自主朗读,调动表达兴趣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这一教学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内心拥有不少丰富的想法,也具有一定的表达欲望,但受到年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用语言清楚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朗读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还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巩固自己学到的汉字知识,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比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理清重难点字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或者同桌之间合作一起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约束,可以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尽情发泄自己想要表达的欲望,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朗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朗读的趣味。

(二)运用儿歌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汉语方面的词汇量积累也偏少,在某些基本的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儿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儿歌具有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等特点,与孩子们的天性相符合,在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儿歌进行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儿歌的形式来教学《天地人》《对韵歌》等课文,这些课文把小学生需要认识和学习的生字词都能够很好地融入儿歌之中,使学生在唱歌的同时,就能够更好地加深对这些生字词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了儿歌的帮助,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学习。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对儿歌的合理运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唱儿歌的时候,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音乐启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合理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提问的合理运用,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创造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创造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对问题的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而心中的疑问也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进而实现思维的拓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发问,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这篇文章的题目作为切入点,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读完这篇文章的题目后,你有什么想法?”此时就会有学生问道:“为什么狐狸会和乌鸦产生联系?”教师就可以以此来引发学生进行想象,让他们思考一只狐狸与一只乌鸦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和思维就被充分激发出来,开始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构思狐狸与乌鸦会产生怎样的故事。教师借助这种巧妙提问的方式来引入新课,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大多数一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微课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技术,其教学特点是简短、简洁,制作时间通常控制在3—8分钟,教师可以适时选取一个知识点和两个知识点,设计出一系列的微课视频,以碎片化的教学形式呈现给学生。所以,教师要使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微课教学的优势。

比如,在教学《四季》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课文,说出他们所喜爱的季节,从而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将微课当作一种媒体,利用网络收集一些关于四季的图片、视频、资源,在预习课上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教师不但可以用视觉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季节的特征,让他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阅读课文,以此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在这种微课的辅助下,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有效性的探索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布置的要点

在我国,许多学校和教师深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只要接受大量的习题训练,就可以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就导致在“双减”政策出台的当下,仍然有不少学生面临大量的作业。根据我国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布置情况来看,仍然有很多学生在放学后面临较大的作业压力,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花大量时间在作业上,而作业的质量却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另外,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味地为了布置而布置,却没有考虑到作业的有效性,导致作业只有“量”却没有“质”,学生只能完成一些机械性的抄写作业。这种低质的作业,不仅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学习产生厌烦感,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作业在知识巩固上的作用,使得作业布置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任务。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征,设计出与他们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作业,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作业的作用。

1.基于学生特点

在小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学生的变化比较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得各不相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抱有一定的热情,爱玩爱闹,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同时,他们看待事物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和分辨能力。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比起思考,往往更愿意自己动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布置一些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作业。这样一来,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创作,不会让学生因为作业而感到厌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差异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也有差别,他们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把每个学生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从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及时复习与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将作业的形式限制在书面上,而是需要重视作业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同时还要尽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

3.培养合作精神

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是生活在班集体中,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也可以很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因为小学生的行为方式还不成熟,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团队协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布置小组合作作业的时候,需要对作业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确保作业是在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齐心协力下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够形成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的布置类型

1.基础作业

首先,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更是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所以,基本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对基础作业的布置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打牢学习的基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是属于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识字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提高作业的灵活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加深对生字词的认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玩组词游戏,给学生布置制作生字卡片的任务,让同桌之间互相当教师,评价对方的识字结果等。有些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很容易把类似字词的读音弄混,此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还有别的方法更好地认识这个字吗?”有些学生会选择组词,有些学生会选择造句,还有学生直接编歌谣,这种趣味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不会让学生厌烦,还会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合作学习作业

新《课标》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孩子们设计一些合作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之后,学生可能会感到意犹未尽,刚好这篇课文又十分适合进行表演,所以,教师可以布置“一起演话剧”的合作性作业,请学生与自己的朋友们上讲台来演一演话剧,对于那些表演好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奖赏,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不仅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锻炼他们的动手表演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形成强烈的团体意识。

3.探究创新作业

传统的作业过于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新课程标准更是对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具有一定探究性的作业,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思考和质疑中,获得思维上的启发,心灵上的触动,从而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探究任务。如:将司马光与文中其他小孩的行为进行对比,你认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儿童?现在你是司马光,你会想出怎样的办法来救落水的小孩呢?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提问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思维的发散和独立自主的思考,进而高效完成语文学习。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身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计划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此同时,作业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需要重视作业内容的设计,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设计出富有趣味、创新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充分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转变为主动完成作业,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陆宇婷《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作业设计》,《教育界》 2022年第16期。

[2] 李金梅《开展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进展》2023年第10期。

[3] 李雪艳《部编教材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探索》,《读与写》 2021年第1期。

[4] 姜玲玲《基于线上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探究》,《好日子》 2022年第17期。

[5] 陈天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作业布置策略探究》,《神州》2021年第19期。

[6] 杜亚宏《浅谈小学低段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西部教育研究(陕西)》 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