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田永琴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从直观具体逐渐转向逻辑抽象。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通过直观的实物、图片或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快速梳理重点知识,明确学习目标。基于此,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应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28

新的教学思想催生了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提出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再一次将教学重点聚焦于模式的改革。语文是学生形成语言基础的关键科目,字、词、句的教学,可以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的读、写、听、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整合、分析等能力,这一目的与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高度吻合。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提高学生信息整合与组织能力

思维导图有着直观的图形结构,有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按照逻辑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如,当学生学习一篇故事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将故事的主题、角色、情节和细节进行有序组织,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围绕核心主题扩展相关的子主题。这种自上而下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层次和联系,增强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学生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关键点,并学会将复杂的信息进行概括。在语文教学中,这种能力对于阅读理解和作文尤为关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炼文本的主旨和结构。思维导图的线条和符号还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语文学习中,这种联系可以是词汇之间的同义、反义关系,也可以是文本中的因果、转折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

2.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语文知识

人类的记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信息。思维导图中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视觉图像,从而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在学习词汇时,学生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分支表示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形成更加鲜明的视觉记忆。思维导图的连线和分支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新学的语文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连接起来,帮助学生看到语文知识的层次和结构,进而加深理解。学生制作和复习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反复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每次回顾思维导图时,学生都可以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信息或进行调整。最重要的是,当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语文知识时,他们会被鼓励去探索、比较和批判。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思维导图的开放性和非线性特点鼓励学生自由进行思维扩展和联想,学生可以自由连接相关的知识点、事件或角色,创造出新的意象和观点,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学想象力和创意。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文本或概念进行解读。例如,面对一篇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在作文或创意写作中,学生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思情节、角色设定或主题发展,组织思路、构建论点并提供论据,这种图形化的构思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使写作内容更具有创意和个性。

4.促进学生形成合作与交流意识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一同构建和完善思维导图,每个成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这样的合作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将个人的知识与小组的知识融合,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知识框架。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各个成员需要共同协作,分工合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过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思维导图不仅限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可以用于其他学科。当学生在不同学科中使用思维导图时,会有机会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助力自己全面发展。在思维导图完成之后,教师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小组的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同伴和教师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此外,该种共享和反馈机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和接受批评的品质。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过度简化复杂内容,忽略细节

在尝试通过思维导图整理和呈现语文知识时,一些教师为了追求简洁明了,有时会过度简化内容,这样就会导致文本、诗歌或文学作品背后更深层的情感、寓意和文化背景被忽略。语文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情感、审美和文化的体验,过于简化的思维导图会使学生错过这些丰富的体验。过度简化的思维导图也会阻碍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批判思考,使学生习惯于接受简化的信息,而不再深入挖掘和质疑。尤其是在学习某些复杂的语文概念或文学理论前,简化的思维导图更无法准确传达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进而导致学生对这些概念产生误解或片面的理解。

2.过分依赖现有模板,缺乏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以随时获取现成的思维导图模板,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模板时会缺乏自主构建的过程,学生的思考方式受到模板的限制,难以跳出既定框架进行独立思考。具有固定结构和格式的模板并不适合所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过分依赖模板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进程。当学生习惯于使用现有模板之后,会觉得学习过程简单而机械,失去学习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进而导致学生失去探索和创新的动力。

3.技术障碍与不平等资源获取

虽然信息技术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技术障碍和不平等的资源获取问题。尽管手绘思维导图是不错的选择,但许多教育机构和教师更倾向于使用数字化的思维导图工具。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些工具的学生和教师,如不熟悉软件操作,可能影响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思维导图软件的商业化发展,很多优质的功能需要付费才能使用,而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和家庭,他们无法负担这些额外的费用,从而错失使用这些功能的机会。多数在线的思维导图工具需要稳定的网络环境才能正常使用,在网络不稳定或无法接入的地区,学生和教师可能会因此受限,难以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

4.未能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

由于思维导图有着直观的特点,有些教师可能过于依赖思维导图,从而忽视其他同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案例分析等,因此限制了教学的多样性。在一些教学场景中,思维导图被单独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使用,而没有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导致思维导图显得孤立,不能与其他方法形成互补。另外,思维导图并不总是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场景,教师未能将其与其他方法相结合,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总是单一地使用思维导图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会形成固定的学习模式,认为语文学习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从而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且,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都是独特的,教师单一地使用思维导图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课前预习:助记与概览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和理解新的教学内容,为正式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预习时所遇到的疑惑和难点,在正式课堂中会得到解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深度。在预习中,学生会自主筛选和整理信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思维导图的树形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和组织知识,形成有层次的知识框架。并且,图形有利于学生的视觉记忆,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和回顾关键知识点。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初次使用思维导图的学生可能需要一些指导,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模板,同时给予学生一些制作思维导图的基本技巧和建议。除了文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思维导图中使用符号、颜色和图片等多种元素,使其更为生动和有趣。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首先确定中心主题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核心起点。然后,教师要添加分支,即角色描述、情节、主题与寓意、情感与氛围、文学手法与技巧。学生可以添加“小女孩”这一分支,并简要概括其特点,如贫穷、无家、善良,还可以添加“已去世的奶奶”这一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线索列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如“小女孩在雪中卖火柴、她所看到的幻想、最后的结局”等。再让学生思考故事的深层寓意,如“生活的艰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社会的冷漠”等,写作手法有“比喻”“描写”和“反差”等。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氛围,深入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情节和角色,并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社会背景。

2.课堂教学:组织与展示

思维导图通过树状结构为复杂的内容提供架构清晰的组织,使得学生更易于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明确标注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聚焦学习核心。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完善和调整思维导图,这样的互动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教师要用不同的颜色或特殊的标记(如星号、下划线)来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点,教师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加入实例或相关图片,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展示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疑惑。

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可以提前制作好思维导图的框架,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操作鼠标,一步一步展示具体内容,这样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互动。在每一个分支的完善过程中,教师都可以与学生共同进行,展示思维导图的整体框架,然后逐点深入,利用导图结构为学生详细介绍每个部分。这种结构化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和历史文化的学习兴趣。

3.课后复习:总结与回顾

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新理念,教师立足单元整体角度开展教学,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复习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与学生共同总结与回忆,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建思维导图,然后轮流进行展示。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文章,结束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梳理本单元内容。在中心词“革命情怀”确定之后,教师可以在分支中逐篇添加文章,并从生字、生词、句型、写作手法、革命精神的展现等角度一一为学生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同时鼓励学生反思以下问题:这个单元学到了什么?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哪些差异?为什么要通过这些文章来展现革命精神?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4.作文教学:构思与组织

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如开头、主体和结尾。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前规划好整体的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内容。在开始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通过自由列举关键词或主题来形成自己的创意。思维导图允许学生明确地展示不同思路和段落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产生更为连贯的文章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每个学生提出一个主题或想法,并在思维导图上记录,然后指导学生识别主要点和次要点,让他们在思维导图中使用不同层级的分支来表示相关内容。在初步构思完成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评估和修订他们的思维导图。在经过多次的练习和引导后,学生将能够独立地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作文的构思和组织。

写作练习“那次玩得真高兴”要求学生准确描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明确写作思路,先让学生认识到基本的文章结构,即开头、正文(事件经过)和结尾(感受与反思)。如开头中的背景设定:是哪一天?天气如何?和谁一起?正文中可以添加活动一“公园里的划船”、活动二“公园的游乐设施”。结尾处学生可以深入反思,为什么那次玩得如此开心?是因为和好朋友在一起?还是尝试了新的事物?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思维导图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自主创建和修改思维导图,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而且也会掌握整合不同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素养,探寻多种思维导图应用模式,为学生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助力新《课标》理念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杨孝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智力》2023年第22期。

[2] 王甜《基于学科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年第6期。

[3] 冉占俊《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西游记〉为例》,《甘肃教育》2023年第12期。

[4] 李元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分析》,《名师在线》2023年第11期。

(田永琴,1977年生,女,汉族,甘肃庆阳镇原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